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的摄入原则

饮食的摄入原则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酸性食物是指含磷、硫、氯等成分较多的食物。补血法具有增强生血功能,补充血液不足和补心养肝、濡养身体等功能,适用于营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虚及各种失血后之血虚证。

经营养专家综合测定,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主要措施是平衡饮食。平衡饮食是维持、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一)摄入食物要全面平衡

摄入食物多种平衡的内涵主要指酸碱、元素、寒热温凉三方面的平衡。

1.酸碱平衡 即含酸与含碱的食品要搭配食用,使人血液中的pH(酸碱度)保持在7.35~7.45之间,略偏碱性才符合人体生理上酸碱平衡的要求,以维持人体的健康长寿。酸性食物是指含磷、硫、氯等成分较多的食物。这些食物多属高热量、高脂类、高蛋白食物,如米、面、肉类、鱼虾类、蛋类、贝类、花生、白糖等。碱性食物是指含有大量钾、钠、钙、镁,以及含有较多维生素和植物纤维素类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奶类、食用菌类、海藻类等。一位病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指出:“万病之源起于体液中的酸中毒,只有使体液呈弱碱性,才能保持人体健康。”因此,应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适当地多吃些碱性食物,更有益于健康长寿。

2.元素平衡 人体中几十种元素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谁能够维持这种平衡,谁就能健康长寿。人体内元素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某种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需求量既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正好适合人体生理平衡需要;二是人体内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要有个合适的比例。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其意思是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是用来攻邪治病的,五谷是用来营养的主食;五果是用作为辅助的食物;五畜(肉类)是用来补益身体的食物;五菜是用来补充营养的食物:将谷果肉菜的气味结合恰当地服用,可以补精益气,促进健康。这不仅说明了药物攻邪作用和各类食物合理搭配的扶正作用的关系,也表明了膳食中四大类食物的合理搭配的关系,明确指出五菜是营养素的重要补充,而五果是营养素的辅助食物。数千年前就教导了我们水果不能代替蔬菜的道理。

这些观点和现代营养学提出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要求是一致的,和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食物要多样化,要以谷类为主,糖类占总能量的60%~70%,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25%的能量比例,维生素和无机盐充足,这与比例合适的膳食营养要求是相符合的。

3.寒热温凉平衡 根据自己体质特点,再结合食物的“四性”有目的地选用食物。如寒性体质宜选用温热性食物,热性体质宜选用寒凉性食物等。也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选用适当的食物,如夏季宜选用寒凉性食物,冬季宜选用温热性食物等。寒凉性食物有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牡蛎、蟹、鳗鱼、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番茄、菠菜、荸荠、西洋菜、紫菜、赤菜等。湿热性食物有面粉、糕饼、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雀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二)摄入食物要整体辨证

食疗有补气益脾、补血滋阴、补肾益精和益胃生津4种治则。

1.补气益脾法 补气益脾法是补气与健脾法的总称。补气法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脏腑功能等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质和气虚证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湿、益气等功能,适用于脾虚体质的人。

(1)补益肺气:选用补益肺气的食物,或补益肺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肺气虚证的方法,称为补益肺气法。如选用大枣、饴糖、蜂蜜、鸡肉和人参、党参、黄芪,制成补虚正气粥、芪参糖等,可以治疗肺虚气弱的喘息短气、语声低怯、易感冒出汗等症。

(2)补益脾气:选用补益脾气的食物,或补益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脾虚证的方法,称为补益脾气法。如选用糯米、大枣、猪肚、鸡肉、鹌鹑和党参、白术、山药等,制成大枣粥、山药面等,可以治疗脾虚的精神困顿、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3)健脾除湿:选用健脾除湿的食物,或健脾除湿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脾虚湿滞证的方法,称为健脾除湿法。如选用莲子、芡实、薏苡仁、赤小豆、扁豆、鲫鱼、鳝鱼和茯苓、白术等,制成莲子猪肚、赤小豆鲤鱼汤等,可以治疗脾虚水湿不运所致的面浮身重、四肢肿满、肠鸣泄泻等症。

(4)益气升陷:选用补益元气的食物,或补气升阳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证的方法,称为益气升陷法。如选用鸡肉、羊肉、鸽肉、鲫鱼、大枣、糯米和人参、党参、黄芪、升麻等,制成归芪鸡、人参粥等,可以治疗气短声怯、大便滑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崩漏带下等属中气下陷者。

(5)益气摄血:选用益气摄血的食物,或益气摄血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气不摄血证的方法,称为益气摄血法。如选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鳝鱼、墨鱼和黄芪、三七等,制成花生红枣糖、归芪鸡等,可以治疗气不摄血的吐血、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

2.补血滋阴法 补血滋阴法是补血法与滋阴法的总称。补血法具有增强生血功能,补充血液不足和补心养肝、濡养身体等功能,适用于营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虚及各种失血后之血虚证。滋阴法具有滋补阴液、濡养筋骨、涵敛阳气等功能,可以治疗阴虚体质或热病久病后阴液不足的病人。

(1)益气生血:选用具有益气生血的食物,或补气养血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称为益气生血法。如选用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肉、猪肝、羊肉和黄芪、当归等,制成归参鳝鱼羹、济生当归羊肉汤等,可以治疗气血两虚所致的爪甲无华、眩晕心悸等症。

(2)补血养心:选用补血养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补血养心作用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血不养心证的方法,称为补血养心法。如选用龙眼肉、荔枝、大枣、葡萄、猪心、鸡肉和人参、当归、酸枣仁、茯苓等,制成玉灵膏、蜜饯姜枣龙眼、归参炖猪心等,可以治疗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

(3)补血养肝:选用补血养肝的食物,或补血养肝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肝血不足证的方法,称为补血养肝法。如选用胡萝卜、菠菜、猪肝、鸡肝和枸杞子、桑椹、何首乌、当归等,制成猪肝炒枸杞苗、枸杞当归葡萄酒等,用于治疗肝血亏虚所致的视物昏花、眩晕胁痛、手足麻木等症。

(4)滋阴息风:选用滋养肝阴、平肝息风的食物,或滋阴息风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阴虚风动证的方法,称为滋阴息风法。如选用桑椹、黑豆、鳖肉、牡蛎肉、鸡子黄和龟甲、鳖甲、白芍等,煸成小定风珠羹、阿胶鸡子黄汤等,可以治疗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手足蠕动、筋脉拘急、头目眩晕等症。

(5)滋阴清热:选用滋阴清热的食物,或滋阴清热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阴虚阳盛证的方法,称为滋阴清热法。加选用梨、藕、龟肉、鳖肉、牛乳、鸡子黄和生地黄、龟甲、枸杞子、桑椹等,制成生地鸡、清炖乌龟、百合枸杞鸡蛋汤等,可以治疗阴虚火旺的五心烦热,骨蒸盗汗、潮热颧红等症。

3.补肾益精法 补肾益精法具有补肾气、充元阳、填精髓、强筋骨等功能,适用于肾气不足,滞髓亏虚所致发育迟缓,早衰或遗精不育等症。

(1)补肾滋阴:选用补肾滋阴的食物,或补肾滋阴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精血亏虚证的方法,称为补肾滋阴法。如选用芝麻、黑豆、枸杞子、桑椹、牛乳、猪肾等,制成枸杞炒腰花、双耳羹、法制黑豆等,可以治疗肾虚亏损所致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消渴遗精等症。

(2)温补肾气:选用温补肾气的食物,或温补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肾气虚弱证的方法,称为温补肾气法。如选用核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苁蓉、淫羊藿、附子等,制成核桃仁炒韭菜、狗肉汤等。可以治疗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阳痿遗精等症。

(3)填精补髓:选用填精补髓的食物,或补肾益精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精髓不足证的方法,称为填精补髓法。如选用芝麻、黑豆、龟肉、海参、淡菜、猪脊髓、羊脊髓和肉苁蓉、鹿茸、枸杞子等,制成羊髓膏等,可以治疗肾精亏虚的腰膝酸痛、足膝痿软、须发早白、虚羸少气、发育迟缓等症。

4.益胃生津法 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与润燥生津法的总称。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阴、生津液的功能,适用于津液不足、消渴口干、便秘等;润燥生津法具有润肺燥、生津液的功能,适用于肺燥津伤的咳嗽咽干等症。

(1)益胃生津:选用养胃阴、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阴生精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胃阴虚亏,或津枯肠燥的方法,称为益胃生津法。如选用梨、甘蔗、荸荠、藕、牛乳、芝麻、蜂蜜和麦冬、石斛等,制成五汁饮、益胃汤等,可以治疗胃阴不足的口渴口燥、咽干、大便燥结等症。

(2)润燥生津:选用润燥生津、滋养肺阴的食物,或清燥润肺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于治疗阴虚肺燥证的方法,称为润燥生津法。如选用梨、百合、藕、荸荠、柿、枇杷、蜂蜜、冰糖、猪肺、牛乳和沙参、麦冬等,制成雪羹汤、蜜饯雪梨、银耳百合羹等,可以治疗肺燥阴伤所致的鼻干、咽喉干痛、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以及肌肤干燥等症。

(三)摄入食物要节制有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阴阳,明白术数,饮食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体与精神两相称合,活到应该终了的寿命,度过百岁才死去。这说明饮食有节与健康长寿有重要关系。晋代葛洪说:“善及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指的是善于健康生存的人,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宋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讲到“饮食百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疾之由生”。饮食过多,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伤,人的元气不能充足,各种疾病便随之发生。《素问》记载“肥者令人生热,甘者令人中满”,说明了饮食过度与疾病的关系。饮食应当节制,应清淡。现代营养学同样认为饮食要有节制,能量和脂肪不宜过多,维生素和无机盐应充足,对防止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疾病都有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