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样综合征系指结肠和(或)小肠黏膜表面覆盖有由纤维素、黏液、坏死黏膜和炎细胞等组成的假膜状物的急性坏死性炎症,因此又名为假膜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肛门-直肠综合征。
【病因】 病原菌一般由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但也不排除小部分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引起;同时病人有原发病或免疫功能下降者易患本病。
【发病机制】 大多为应用抗生素而引起。红霉素、青霉素和复方磺胺甲 唑可诱发本病。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可诱发,氯霉素、甲硝唑和四环素也可诱发,但极少见。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有腹泻,多为水样泻,有黏液,严重者每日排便量可达4000ml,部分患者排出特征性假膜。腹泻与用药剂量及时间长短无关。可有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并常有发热、心动过速,甚至脱水、休克、酸中毒、谵妄等毒血症症状。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均有排便困难、不适和疼痛等症状;排便2~3d1次。可有腹胀、便血和长期便秘,会阴部神经可能同时受到损害;也可发生其他继发性变化(如肠疝、内脏下垂等),肛门指检有直肠前突,黏膜松弛或内痔及外痔等。
【诊断要点】
1.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样综合征。
(1)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样综合征流行期间,在疫区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如有条件可作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上升者可诊断霍乱样综合征。
(3)疫原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2.疑似诊断 具有以下之一者,可疑似为霍乱样综合征。
(1)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样综合征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疑似病人应进行隔离、消毒,作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并每日做大便培养,若连续2次大便培养阴性,可作否定诊断,并作疫情订正报告。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周围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内镜检查: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不仅可以早期明确诊断,还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轻者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稍重者可见黏膜散在浅表糜烂,假膜斑点样分布,周边充血;严重者可见假膜斑片状或地图状。
(3)X线检查: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
【治疗方案】
1.西医治疗 治疗上除支持对症治疗外,应停用原用抗生素,应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扶植正常肠道菌群,可给予丽珠肠乐,每日2g,分4次服用,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一般应用7~14d。此外应用甲硝唑治疗也有效。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
2.中医治疗 传统中医对于霍乱样综合征这种烈性传染病的防治早有研究,著名中医经典《伤寒论》中阐述了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制。《伤寒论》中的霍乱是指暴发性的剧烈的吐泻,其导致的病症符合现代医学中剧烈呕吐、腹泻而引起的急性失盐失水性休克的临床表现。现代药物药理研究证实,回阳救逆法中的四逆汤、人参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具有治疗这类休克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