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
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为医院提供一种全新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业务操作模式。结合信息化的模式和信息系统的特点,对医院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实现医院由传统模式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医院业务流程定义为医院在完成其工作、实现其目标过程的一组必需的、逻辑上关联的活动。传统的医院业务流程存在服务主体不清晰、非医疗环节多、信息传递缓慢、流程间关系不顺畅等问题。医院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是现代医院的重大课题,而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优化和重组是2个强度不同程度的概念,前者是对流程的改善和改进,后者则是对流程的重新设计。这里所说的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具有上述两层意义,或称业务流程再造,统指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创新。具体到医院的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规模须视其面临的问题和环境而定。
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过程融合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之中。用户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提出和建立流程优化和重组模型,并在信息系统得以实现。流程的优化和重组是流程的再造过程,信息化的应用使传统的医疗模式得以改造和提升。不能按照传统的、手工的操作模式来设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而是要结合医学新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规划和实施新的业务流程,达到提高效率、增强质量、优化资源、改善服务、强化管理目的。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各个诊疗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通畅起来,许多原来需要人工参与的过程和环节可以削减甚至取消。例如门诊就医过程中的划价环节,过去由门诊医生开出处方后,病人要先到门诊划价收费处计算价格,然后才交费、取药。应用门诊医师工作站后,医师在开具处方时,信息系统就自动计算和显示该处方的价格,并传输到门诊收费系统,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省略了划价环节。如果进一步采用门诊预交金系统,病人预付一定诊金,那么在医生开具处方后,信息系统会自动扣除处方费用,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又省略了交费环节。在现有的医院业务中,这种例子十分多。可见,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医院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能够使医院业务流程更加方便、高效和流畅。
用户可以通过3种方式满足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的要求:一是选用市场上的医院信息系统产品,一个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产品具有合理的业务模式和流程,用户按照系统要求组织实施即可。二是在选用市场上的医院信息系统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医院自身对业务流程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修改。这是目前国内医院常用的方法,既能选用性能良好的系统,又能满足医院自身需求。三是医院按照自身需求自行开发信息系统,这种做法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早期比较常见,但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复杂性的增加,自行开发整体医院信息系统的医院已经不多了。
实现医院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除了信息系统的支撑外,还需要组织结构的配套支持,两者相互匹配,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既定目的。
(二)构建医院管理平台,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实施现代化、信息化医院管理,是医院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早期主要用于医院管理的业务操作,例如病人管理(挂号、住院登记、入出转管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卫生物资管理等,实现了医院对人财物的信息化管理,大大减少药品、物资积压、浪费和流失,降低库存及流动资金的占用,控制不合理开销,堵塞收费漏洞,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并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业务数据的大量积累,医院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向精细化管理和智能辅助决策等更深层次的应用发展。这类应用系统包括全成本核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其中,全成本核算系统针对医院业务收入和开支种类繁多、构成复杂、交叉性强的特点,以医院各级各类人员、科室为纵向面,以各种成本为横向面,实现医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系统将医院、科室和个人的资源、成本、业绩、质量、效益等要素纳入管理范围,实施科学化的激励管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医院竞争能力。辅助决策系统则是建立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基于其产生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发现和归纳出有关医院运营和管理的规律、趋势,指导医院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实现医院标准化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高质量和高速度。医院标准化管理是合理组织医院各项活动和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方法,是技术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基础,是评价医院工作质量和医疗服务效果的依据。在实施标准化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标准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创造最佳效益。
信息化应用给医院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管理平台,其管理的广度、深度、精细度和时效性都是传统的医院管理手段无法达到的,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应用,使医院能够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位置。
(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明显改变了手工操作模式下的工作随意性大、质量监督难的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规范的业务操作平台和有效的质量管理平台。
第一,电子医疗文书取代了过去的手写医疗文书。按照国家有关规范生成的电子医疗文书,具有格式规范、页面整齐、项目齐全、操作快捷等特点,可以记录各级医生修改和审签操作,保留所有修改痕迹。电子医疗文书一经确认执行,可以加盖电子印章保护,不得随意修改。电子医疗文书可以长期保存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也可打印归档保存。
第二,规范医疗行为和过程,减少医疗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医疗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操作、时限、审批、检诊、查对的监控环节。例如诊疗规范、病程记录时限、三级检诊、三日确诊、术前术后记录、药品审批等。将上述规范和要求设置在信息系统中,医务人员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实时受到监控和提示,确保诊疗过程的规范和准确。利用信息系统对常见病、多发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平均住院日,控制医疗费用。
第三,通过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院内感染、危重疾病等项目的在线监控,及时提示、预警和控制诊疗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例如合理用药系统可以实时检查医嘱或处方药品的种类、配伍、禁忌、过敏反应、服用时间和剂量等指标是否合理、适当,防止药物误用和滥用。
第四,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同时采用数字标识和识别技术,以数据的自动识别、采集和处理替代了过去人工操作容易出错的环节。例如检验信息系统利用条型码标记和识别标本,完全改变了以往手工操作的工作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又如病人标识腕带的应用,通过一个惟一的代码将病人与其所用的诊疗信息关联起来,将“张冠李戴”的错误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
传统医院的业务流程主要是围绕诊疗过程进行设计的,而在现代医院的业务流程除了考虑诊疗过程外,必须充分考虑病人的因素,以病人第一的原则设计业务流程。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在医疗活动中始终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需求,改善服务措施,提高诊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简化就诊流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的医疗服务。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中,要强化病人就诊直接相关的诊疗环节,简化病人就诊不直接相关的事务环节。例如长期以来制约门诊服务的挂号时间长、检查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其中排队挂号、排队交费和等待检查结果这3个时间长的环节都不是诊疗直接相关的环节,必须利用信息系统的特点对其加以改造。可以采用预约挂号、刷卡挂号等方式简化挂号手续,采用预交金卡或银行卡简化交费手续,采用联机检查预约、结果查询方式缩短等候时间。对于就诊时间短的问题,通过在门诊医师站中规范医师诊疗内容和过程,保证诊疗质量。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还体现在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方面。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大处方、大检查,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为病人提供的有效的诊疗。
要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还反映在对早期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模式的改进上。在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的初期,主要是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费、药品等经济和物资的管理。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日益体现出来,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也逐步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
(五)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整体临床信息资源
医院信息系统为病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技术和手段,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临床信息资源,对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以及进一步的实现智能型、知识型的临床信息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电子病历由病人在门诊或住院期间的各种诊疗信息组成,不同的诊疗信息来自不同的信息系统,如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检验系统(LIS)、医学图像系统(PACS)等。电子病历系统将原先分散在不同信息系统的诊疗信息以病人为索引进行整合,形成病人的电子病历,为医师检索、调阅、使用、归档病人诊疗信息提供有效手段。
电子病历建立后,医师查阅病人诊疗信息时看到的不再是局部和部分信息,而是病人在本次或历次门诊或住院期间的所有诊疗信息。这一功能使医师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情,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置。例如,检查科室医师在下达病人的检查报告时,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看该病人的病历记录和其他检查结果,使之能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电子病历系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病人的诊疗数据,除了用于病人的治疗外,这些数据的积累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医疗知识库。数据库内包含了病人和疾病的客观资料,以及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中的知识和智慧。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等工具,发现和归纳出诊疗规律,指导和辅助临床诊疗活动。电子病历还为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居民在医院住院、门诊或体检期间的诊疗数据,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完整的电子病历,涉及病人整个诊疗过程,所以电子病历的建立需要各类临床诊疗信息系统的支持。虽然国内医院常用的临床诊疗系统还不能覆盖病人诊疗全过程,但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LIS和PACS等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已经能够达到基本的电子病历应用。电子病历的应用将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和各类诊疗系统的展开而逐步深化。
(六)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2009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
可见,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医改方案提出的要求,医院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医院除了要继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外,还必须积极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的建设。
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基于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医院与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医疗保险信息平台、区域内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等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通过医保卡、居民健康卡等“一卡通”的应用,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方便病人就医,降低医疗费用,例如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通,医疗机构间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等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