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恶性肿瘤仅占整个人群恶性肿瘤的1.4%左右,新生儿肿瘤占全部小儿肿瘤的0.5%~2%。
儿童实体肿瘤相当一部分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临床表现,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但也有一些肿瘤往往因症状不典型而拖延到婴儿期才被发现。在出生后7d至1月龄明确诊断的新生儿肿瘤占50%~70%,男女之比相等。
据美国St.Jude儿童研究医院报道,112例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的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发病数位居第一,其次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和肾母细胞瘤。总病死率为(6.24~7.2)/1 000 000新生儿。据美国国立癌症中心统计,出生后1周内发病的新生儿恶性肿瘤病死率为50%。在儿童死因顺位中,恶性肿瘤仅次于意外事故而位居第2。
近几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幸通过积极的多学科联合治疗,越来越多的病例可望延长生存时间甚或治愈。
一、流行病学
儿童恶性肿瘤在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反应、预后等方面与成年人有明显不同,新生儿肿瘤与年长儿肿瘤也有区别。儿童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可提供关于肿瘤病因学等生物学信息,还可针对生物学的差异,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提高儿童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1.新生儿肿瘤的特点 成年人肿瘤常见为上皮来源,儿童多数起源于中胚层和基质,新生儿肿瘤则大多属胚胎型即肉瘤,常为母细胞瘤,罕见上皮型(癌)。
新生儿肿瘤的病程大多趋于良性,预后较为良好,典型的例子是神经母细胞瘤可以伴自发性退变。
此外,新生儿肿瘤在组织学上的恶性程度和临床转归之间有时并不一致,这是新生儿肿瘤的另一重要特点。例如,根据shimada分型,神经母细胞瘤病理上可分为分化良好型和分化不良型等,但病理与临床转归可完全不一致,故不能仅以此作判断预后的依据,还需结合年龄、病理分期、n-myc、DNA指数等综合分析;胎儿型肝母细胞瘤较肝细胞型预后要好得多;Burkitts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分化差,但是其治疗预后较成年人一些低度恶性淋巴瘤预后还好。其他多种肿瘤也有相类似之处。
2.流行概况 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与地理有一定关系。以色列和尼日利亚发病率最高,日本和印度发病率最低。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有地区特点,除了肾母细胞瘤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基本一致,其他类型的肿瘤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有很大不同。远东地区儿童肝母细胞瘤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印度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较高,西欧地区神经母细胞瘤高发,乌干达和中东地区伯基特淋巴瘤高发。
不同人种也影响儿童肿瘤的分布。白种人中尤因瘤、睾丸肿瘤、恶性黑种色素瘤较黑种人多见,黑种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T细胞来源较白种人多见,预后也较差。
儿童肿瘤发病年龄高峰也有不同。大多数胚胎性肿瘤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0~4岁儿童胚胎性肿瘤占各种恶性肿瘤的50%。
儿童恶性肿瘤发病和预后的地区性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医疗水平、经济水平、肿瘤登记质量、人口数量及人口普查质量等。在高收入国家儿童肿瘤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可达到75%~79%,但是,目前世界上80%的儿童生长于贫穷、缺乏公共卫生基础设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的中低收入国家中,其中,儿童肿瘤治愈率普遍较低,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显得非常困难。表17-1所示为世界各国(地区)国民收入与儿童肿瘤发病率。
表17-1 世界各国(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与15岁以下儿童肿瘤发病率(1/1 000 000)
(续 表)
(续 表)
低收入国家:人年均收入$<825;中等收入国家:人年均收入$825~10 065,其中低中等收入国家:人年均收入$825~3255,高中等收入国家$3256~10 065;高收入国家(地区):人年均收入>$10 065。
*卡波西肉瘤在乌干达及津巴布韦在非白血病病人统计中分别为68.5/1 000 000,10.7/1 000 000
3.各种肿瘤的发病情况
(1)脑肿瘤:儿童脑肿瘤多数与一些潜在疾病有关,如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症、Von Hippel-Lindau血管瘤,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也偶有报道。
(2)神经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约40%的病人发生于1岁以下,35%于1~2岁,25%于2岁后,年龄>14岁后极少发生该肿瘤。极少见有家族性发病情况的报道。
(3)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最常发生于1~5岁龄儿童,极少发生于>8岁龄儿童。它在儿童年龄组中的发病率约为7/1 000 000。家族性发病情况早有报道,尤其在双侧肾母细胞瘤患者中。肾母细胞瘤的发病与一些先天异常有关,包括泌尿生殖系异常、无虹膜症、偏身肥大症(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肾母细胞瘤中智力迟钝、头小畸形、双侧无虹膜、生殖器分辨不明等症状与11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相关。
(4)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病率约8/1 000 000。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各年龄段,70%见于10岁以前。不常并发先天畸形,可发生于人体各部位,甚至发生于无横纹肌的部位。
(5)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肿瘤,每年约有3/1 000 000儿童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18月龄,超过90%病人年龄<5岁。亚洲人发病率是白种人的4倍,其中印度发病率最高。病人罹患其他肿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如软组织肉瘤、骨肿瘤,尤其是治疗后,由放疗诱发的骨肉瘤。
(6)肝肿瘤:不常见于围生期儿童,但仍有一定的发病,以及相当高的死亡率。主要有血管瘤(占60.3%)、间叶组织错构瘤(占23.2%)、肝母细胞瘤(占16.5%)3种类型。多数由产前超声检查或新生儿期体检发现腹部包块而获诊断。肿瘤常引起胎儿水肿、呼吸窘迫、心力衰竭,继发羊水过多,甚至胎儿死亡。超过50%的胎儿或新生儿肝母细胞瘤的AFP值显著高于血管瘤、错构瘤。生存率单发血管瘤为86%,多发为71%,错构瘤为64%,肝母细胞瘤只有25%,其中,Ⅰ~Ⅲ期肝母细胞瘤生存者50%,Ⅳ期病人无一生存。预后与组织学类型和年龄有一定关系,单纯胎儿型肝母细胞瘤较胚胎型要好。胎儿期及新生儿期发生肝肿瘤的预后较大龄儿童要差,生存率明显低于大龄儿童。当合并有死胎、胎儿水肿、心力衰竭、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时,死亡率则更高。新生儿单发肝血管瘤预后最好,而胎儿期肝母细胞瘤则最差。虽然,新生儿肝血管瘤可自发消退,但当出现充血性心衰或消耗性凝血因子缺乏时,依然会威胁生命。错构瘤为良性病变,通常通过手术可治愈,但当出现胎儿水肿、呼吸窘迫、或因腹部巨大占位引起循环障碍时,也会引起死亡。
二、病 因
引起儿童肿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均可能与之有关。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电磁波、离子射线等)、化学(油漆、石油产品、烃类、有机溶剂、金属、含氮成分、杀虫剂等)、药物(维生素等)、生物(病毒感染等)等。
儿童肿瘤的发生与父母职业的关系不可忽视。由于父母职业接触化学物质,儿童接触父母穿着的污染化学物质的工作服,或母亲在妊娠期间接触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通过胎盘转运,很有可能使胎儿的发育受到损伤,或母亲吸收的有毒化学物质经乳汁传递给乳儿,或有机溶剂从父母呼出气中排出使婴儿接触等,均有可能使儿童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增加。
妊娠期感染与新生儿肿瘤也有一定关系。尽管病毒作用尚不明确,但目前已发现许多肿瘤组织中存在Epstein-Barr(EB)病毒,肝细胞瘤中存在乙肝病毒(HBV),推测可能经过胎盘感染。提示EBV、HBV可能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三、遗 传 学
60%~90%的成年人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而多数儿童肿瘤与遗传背景有关,如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等。目前较为明确的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大的儿童肿瘤见表17-2。
表17-2 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的几种儿童肿瘤
不同类型肿瘤的遗传模式也不同。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模式相对单一,肾母细胞瘤遗传模式则相对较为复杂。另外,某些儿童恶性肿瘤与遗传性疾病有关,如结节性硬化病、范科尼贫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Li-Fraumeni综合征和着色性干皮病等。
多种染色体异常与儿童恶性肿瘤有关。例如,Down综合征患者的白血病发生危险明显增加,并且年龄越小,危险性越大,同时,其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的危险也有所增加。其他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增加某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如18-三体综合征与肾母细胞瘤、Turner综合征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Klinefelter综合征与生殖细胞瘤等。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间平衡的失调,是导致发生的肿瘤机制之一。近年研究证实,染色体数量的异常,以及易位、倒置、缺失等结构异常,使基因表达异常,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染色体易位、断裂等产生的融合基因及其翻译产物,它们可能是导致恶性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前已明确了一些儿童肿瘤发病的易感基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码P53、RB1蛋白的基因。它们均是最初在一些少见家族肿瘤综合征及伴随癌症的相关疾病中,通过定位克隆、候选基因分析等方法确定下来的。
1.RB1基因与视网膜母细胞瘤 是一对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的隐性基因,当双等位基因突变时,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同时,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其他一些肿瘤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治疗后生存者发生第二肿瘤的危险性增高。
2.WT-1基因与肾母细胞瘤 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1p13),它的突变可导致肾母细胞瘤发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他与肾母细胞瘤发生有关的基因位点相继发现,如WT-2(11p15.5)、WT-3(16q)、WT-4(17q12-q21)、WT-5(7p15-p11.2)。BRCA2基因的突变也被报道于肾母细胞瘤中。
3.KIF1B基因与神经母细胞瘤 研究证明,KIF1B基因(1p36)的种系及体系突变,是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的易感因素,其他与神经母细胞瘤有关的易感基因还包括有PHOX2B(4p12)、ALK(2p23)。
4.其他基因异常与儿童癌症 过去十数年中,随着成年人癌症研究的进展,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的易感基因逐渐被发现、认识。这些基因的单等位基因突变是上述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而近年来发现,在儿童实体瘤及血液系统肿瘤中,出现这些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其中最具特点的是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2、PALB2,结直肠癌易感基因MSH2、MLH1、MSH6、PMS2。
BRCA2是1995年在家族性乳腺癌分析研究中发现并明确的,其单等位基因的截短突变,被认为是乳腺癌及卵巢癌发病的高危因素。直至2002年,在范科尼贫血分析研究中,BRCA2作为候选基因,发现其出现双等位基因突变。Howllet等明确在D1型范科尼贫血中,存在BRCA2双等位基因的突变,该亚型为并发儿童肿瘤的高危因素,尤其是肾母细胞瘤、脑瘤、急性髓性白血病。而在乳腺癌及卵巢癌患者中,尚未发现双等位基因突变,可能是因为D1型范科尼贫血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并且几乎所有均在儿童期死亡。
MSH2、MLH1、MSH6、PMS2作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易感基因,1993年被发现,目前已逐渐明确,其诱发癌症的原因为DNA的错配修复。近年研究发现,这4个基因中,单等位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度存在差异,MSH2.MLH1危险度要高于MSH6、PMS2。相反,双等位基因突变时,4者的表现及严重程度则相当类似,大大增加了伴有色素沉着(少数色素缺失)婴幼儿肿瘤发生的风险。
(王嘉怡 叶铁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