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instability,or detrusor overactivity),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过去有关名词较混乱,如女性尿道综合征、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膀胱等。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可能有以下4种①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②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③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④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诊断】
1.筛选性检查
(1)病史:①典型症状包括排尿记录量评估;②相关症状: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排便状况等;③相关病史: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治疗史;月经、生育、妇科疾病及治疗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史。
(2)体检:①一般体格检查;②特殊体格检查: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
(4)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尿流率、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包括剩余尿测定)。
2.选择性检查 指特殊患者,如怀疑患者有某种病变存在,应该选择性完成的检查项目。
(1)病原学检查:疑有泌尿或生殖系统炎症者应进行尿液、前列腺液、尿道及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
(2)细胞学检查:疑有尿路上皮肿瘤者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
(3)尿路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泌尿系内腔镜、CT或MRI检查:怀疑泌尿系其他疾病者。
(4)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①目的: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逼尿肌功能。②指征: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并非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以下情况时应进行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减低或剩余尿增多;首选治疗失败或出现尿潴留;在任何侵袭性治疗前;对筛选检查中发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需进一步评估。③选择项目:膀胱压力测定;压力-流率测定等。
(5)其他检查:尿培养、血生化、血清PSA(男性40岁以上)等。
【治疗原则】
1.首选治疗
(1)行为训练
①膀胱训练:方法一: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300ml。
治疗原理: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禁忌证: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期末逼尿肌压>40cmH2O。要求:切实按计划实施治疗。配合措施:充分的思想工作;排尿日记;其他。
方法二:定时排尿。目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适应证: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者。禁忌证:伴有严重尿频。
②生物反馈治疗。
③盆底肌训练。
④其他行为治疗:催眠疗法。
(2)药物治疗
①一线药物:托特罗定(tolterodine)、曲司氯胺(trospium)、索利那新(solifenacin)。
②其他药物:其他M受体拮抗药奥昔布宁(oxybutynin)、丙哌唯林(propiverine)、溴丙胺太林等。镇静、抗焦虑药:丙米嗪、多塞平、地西泮等。钙通道阻断药: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吲哚美辛。
(3)改变首选治疗的指征:①无效;②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要求更换治疗方法;③出现或可能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④治疗过程中尿流率明显下降或剩余尿量明显增多。
2.可选治疗
(1)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对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具有疗效。
(2)膀胱灌注RTX、透明质酸酶、辣椒辣素:以上物质可参与膀胱感觉传入,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
(3)神经调节: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固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
(4)外科手术:①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②手术方法:逼尿肌横断术、自体膀胱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等。
(5)针灸治疗: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针刺有助缓解症状。
合并用药的指导原则:由于OAB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治疗效果不佳,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建议:①膀胱训练虽可单独施行,但与药物治疗合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②在药物治疗中,在一线药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对有明显神经衰弱、睡眠差及夜间尿频较重者增加镇静抗焦虑药物;对绝经后患者可试加用雌激素;对合并有轻度膀胱出口梗阻者,可与α受体阻滞药合用;对症状较重,尤其合并有显著逼尿肌不稳定者可配合使用1~2种不同治疗机制的逼尿肌收缩抑制剂;用药剂量可从较小的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直到出现疗效或副作用;用药时间不宜过短,一般应持续用药2周后评估疗效(出现副作用者除外),直至症状完全控制后逐渐减量。③A型肉毒毒素、RTX等可选治疗仅在症状重、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
3.其他疾病中有关OAB症状的诊治原则
(1)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flow obstruction,BOO)患者的OAB治疗原则:①针对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疗。②根据逼尿肌收缩功能状况制定相应的OAB症状治疗方法: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或增强者可适当辅助使用抗OAB的治疗;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者慎用抗OAB治疗。③梗阻解除后OAB仍未缓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治疗可按OAB处理。
(2)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OAB治疗原则: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能自主排尿并希望维持自主排尿者,根据有无下尿路梗阻,对OAB进行相应处理。无下尿路梗阻者参照以上OAB治疗原则;有梗阻者按BOO诊治原则。③对不能自主排尿者,按OAB治疗,以缓解症状。
(3)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的OAB诊治原则:①以OAB为主要症状者首选抗OAB治疗;②OAB解除后,压力性尿失禁仍严重者,采用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治疗。
(4)逼尿肌收缩力受损患者的OAB诊治原则。一线治疗:①排尿训练,定时排尿;②在检测剩余尿基础上适当使用抗OAB药物;③辅助压腹排尿;④必要时采用间歇导尿或其他治疗;⑤可加用受体阻断药,降低膀胱出口阻力。
二线治疗①骶神经电调节治疗;②暂时性或永久性尿流改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