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剥脱性皮炎、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重症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均可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水肿明显且伴以破溃、渗液、结痂,部分患者口腔、会阴黏膜糜烂并伴有感染,患者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目的】 减少皮肤糜烂渗出,促进皮肤恢复完整性。
【适用范围】 大面积皮肤剥脱及糜烂渗出。
【急性措施】
1.病情评估 病情凶险,要求诊疗及时、正确、护理得当。
2.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紫外线消毒1/d,每次30min,地面及物品每日用消毒液擦拭1~2次。室温一般在20℃左右,湿度在50%~60%,暴露疗法时26~28℃,防止受凉感冒。
3.饮食原则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糖饮食,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重症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滴注能量合剂。
4.创面护理 对于较大糜烂渗出面可用强氧化离子水清创后(或)用小檗碱(黄连素)2.5g溶于500ml水后湿敷,以减少渗出。为防止受凉感冒,湿敷时可使用支被架。湿敷后使用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每次30min,可促进创面干燥,注意皮肤皱褶部位照射时充分暴露。照射后糜烂面外喷阿米卡星洗剂及表皮生长因子。
5.眼、鼻、口腔、会阴等黏膜部位的护理 进食前后用强氧化离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或将地塞米松7.5mg溶于500ml水中漱口3/d,达到消炎、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若有真菌感染,漱口水中需加入制霉菌素片,含漱时间相应延长;鼻黏膜糜烂、结痂可引起鼻出血及感染,用0.9%生理盐水擦洗软化痂皮后用小镊子将痂块取出;耳部亦可用0.9%生理盐水棉签擦洗,有脓液者使用滴耳液;合并眼部感染时,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可用0.9%生理盐水擦洗后氯霉素滴眼液及金霉素眼膏交替点眼,每6小时交替使用1次;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并用纱布擦干,有会阴部黏膜损害者,外用碘伏后用周林频谱仪照射30min。夜间为防止背部皮肤皮损受压,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搽皮损后覆盖一层优拓敷料,外贴干燥纱布,晨起后将敷料换掉。
6.痂皮处理方法 大片痂皮脱落,及时清除干净;痂皮不易脱落时不可强行撕扯,可外涂液状石蜡,待硬痂软化后再处理。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发生。
【注意事项】
1.应用激素时密切观察有无继发感染发生,并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2.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溃疡的症状发生,如腹痛、便血等,同时注意观察血压、体重和精神状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应急处理流程】
【典型病例】 患者,女,73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伴破溃1个月余,加重3d入院。于2011年3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96/min,呼吸18/min、血压102/60mmHg、体重88kg。患者2011年2月受凉后前胸出现黄豆至钱币大小红斑、水疱,伴瘙痒,皮疹逐渐增多,延及头皮、口腔、躯干部及四肢,以双上肢重,伴疼痛。查体口腔黏膜可见米粒至蚕豆大小溃疡,头皮、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直径0.5~2cm大小水疱,呈半球形,疱壁较紧张,疱液清,部分疱液呈血性,尼氏征(-),部分大疱已破溃、结痂及明显抓痕,伴腥臭。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关节肿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因皮疹处疼痛影响睡眠,精神欠佳,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入院后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患者年龄较大,考虑饮食摄入营养不足,给予静脉滴注能量合剂,患者病情较重,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注射用灭菌粉末20mg,每日1次,万古霉素注射用灭菌粉末500mg,每日3次,做好皮肤创面护理,糜烂渗出面可用强氧化离子水清创后(或)用小檗碱2.5g溶于500ml水后湿敷,以减少渗出。湿敷后使用周林频谱仪局部照射,每次30min,可促进创面干燥,注意皮肤皱褶部位照射时充分暴露。照射后糜烂面外喷阿米卡星及表皮生长因子;将地塞米松7.5mg溶于500ml水中漱口,3/d,保持口腔清洁;每晚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搽背部皮损后覆盖一层优拓敷料,外贴干燥纱布,晨起后摘除,可防止受压,加快皮损愈合,密切观察有无继发感染。2011年3月20日患者出院时全身无新发水疱,原有水疱干涸,遗留色素沉着。
【护理要点分析】
1.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的患者,应督促按时服药,不要自行随意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血压、血象、尿量、尿糖、精神状态,有无继发感染及肝功能有无异常,一经发现,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诊治。
2.服用激素时间较长、病情较重患者可静脉滴注入血丙种球蛋白注射液,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静脉滴注入血丙种球蛋白前后为防止发生过敏反应可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肌内注射异丙嗪注射液。
3.该例患者年龄较大,因皮损疼痛长期卧床,应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必要时加用气垫。
4.大面积皮肤剥脱及糜烂渗出患者全身皮肤潮红、水肿明显且伴以破溃、疼痛,容貌难看且影响生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情绪,鼓励和开导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