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是指人体的肌肉丰富部位(四肢或躯干)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挤压解除后出现的以衰竭样、坏死样病理改变,表现为肌肉缺血性坏死和肾缺血而出现急性肾衰竭为特点的综合症候群。
【病因与发病机制】 挤压综合征多发生为于房屋倒塌、工程塌方、交通事故、战争、地震等意外事故与灾害中,偶见于昏迷与手术的患者,肢体长时间被固定体位的自压等情况。躯干或肢体严重受压致肌肉缺血性坏死;肌红蛋白、酸性代谢产物等大量进入血流,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和由其导致的急性肾衰竭肾功能障碍。同时,肢体受挤压,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周围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和流过滤减少,肾小球动脉收缩加重肾小管缺血坏死。所以本症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创伤后肌肉缺血性坏死和肾缺血两个环节,导致急性肾衰竭。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与体征 局部出现疼痛,肢体严重肿胀、活动障碍,皮肤有压痕、变硬,皮下淤血,皮肤张力增加,在受压皮肤周围有水疱形成。主动活动与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或感觉障碍。
2.全身表现
(1)休克:大部分患者都有休克表现,部分伤员早期可不出现休克,或休克期短而未被发现。
(2)肌红蛋白尿:是诊断挤压综合征的一个重要依据。于休克纠正后尿液呈茶褐色或红棕色,肌红蛋白尿在血中和尿中的浓度,在伤肢减压后3~12d达高峰,2~3d以后逐渐下降至消失。
(3)高钾血症:肌肉坏死,大量的细胞内钾进入循环,加之肾衰竭排钾困难,在少尿期血钾可以每日上升2mmol/L,甚至在24h内上升到致命水平。高血钾同时伴有高血磷、高血镁及低血钙,可以加重血钾对心肌抑制和毒性作用。
(4)酸中毒及氮质血症:肌肉缺血坏死后,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使体液pH下降,致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组织分解代谢旺盛,大量中间代谢产物积聚体内,非蛋白氮迅速升高,临床上可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深大,烦躁烦渴,恶心等酸中毒、尿毒症的一系列表现。此种酸中毒由肌坏死引起,难以纠正。
【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可分3级。中医辨证分为瘀阻下焦、水湿潴留、气阴两虚、气血不足4型。
1.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若尿比重低于1.018以下者,是诊断挤压综合征主要指标。尿肌红蛋白阳性,尿中含有蛋白、红细胞或见管型。
(2)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以估计失血、血浆成分丢失、贫血或少尿期水潴留的程度。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异常。
(3)其他: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酶(CPK)升高,血钾、血镁、血肌红蛋白异常。
2.等级评估
一级: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肌酸磷酸酶>1万U(正常值130U),而无急性肾衰竭等全身反应者。
二级: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肌酸磷酸酶>2万U,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而无少尿,但有明显血浆渗入组织间,有效血容量丢失,出现低血压者。
三级: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肌酸磷酸酶明显增高,少尿或闭尿,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血钾者。
【治疗方案】 应及时抢救,做到早期诊断、早期伤肢切开减张与防治肾衰竭及高血钾,同时可采取中医药及其他疗法。
1.现场急救处理 包括尽早解除重物压力,减少本病发生机会。伤肢制动平放、用凉水降温或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伤肢有开放伤口和活动出血者应止血,但避免应用加压包扎和止血带。
2.全身治疗 首先针对急性肾衰竭及高血钾症以挽救病人生命,一旦有肾衰竭的证据,应尽早进行透析治疗,同时利尿、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
3.伤肢处理
(1)无论有无骨折肢体均需固定,密切观察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尽早切开减张,其适用证为:①有明显挤压伤史;②有1个以上筋膜间隔区受累,局部张力高,明显肿胀,有水疱及相应的运动感觉障碍者;③尿液肌红蛋白试验阳性(包括无血尿时潜血阳性)。
(2)截肢指征:①患肢无血运或严重血运障碍,估计保留后无功能者;②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经切开减张等处理,不见症状缓解,并危及病人生命者;③伤肢并发特异性感染,如气性坏疽等。
(3)利尿,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
(4)中医治疗:应根据其临床特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予以中药治疗。
(5)其他疗法:一旦有肾衰竭的证据,应及早进行透析疗法。
【预防】
1.伤后补乳酸林格液和胶体液,保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
2.碱化尿液,休克纠正即刻利尿。
3.解除肾血管痉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