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血性肠病综合征

缺血性肠病综合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血性肠病综合征系供应肠道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运障碍,导致相应肠管血供减少,从而引起肠管的急性或慢性损害所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又称缺血性肠炎。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并不升高,若发生肠坏死,则多伴有泛发性腹膜炎体征。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肠绞痛综合征发生后数月,因继发血栓形成,侧支循环未能及时建立,血流完全受阻而死于肠坏死。明确诊断仍需术后病理。如已出现肠坏死表现则应积极手术。

缺血性肠病综合征系供应肠道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运障碍,导致相应肠管血供减少,从而引起肠管的急性或慢性损害所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又称缺血性肠炎。

【临床表现】 既往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和血管造影及核素显影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本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本病多在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发病,但也可表现为特发性。病死率高,预后不佳。

其表现与病变部位及坏死程度有关,最常见部位为结肠脾曲,其次是小肠,极少数可累及胃和食管。临床上绝大多数以左上腹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常伴有胃肠道反应、里急后重及便血。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并不升高,若发生肠坏死,则多伴有泛发性腹膜炎体征。缺乏特征性表现。病人在腹绞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以后,进行性体重下降,常死于营养不良。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肠绞痛综合征发生后数月,因继发血栓形成,侧支循环未能及时建立,血流完全受阻而死于肠坏死。

【诊断要点】

1.病史及临床表现 对有以上临床表现,且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2.辅助检查 缺乏特异的手段,纤维结肠镜及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被认为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CT及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有特异性变化,在发病早期即有升高,并随肠缺血、坏死范围及程度发生变化,可以作为了解肠缺血、评估肠缺血损害的重要参考依据。明确诊断仍需术后病理。故临床诊断仍以排除法为主。

【治疗方案】 如能早期诊断本病,应首先给予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抗感染。急性期(3d内)给予血管扩张药,如罂粟碱、硝酸甘油等。根据情况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如已出现肠坏死表现则应积极手术。术式的选择应注意判明病变范围,如病变范围明确,则可行肠切除,小肠能判明病变范围者,可考虑一期吻合,结肠病变需行肠造口。如病变范围不清,则应在切除坏死肠管的基础上,将病变肠管拖出造口,二期还纳造口。即使是小肠也应如此,以便于观察其活性。造口观察期间,肠管进一步坏死,而行再次小肠切除,小肠造口,术后给予血管扩张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