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休克在治疗时首选哪种药物

感染性休克在治疗时首选哪种药物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感染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减少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属于其中的分布性休克,是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机制。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实行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的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增强对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和减轻脏器功能的损害。

【概述】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感染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减少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随着血流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对感染性休克的理解走向了更深的层次。1975年,Weil等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重新将休克分为低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和梗阻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属于其中的分布性休克,是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机制。多年来,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50%),且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临床上复苏包括早期液体复苏和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来维持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组织灌注。近年来随着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视,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GDT)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病6h内达到复苏为目标,强调复苏治疗的时间性,力争在感染性休克早期发现和及早纠正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全身性组织缺氧,防止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

早期复苏目标:6h内达到早期复苏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 8~12mmHg;②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MAP)≥65mmHg;③尿量≥0.5ml/(kg·h);④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实行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的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增强对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和减轻脏器功能的损害。

【目的】 使感染性休克患者达到早期复苏目标,降低病死率。

【适用范围】 感染性休克的患者。

【急性措施】

1.病情评估。患者有组织脏器缺血的临床表现:血压下降,末梢循环不良,表情淡漠,尿量减少等,且多伴有高热。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及精神意识状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和协助医生进行相关处理。特别是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变化。

3.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其中至少有1条深静脉快速通路,能够保证迅速输注抢救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4.注意心理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促进身体的康复。

5.液体维护:感染性休克时由于缺氧及毒素的影响,致使患者血管床容量加大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据估计休克时毛细血管的总容积较正常大2~4倍)。补充血容量是治疗抢救休克最基本而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复苏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进入的速度、先后顺序,密切观察患者对复苏的反应,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扩容的原则是: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纠酸与保护心功能并兼。血容量已补足的依据为①组织灌注良好,神志清楚,口唇红润,肢端温暖,发绀消失;②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③脉率<100/min;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回降,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注意事项】 抗感染复苏后,24h内仍予重点监护,如患者出现神志不清、一过性抽搐和颅内压增高等征象时,应立即与医生联系,按医嘱给予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应急处理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