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仪器设备检验项目
在近紫外、可见光谱区域内对样品物质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可广泛用于医药卫生、临床检验、生化、石油化工、质量控制等部门,是理化实验室常用的分析仪器之一。
2.仪器设备试剂
不适用。
3.仪器设备对标本的要求
原始样品采集、制备、处理、检验和存放见生化样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4.仪器设备性能参数
722分光光度计性能指标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5.仪器设备环境要求,使用安全措施
5.1 仪器设备环境要求
5.1.1 空间安装要求
仪器应安装在稳固平整的台面。在仪器两侧各保留至少0.20 m的空间,后部至少要有0.50 m的空间,以方便维护、保养和防止阻碍热气的排放。
将722分光光度计安放在通风良好、灰尘少的地方。避免在过热或过冷以及日光直射的环境中使用分析仪。
5.1.2 运行条件
环境温度要求:5~35℃。
环境相对湿度要求:40%~80%。
电源电压要求:220±10% V;49.5~50 Hz。
仪器设备周围避免有电磁波的电子仪器干扰如无线收发机和移动电话;仪器附近没有发射高频的机械(离心机、放电装置等);仪器安装应避免过度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不应放在通风条件差的地方及肮脏的、含盐及硫的空气中;仪器避免放置在存放化学物品和煤气泄漏的地方。有保护性接地。
5.2 仪器安全
在仪器设备上面和周围不要使用可燃性危险品,避免引起火灾和爆炸。
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设备之间连接及外接线(件)是否正确、正常,电源插头是否正确插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实验过程中如遇水、电故障或中断,应立即关闭影响仪器设备安全的有关开关,并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仪器设备的运输必须按722分光光度计操作手册规定进行搬运,禁止鲁莽装卸,应避免倾斜、振动和碰撞。
发出电磁波的仪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或导致分析仪故障,因此在安装分析仪时不要在同一房间里操作以下仪器:
● 移动电话;
● 无线收发机;
● 无线电话;
● 其他能产生电磁波的电子仪器;
● 远离离心机。
如果标本、试剂溢出在分析仪上,立即擦掉并且用消毒剂清洗。
5.3 人员安全
仪器设备中所有与病人的样品接触或有潜在性接触可能的表面与零件都视污染物。在操作、维护仪器设备时有必要穿戴保护性的外套和手套,头发、衣物、手指等与所有的活动部件保持距离。
在仪器运转过程中,勿触及移动的所有装置,避免人身伤害。禁止触摸722分光光度计密封面板内的电路。触摸电路是危险的,可能造成电击,尤其是当用湿手触摸时。
在处理废弃样本或组装/拆卸组合零件时不可触摸废弃物,一定要戴手套以避免直接接触。如果操作人员不小心接触血液、试剂、废弃物/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样品、试剂及废液时,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感染区域,并消毒处理;如果眼睛沾到样品、试剂及废液,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适当考虑必要的医疗措施。
6.每日开关机程序
6.1 起始准备
6.1.1 检查放大器及单色器的2个矽胶干燥筒(在仪器底部)是否受潮变色;
6.1.2 检查各个调节旋钮的起始位置是否正确;
6.1.3 检查电表的指针是否位于“0”刻线上。
6.2 开机程序
6.2.1 将灵敏度旋钮调置“1”挡(放大倍率最小);
6.2.2 打开仪器的电源开关,选择开关置于“T”,调节波长(λ)调节旋钮,选择需用的单色光波长。预热约20 min。
6.3 关机程序
关闭仪器电源开关,开关放在“关”。
废弃物的处理按《废物处理制度》对废液和废弃物进行处理。
7.仪器校准操作程序
7.1 仪器校准的原则
7.1.1 722分光光度计校准周期为一年。
7.1.2 722分光光度计安装后或者更换了关键的部件(如灯泡)及仪器故障,需要进行校准。
7.1.3 “校准”用于校正电源系统、光路系统等可能影响到结果准确性的系统。因此“校正”对于系统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7.1.4 校准之后应将原始数据记录登记并报专业实验室负责人审核后才能投入使用。
7.2 校准步骤
7.2.1 钨灯的调整
换上新钨灯后,将波长选择在550 nm左右,开启主电源开关,移动钨灯上、下、左、右位置,直到成像在入射狭缝上。选择适当的灵敏度,观察数字表读数,经过调整至数字表读数为最高即可。
7.2.2 波长精度检验和校正
采用镨钕滤色片(529 nm、808 nm),两个特征吸收峰,通过逐点测试法来进行波长检定和校正。
7.2.3 吸光度精度的调整
选择开关置于“T”,调节透光率“00.0”和“100.0”后;再将选择开关置于“A”,调节吸光度旋钮显示值为“.000”。将0.5A左右的滤光片置于光路,测得其吸光度值。选择开关置于“T”,测得其透光率值,根据A=lg1/T,计算出其吸光度值。如果实测值与计算值有误差,则可调节“吸光度斜率电位器”将实测值调至计算值,两者的允许误差为±0.004A。
8.试剂及耗材更换
放大器及单色器的二个矽胶干燥筒(在仪器底部),如受潮变色,需更换干燥的蓝色矽胶或者倒出原矽胶烘干后再用。
9.常规检测程序
9.1 开启比色皿暗箱盖,调节“0”电位器旋钮,使电表指针处于透光率(T)“0”位,使数字显示为“00.0”;
9.2 将比色皿暗箱盖合上,将参比溶液(空白)推入光路,顺时针旋转“100%”电位器调节旋钮使电表指针处于透光率“100%”处,使数字显示为“100.0”;
9.3 如果显示不到“100.0”,则可调节灵敏度开关,适当增加放大器倍率挡数(但尽可能置于低倍率,以保持仪器较高的稳定性)。再按照9.1和9.2重新校正“0”和“100%”;
9.4 预热后,按照9.1和9.2连续几次调整透光率“0”及“100%”,直至不变,即可进行测定工作;
9.5 吸光度A的测量按照9.1和9.2调整后,将选择开关置于“A”,调节吸光度调零旋钮,使数字显示为“.000”,将校准溶液推入光路,读取校准溶液吸光度(A)值,将待测溶液推入光路,读取待测溶液吸光度值;
9.6 根据校准溶液和待测溶液吸光度值及校准溶液浓度计算待测物浓度。
10.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程序
10.1 每日维护与保养
10.1.1 清洁样品室;
10.1.2 清洁仪器表面;
10.1.3 为了避免仪器积灰和沾污,在停止工作时间内用塑料套罩住整个仪器,在套内应放数袋防潮硅胶。
10.2 需时保养
10.2.1 更换或烘干干燥剂(当由蓝色变红色时);
10.2.2 更换保险丝;
10.2.3 更换灯泡。
10.3 分析仪维护计划
每年需要根据使用情况更换仪器零部件。这些工作由厂家工程师来完成。
11.仪器退役前的处理
11.1 仪器表面消毒
用0.2%~1.0%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仪器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11.2 仪器内部消毒
用2%~3%的次氯酸钠溶液气雾胶对仪器内部进行消毒处理。
11.3 管路消毒
用2%~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仪器管道进行消毒处理。如果仪器不能正常使用时,只能对部分可能的管道用2%~3%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浸泡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