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可能为胆道结石、扩张、狭窄、炎症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ERCP或PTC等检查:必要时配合细针穿针,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注药后上腹部疼痛、血清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为阳性。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stomy syndrome,PCS)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recurrent biliary tract syndrome),系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是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可能为胆道结石、扩张、狭窄、炎症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临床表现】 在胆囊切除术后,多于数周或数月后出现症状,主要表现有上腹部或右季肋部疼痛不适,常呈隐痛或钝痛,压迫感,其性质不同于术前的胆绞痛,可伴有食欲缺乏、恶心、腹胀等,偶有胆管痉挛而呈绞痛发作。症状与进食尤其进油脂食物有一定关系。重者可由胆道感染向上扩散,而出现寒战高热、黄疸、胰腺炎、肝功能损害等。

【诊断要点】

1.病史 肯定的胆囊、胆管或胃、十二指肠手术史。

2.术后体征 有发热、腹痛和黄疸即应考虑到术后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可能。

3.辅助检查

(1)超声、CT、内镜、胆道造影: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

(2)ERCP或PTC等检查:必要时配合细针穿针(FNPTC),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3)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对疑有Oddi括约肌狭窄或功能紊乱者可做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其方法为:给患者肌内注射吗啡10mg,新斯的明1mg,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1h、2h和4h抽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注药后上腹部疼痛、血清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为阳性。

(4)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对胆道梗阻的诊断很有帮助。

【治疗方案】 PCS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通畅胆道引流,控制感染。单纯的“对症治疗”常得不到良好的结果。因此,治疗前必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原因,得出明确诊断。

1.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①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④胆道蛔虫症;⑤胆道功能紊乱;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

(2)治疗方法:①一般疗法包括饮食疗法、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②中医中药: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该综合征常有良好疗效。方用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此外,针灸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有时也有奇效。③其他:抗生素、解痉止痛药、抗酸药、H2-受体阻滞药等。

2.手术疗法

(1)适应证:①反复发作的较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②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③Oddi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④胆囊管遗留过长,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⑤药物难以治愈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

(2)手术方法:由于已行一次或多次手术,再手术应有周密方案,并了解前次手术的情况,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①对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管切除术;②胆管、肝管残存有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实施各种胆肠吻合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总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③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④症状严重系胆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也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