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气管食管瘘

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气管食管瘘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管食管瘘发病率低,临床上常被忽视,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吞咽后阵发性呛咳,咳出食物残渣。避免人工呼吸道漏气及压迫到气管食管瘘的瘘口,损伤进一步加重扩大。2.呼吸科医护人员要熟悉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认真做好预见性护理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避免气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做好气囊护理。

【概述】 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TEF)指气管后壁损伤、坏死,形成气管后壁与食管前壁之间的异常窦道。气管置管后TEF是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导致有效通气量不足、继发肺部感染、血行性感染,病死率高达62.5%,发生原因主要为气囊充气过多,气囊压力过大,气管黏膜、软骨长期受压发生压迫性坏死,开始为溃疡,然后软骨断裂、感染、穿过器官膜部和食管壁形成瘘。此外,气管插管在气道内摩擦、使用激素、未定期放松气囊等也可促使瘘的形成。一般气囊注气可采用最小闭合气量法,注气8~10ml,总体原则是刚好不漏气为宜。气管食管瘘发病率低,临床上常被忽视,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吞咽后阵发性呛咳,咳出食物残渣。外科手术修补缝合瘘是TEF的首选治疗,但由于患者需要持续机械通气,病情危重,外科手术风险较大,并且正压通气不利于缝合口愈合,因此,目前对机械通气过程中的TEF推荐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

【目的】 保持呼吸道的密闭性,为患者提供足够的通气量,保证机体氧供。减少胃内容物对呼吸道的污染、积极控制吸入性肺炎。

【适用范围】 机械通气后并发气管食管瘘患者。

【急性措施】

1.病情评估:发生气管食管瘘后,大量气体进入胃肠道,患者出现腹胀,消化道出血,同时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管和肺,从呼吸道喷出或吸出胃内容物。呼吸机报警:呼出潮气量明显低于送气潮气量,血氧饱和度下降。

2.明确诊断,了解瘘口位置、大小,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须经胃管内注射亚甲蓝30min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呼吸道后壁蓝色液状物渗出、呼吸道分泌物染成蓝色即可确诊。

3.对症治疗:①密闭呼吸道,调整气管插管的位置,将气囊固定在瘘口下方,以保证通气,缓解病情,并保持套囊内气体压力低于25mmHg。②摇高床头、持续胃肠减压,减轻胃肠胀气、避免胃内容物经瘘口对呼吸道的污染。通过空肠造瘘及静脉通道加强营养支持。③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内分泌物。④必要时行内镜介入治疗,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通过物理方法遮盖瘘口恢复进食,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控制吸入性肺炎,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节律、频率、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吸困难,发绀是否好转。观察潮气量,避免低潮气量报警,确保呼吸道密闭,无漏气。

5.观察胃肠引流液的量、性质,是否有气体引流及腹胀情况。

6.吸痰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是否混有胃内容物。

【注意事项】

1.注意气管导管的固定 避免随着患者的呼吸、咳嗽、体位的变动以及吸痰等,导管发生上下移动。避免人工呼吸道漏气及压迫到气管食管瘘的瘘口,损伤进一步加重扩大。

2.做好气管导管气囊的护理 避免气囊压力过高,可使用测压装置测量囊内压力,把压力控制在2.45kPa(25mmHg)以下为宜。以减少气囊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3.避免气管内膜机械性损伤 每班检查气管套管系带松紧度,翻身时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气管套管发生导管移位。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无菌操作,负压10.7~16.0kPa(80~120mmHg),吸引时间每次不超过10~15s,避免同一部位反复吸引,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

【应急处理流程】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86岁,身高165cm,体重65kg,营养中等,慢性病容,表情淡漠,被动体位,痴呆状态。既往史:脑出血,右侧肢体偏瘫及言语不清,多发性脑梗死,吞咽困难,2型糖尿病20年,高血压病史30年余。2010年4月27日出现发热、痰多,咳痰无力,喘憋、气促,伴呕吐,行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于5月18日拔除气管插管,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5月30日再次给予经鼻气管插管。该患者本身存在气管软骨和黏膜的退行性改变,食管黏膜也有类似的结构变化,本身比较薄弱。该患者由于患有糖尿病使感染不易有效控制,并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而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一些医疗操作包括长时间留置气管插管、经气管套管吸痰、气管镜操作、长时间留置胃管,患者自身的咳嗽、对肠内营养不耐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反射,均是发生气管食管瘘的重要高危因素。12月8日,18时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发绀明显,腹胀、口腔溢气,经气管内吸出胃内容物为匀浆膳,呼吸机参数显示潮气量低,气道漏气,心率128/min,血压110/60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80%,护士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行胃肠减压引流出大量气体,经鼻、口腔、气道吸出大量匀浆膳,医生立即予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后壁气囊压迫部位有0.4cm长瘘口,立即下移气管导管,使气管导管套囊位于瘘口远端,并保持气囊压力25mmHg。调整呼吸机参数后患者呼吸急促逐渐好转,心率98/min,血压135/80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96%,病情逐渐平稳。

【护理要点分析】

1.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yeal fistula,TEF) 主要是由于气管套囊长期压迫气管壁、气管内膜受到导管移位摩擦、吸痰等机械性损伤,导致气管壁发生缺血坏死,并向后壁穿透气管壁,形成气管后壁与食管前壁间的异常通道。机械通气时发生TEF,胃内容物进入呼吸道,导致难以控制的吸入性肺炎,吸气相正压气体经瘘口进入消化道导致肺泡通气量减少、低氧血症、腹胀、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2.呼吸科医护人员要熟悉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认真做好预见性护理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避免气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做好气囊护理。为减轻气囊对局部黏膜的压迫,宜尽量采用高容低压气囊,避免过度充气或采用带有双套囊的导管,交替使用减轻气管黏膜局部压迫。定时放气囊,应用测压装置测量囊内压力,把压力控制在25mmHg以下为宜。也可采用最少漏气技术,控制气囊压力。具体方法为①将听诊器放置于颈部喉及气管部位,给气囊充气,直到气囊周围完全不漏气,听不到气流声;②患者持续行正压通气,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抽0.25~0.5ml气体,直到吸气压力达到高峰时出现少量漏气为止;③再注入0.25~0.5ml气体。在此状况下,既可保证气管黏膜的最少压迫,又可保证充分的通气量。护士要熟练掌握吸痰技巧,吸痰时,由下向上边旋转边上提边吸引,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吸引负压不超过120mmHg,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吸引。吸痰次数不宜过频,以免加重黏膜损伤。密切观察痰液颜色及性状,看是否有胃内容物的存在。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避免因体位的变动以及咳嗽、剧烈的呼吸动作,使导管发生上下移位。

3.发病诱因 与严重肺部感染、高龄、长时间气管插管,多次反复吸痰,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该患者发生气管食管瘘后,当班护士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治疗,及时行气管镜检查,证实了气管食管瘘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情逐渐平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