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

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又名多囊肾、Potter(Ⅰ)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肿瘤病、囊胞肾、肾良性多房性囊瘤、多囊病。一般认为婴儿家族型具有自家隐性遗传的特性,常伴有其他畸形,产前后的死亡率高;成人家族型为显性遗传,常伴有多囊肝或脾和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故又称多囊病。2.心血管系统表现 高血压,有时为首发症状;可伴发左心室肥大、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闭锁不全、颅内动脉瘤等疾病。

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又名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Potter(Ⅰ)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肿瘤病、囊胞肾、肾良性多房性囊瘤、多囊病。我国1941年朱宪彝首先报道,本征临床并不少见。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为多囊肾的常见类型。1/1 000活产婴儿可在其生命中发生成年型或婴儿型多囊肾,其中成年型多囊肾占全部终末肾衰竭病因的8%~10%。一般认为婴儿家族型具有自家隐性遗传的特性,常伴有其他畸形,产前后的死亡率高;成人家族型为显性遗传,常伴有多囊肝或脾和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故又称多囊病。

【临床表现】

1.泌尿系表现 大多数患者在40岁左右才出现症状。①腰背部或上腹部胀痛、钝痛或肾绞痛。②血尿。③上尿路感染。④合并肾结石。⑤头痛、恶心呕吐、软弱、体重下降等慢性肾衰竭症状。⑥体格检查明显时可触及一侧或双侧肾,呈结节状。伴感染时有压痛,50%患者腰围增大。

2.心血管系统表现 高血压,有时为首发症状;可伴发左心室肥大、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闭锁不全、颅内动脉瘤等疾病。

3.消化系统表现 30%~40%患者伴肝囊肿;10%患者有胰腺囊肿;5%左右有脾囊肿。

【诊断要点】

1.家族史

2.典型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1)尿常规,早期无异常,中晚期时有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出现蛋白尿,伴结石和感染时有白细胞和脓细胞。

(2)尿渗透压测定:病变早期仅几个囊肿时,就可出现肾浓缩功能受损表现,提示该变化不完全与肾结构破坏相关,可能与肾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不良有关,肾浓缩功能下降先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肌酐随肾代偿能力的丧失呈进行性升高,肌酐清除率为较敏感的指标。

(4)KUB平片显示肾影增大,外形不规则。

(5)IVP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征象,肾盂肾盏形态呈蜘蛛状,肾盏扁平而宽,盏颈拉长变细,常呈弯曲状。

(6)B超显示双肾有为数众多之暗区。

(7)CT显示双肾增大,外形呈分叶状,有多数充满液体的薄壁囊肿。

婴儿型多囊肾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年人。

4.鉴别诊断

(1)成人型多囊肾:肾多发性囊肿,双肾积水,双肾肿瘤,遗传性斑痣性错构瘤。

(2)婴儿型多囊肾:双肾积水,多囊性肾发育异常,先天性肝纤维增殖症。

【治疗方案】 成年人型多囊肾:目前尚无任何方法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早期发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及时正确的治疗出现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1.一般治疗 大多数患者不必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活动。肾明显肿大者,注意防止腹部损伤,免发生囊肿破裂。

2.囊肿去顶减压术 此手术减轻了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保护了大多数剩余肾单位免遭挤压和进一步损害,使肾缺血状况有所改善,部分肾功能单位得到恢复,延缓了疾病的发展,晚期病例如已有肾功能损害处于氮质血症,尿毒症期,不论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减压治疗已无意义,手术反加重病情。

3.中药治疗 有报道采用温阳益肾,健脾利水的治疗原则取得一定疗效,延缓了进程。

4.透析与移植 进入终末期肾衰竭时,应立即于以透析治疗。

5.血尿的治疗 出现血尿时,除尽快明确原因给予治疗外,应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

6.感染治疗 肾实质感染和囊肿内感染是本病主要并发症,一般以联合应用抗生素为原则。

7.并发上尿路结石治疗 根据结石部位及大小按尿路结石处理原则进行治疗。

8.高血压治疗 肾缺血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是发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应依此选择降压药物。

婴儿型多囊肾:无特殊治疗,预后极为不良。

【预防】 肾功能不全时常因肝病变而不能接受透析或移植,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常危及生命。因肾衰竭和感染宜施行分流术。肾、肝同时损害增加了治疗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