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

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均可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与MDI相比,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血糖控制更趋于正常。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需采用中长效胰岛素制剂,而该类制剂在同一个体上吸收差异很大,可导致血糖急剧波动。而胰岛素泵使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其吸收较中长效胰岛素稳定。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部位容易产生硬结,局部脂肪组织萎缩,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长期是否可定义为需要非住院或家庭使用?是否应该强调必须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并且需多次胰岛素注射(MDI)者?长期胰岛素泵治疗是否更应该强调自愿和知情同意?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均可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泵可设定为持续24h输注基础的微量胰岛素及餐前大剂量注射的负荷量,基础输注率可与肝糖原输出相匹配以维持基础血糖。而餐前注射量可与餐中摄入的糖类的量相对应以降低餐后高血糖,从而模拟正常的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更符合生理性。基础输注量和餐前负荷量输注剂量精确,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血糖得到稳定且理想的控制。

一、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就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增加了患者进食和参加各种活动的自由度,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与MDI相比,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血糖控制更趋于正常。从而改进了代谢控制和生长速度。还可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次数。

二、器官移植后患者

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其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并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并增加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使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糖原异生增强。每天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往往会造成血糖升高,使血糖波动增大。使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可以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及时增加泵入的胰岛素基础量,避免了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使血糖控制更稳定。

三、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1.血糖波动大,虽然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衰退,决定患者病情转归最重要的因素是B细胞功能状态。大部分患者在糖尿病确诊后10年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能够良好地控制血糖。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短短的2~3年,口服药物已失效,此时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的方法。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需采用中长效胰岛素制剂,而该类制剂在同一个体上吸收差异很大,可导致血糖急剧波动。而胰岛素泵使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其吸收较中长效胰岛素稳定。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部位容易产生硬结,局部脂肪组织萎缩,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而胰岛素泵使用者输注部位基本固定,避免了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胰岛素注射时胰岛素用量较多次皮下注射时胰岛素用量明显降低,便于胰岛素的吸收,同时避免过大剂量使用胰岛素导致的体重增加。胰岛素泵程序化的设置可以进行微量调节,从而更好地适应血糖的细微变化,使患者获益更多。

2.频发低血糖者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和1型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显示,强化血糖控制是延缓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之一。但血糖控制越接近正常,低血糖的发生率也越高。严重低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增加死亡的风险。患者可能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有可能以牺牲血糖控制为代价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一大障碍。胰岛素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夜间可以按需要设置基础胰岛素输注量,有效防止夜间胰岛素量过多,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同时用于餐前大剂量的胰岛素也有所减少,避免了多次胰岛素注射方式时胰岛素在体内的重叠作用,因而减少了日间低血糖的发生。

3.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 清晨高血糖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表现,也是影响糖尿病(DM)控制质量的关键,而国外研究发现99%以上的清晨高血糖为DM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由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因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黎明现象在DM患者表现突出,成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所必须攻克的难点。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灵活地调整基础胰岛素输注量,通过增加黎明时的基础胰岛素输注率就能很好地控制清晨空腹血糖。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黎明现象,同时也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全天血糖控制更加平稳,避免血糖过大的波动。

4.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的血糖及生活作息情况灵活地调整餐前大剂量及基础胰岛素输注量。餐前注射量可与餐中摄入的糖类的量相对应以降低餐后高血糖,从而模拟正常的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更符合生理且输注剂量精确。如采用速效胰岛素,在进餐前输注即可,不需要提前输注,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血糖得到稳定且理想的控制。胰岛素泵程序化的设置,可根据患者就餐、工作、睡觉及活动等的变化随时进行微量调节,避免作息不规律导致的血糖波动。

5.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增加患者进食和参加各种活动的自由度,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对于糖尿病伴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或因进食困难致进食时间延长的患者,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往往无法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胃轻瘫的患者胃排空时间明显延迟,胃内食物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排入肠道而在胃内潴留,可导致糖的吸收与降糖药物的浓度不同步的现象:进餐后营养物质胃排空过慢,而胰岛素经皮下注射吸收相对较快,以致血液中药物浓度相对过高,易出现血糖不适当下降;反之,在进餐后较长一段时间,胰岛素血药浓度已逐渐下降,而胃内食物仍然持续排出,小肠继续吸收糖分,血糖则过高,因此,就会出现血糖波动幅度大,加重胃轻瘫的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以相应的调整胰岛素基础输注率的设置,同时也能改变餐前大剂量的输注方式,减小了血糖波动。

(宁 光 王卫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