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 嘱
腹泻重度脱水医嘱(以6个月,8kg为例)
二、用药说明
(一)西医对症处理
1.液体疗法
(1)补液总量:治疗第一个24h的补液量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消耗量,依脱水程度补充,轻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重度脱水180~200ml/kg。一般病例4~12h后可开始喂奶(奶量计算包括在上述液量内),如腹泻仍重,第2天有的仍须输液,高渗性脱水须在2~3d内缓慢纠正脱水。
(2)液体组成:第1天补液内容:等渗电解质溶液(包括Na+及K+)和非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液)全日容量比例根据脱水性质决定:等渗性脱水宜为1∶1(相当於1/2张力电解质液);低渗性脱水用2∶1(相当于2/3张力电解质液);高渗性脱水时,应根据高渗的严重程度,使二者的比例成为1∶1至1∶2(总浓度相当于1/3张力电解质液),避免血清钠浓度降低过快,引起相对性水中毒。对病情较轻、肾功能较好的患儿,或条件不具备时,电解质液可单用生理盐水。但酸中毒明显时应用“2∶1液”作为含钠液。有低钾血症者,在输液排尿后,在以上液体余量中加氯化钾0.3%滴入。
(3)补液的步骤及速度:原则是将所需液体按含钠浓度,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地输入。开始输时:等渗和低渗性脱水用“2∶1”液,高渗性脱水用“3∶4∶2”液20ml/kg,在1 h内输入,以恢复循环量,然后再将含钠液浓度逐渐降低,将全部液体在24 h内输完(高渗脱水在48 h输完),一般速度为8~10ml/(kg·h),高渗性脱水按5~8ml/(kg·h)。低渗性脱水为防止脑细胞迅速缩小,应避免输高渗性液体。
(4)钾的补充:原则上见尿补钾,浓度不超过0.3%,已知低钾可用0.4%,低钾危象时可用0.5%以上,但要在心电监护下,速度则根据低钾的程度调整。补钾时间可为5~8h、8~12h、12h以上不等。钾的补充强调须经过稀释后静滴,严重低钾者不强调见尿补钾。静脉给钾过浓、过快、可致高钾血症而猝死,应特别注意。
(5)钙和镁的补充:在补液过程中,如患儿兴奋性过高或出现抽搐,可将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1倍,静脉滴入,必要时可重复。能口服时可给10%氯化钙5~10ml/次,每日3~4次。此类患儿多有佝偻病,抽搐停后可肌注维生素D20万~30万U,并继服钙剂。脱水重、久泻及有低镁症状者,可用25%硫酸镁每次0.2~0.4ml/kg,静滴,症状消失后停用。
(6)对严重酸中毒的处理:一般酸中毒经上述输液治疗,肾功能恢复后,多可纠正。酸中毒严重者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补给量。根据剩余碱(BE)进行计算:
(BE-3)×0.3×体重(kg)=应补碱性溶液的摩尔数
具体补充可按1摩尔数相当于5%碳酸氢钠溶液1.7ml,或相当于11.2%乳酸氢钠溶液1ml计算。在无化验条件或尚未知C O2结合力的测定结果时,可按5%碳酸氢钠溶液每次3~5ml/kg或11.2%乳酸氢钠溶液每次2~3ml/kg计算给予,必要时可于2~4 h后重复应用。
(7)输血或血浆:对腹泻严重或伴营养不良者宜输血浆,每次25~50ml,必要时1~3 d重复1次,共2~4次,贫血者代之以输全血。
2.控制肠道感染 针对病原体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除侵袭型大肠埃希菌外,很少侵入组织。细菌大量聚积在肠道内,应选用肠道不易吸收的杀菌药。疗效不好时,应测药物敏感试验,作为用药参考。常用药物有:①庆大霉素;②阿米卡星;③头孢噻肟。
(2)侵袭型大肠埃希菌感染:肠道不吸收的杀菌药对此类感染疗效不好,可采用治疗杆菌痢疾的药物。氨苄西林效果较好,剂量50mg/(kg·d),分4次静注。
(3)鼠伤寒感染:最好根据药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药敏结果未出前,用氨苄西林或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等。
(4)菌群紊乱之后继之金黄色葡萄糖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感染:发现有早期菌群紊乱情况时,应及时停原用抗生素,给口服乳酶生0.3~0.9g每日3次,并加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和叶酸,可在数日内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症状也随之好转。如好转不明显且大便涂片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时,可用正常婴儿大便5~10g,以生理盐水混成混悬液,每日1次,直肠保留灌肠,可较快恢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选用:红霉素、新型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或头孢拉定治疗;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选用多粘菌素B、羧苄西林或庆大霉素;有变形杆菌感染时选用氨苄西林、卡那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
(5)轮状病毒感染:用α-干扰素10U/次,每日2次,肌内注射,连续3~5d治疗秋季腹泻有显著疗效。
(6)空肠弯曲菌感染:以红霉素为首选药物。剂量25~50mg/(kg·d),分3~4次口服。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亦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7)肠炎耶氏菌感染:新霉素和磺胺药均有效。
(8)真菌感染:口服制霉菌素,剂量12.5万~50万U,每日2~4次,同时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如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明显,宜选用注射药物氟康唑,剂量为3~6mg/(kg·d),静滴。
(二)中医辨证用药
1.常证
(1)伤食泻:治则消食导滞。方药选用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莱菔子10g,陈皮10g,茯苓10g,连翘10g,半夏5g。
(2)风寒泻:治则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选用广藿香正气散加减:广藿香10g,紫苏叶10g,白芷10g,大腹皮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大枣10g,生姜5g,厚朴10g,甘草5g。
(3)湿热泻:治则清热利湿。方药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1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5g。
(4)脾虚泻:治则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莲子10g,白扁豆10g,薏苡仁10g,桔梗10g,砂仁5g,甘草5g。
(5)脾肾阳虚泻:治则补脾温肾,固涩止泻。方药选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甘草3g,干姜5g,附子(久煎)5g,五味子5g,吴茱萸2g。
2.变证
(1)气阴两伤:治则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方药选用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10g,炙甘草5g,乌梅10g,木瓜10g,莲子10g,山药10g。
(2)阴竭阳脱:治则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选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10g,五味子5g,附子(久煎)10g,炙甘草5g,麦冬10g,白芍10g,龙骨15g,牡蛎10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