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是指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和在胸小肌与肩胛喙突附着处受到卡压而产生的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肌萎缩及锁骨下动静脉受压症状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又称为臂丛神经血管卡压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由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间隙,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从该间隙穿过,当此处神经、血管受压时产生临床症状。病因包括①颈肋:第7颈椎长出异常的肋骨,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②前斜角肌痉挛、肥大。③锁骨骨折畸形愈合、骨痂形成;胸廓出口处的肿物脂肪瘤、血管瘤压迫等均可造成神经卡压引起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20~40岁中年女性,出现持续性上肢麻痛、乏力,有时挥动上肢可缓解,刺激病变部位症状加重,病史长者出现上肢肌肉萎缩,以尺神经支配的肌肉为主,某些病例合并有交感神经、椎动脉受压表现,如“雷诺现象”、偏头痛、头晕等。检查可发现斜角肌挤压试验(Adson征)、上肢外展外旋试验(Wright征)、Roos征等阳性。
【诊断要点】 本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及确诊特异性强的检查手段,而使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造成漏诊及误诊。结合症状体征,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MRI检查,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对颈部痛点进行局部封闭对诊断也有一定的意义,封闭后出现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增加,感觉改善等。本病需颈椎病,运动神经元疾病(进行性肌萎缩症),脊髓空洞症,腕管综合征,肘管及腕尺管综合征,雷诺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如症状轻,无神经损伤的症状,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适当休息、悬吊上肢、颈椎牵引等,局部可采用热敷、按摩、颈部痛点封闭等。
2.手术治疗 对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明显,体征严重等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有前斜角肌挛缩或颈三角部可触及条索状纤维带者,可将挛缩的斜角肌或纤维带在近肋骨附着处切断;锁骨骨折畸形愈合者,可切除一段畸形愈合的锁骨;有颈肋,应切除连接颈肋与第一肋的纤维束带,解除压迫。术后给予适量的营养神经药物,也可于术后5~7d使用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