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本赋首载于金元时期针灸家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自后《针灸大全》《普济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类经图翼》等均转载此赋。本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学术和艺术价值均高,是针坛文献的奇葩。“标幽”,就是把幽冥隐晦、深奥难懂的针灸原理,标而明之的意思,故名《标幽赋》。赋文首谈经络、递次为候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凡有关针灸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均一一论及。历来被认为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名杰,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金代杰出的针灸学家。金末避兵于河南,从名医李浩习铜人针法,后以针术闻名。又南走德安(今湖北安陆),始读宋人理学著作。蒙古兵陷德安,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遂应召北至大名,与姚枢、许衡讲习理学,并教授经学。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常召问政事,窦每直言无讳。忽必烈即位后,窦历任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封魏国公,谥文正,生前身后,恩宠并加。窦氏曾著有《针经指南》《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著作,其中《针经指南》一卷,收有《标幽赋》《通玄指要赋》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经络循行解说、气血流注、补泻手法、针灸禁忌等方面的论述,现在可以确定出自他的手笔的仅《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两篇。原书已佚,本赋有关内容保存在《针灸四书》中。
【原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1],定形气[2]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3]。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4];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译注】
[1] 察岁时于天道:《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天道,此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2] 形气:指形体的肥瘦、正气的虚实。《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3]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灵枢·终始》:“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4] 刺禁:针刺禁忌。
【提要】 阐述运用针灸首先要掌握经络阴阳、脏腑辨证,并且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按语】 针灸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而取得的。故强调要“察岁时”“穷经络阴阳”“论脏腑虚实”。
【原文】 原夫起自中焦[1],水初下漏[2]。太阴[3]为始,至厥阴[4]而方终;穴出云门[5],抵期门[6]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7];正侧仰伏[8],气血有六百余候[9]。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10]。
【译注】
[1] 原夫起自中焦:原,推求。指十二经脉的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肺经起于中焦。
[2] 水初下漏:漏:漏壶。古代的一种滴水计时器。又名“漏刻”“刻漏”“壶漏”。《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古代用铜壶滴漏以计算时间,将昼夜十二时辰,分为一百刻。水初下漏,指壶水下漏于寅时的时刻。
[3] 太阴:指手太阴肺经。
[4]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5] 云门:经穴名。出《素问·水热穴论》。位于锁骨外端下,胸大肌与三角肌间的凹陷处。
[6] 期门:经穴名。出《伤寒论》。位于乳头直下,第6、7肋间隙中。以上六句,据明·杨继洲注,昼夜百刻,人之脉气运行,起自手太阴肺经的云门穴,终至足厥阴肝经的期门穴,凡十二经393穴。
[7]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言十二条经脉,及与之相连接的络脉线上,散布着365个孔穴。《素问·调论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别络,络脉之较大者,为本经别走邻经的络脉。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8] 正侧仰伏:言经络布满于人体的正侧上下。仰伏,谓上下。
[9] 候:指气血循行的孔穴。人体腧穴总数,说法稍异:《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谓649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称657穴。
[10]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迎,即针尖逆经气运行的方向,为泻法;随,即针尖顺经气运行的方向,为补法。《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和随,气可令和。”
【提要】 阐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手足三阴三阳经走向规律。
【按语】 本节提出要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起止和流注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走向规律和全身的腧穴,以及迎随补泻针法,才能提高针灸的疗效。
【原文】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1]。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2],次察应至之气[3]。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4];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5]。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6]。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译注】
[1] 最:首要。
[2] 先详多少之宜:根据各经脉的气血多少,以决定泻出气还是泻出血。经脉气血多少见于《素问·血气形志》及《灵枢》《五音五味》《九针》等篇,内容略有不同,可互参。
[3] 气:指针气。即针感。
[4] 量寒热而留疾:言依据寒热而有不同的刺法。留,谓久留针。刺寒证而欲使其热,应久留而徐出。疾,速,指迅速出针。刺热证而欲使其寒,当暂留而疾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根据寒证和热证,而决定久留针,还是速刺不留针。《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5] 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言尚未出现针感时,应根据证候的虚实,采取不同的针法,以引针气。
[6] 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幽堂,深邃的厅房。好像在幽静的厅堂,寂然无所闻一样。比喻未得气时,指下空虚的感觉。
【提要】 阐述十二经气血多少,针下气至的感觉。
【按语】 以气血多少而决定针刺时出气、出血,近代已少用,可作参考。本段提出的“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临床医生仍常用于辨别针下气至与否的感觉。本段还提出得气后,应根据寒热不同运用不同的针法。有一定实用的意义。
【原文】 观夫九针[1]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2]。本形金也[3],有蠲邪扶正[4]之道;短长水也[5],有决凝开滞之机[6]。定刺象木,或斜或正[7];口藏比火,进阳补羸[8]。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9],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10],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11]。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12]。拘挛闭塞,遣八邪[13]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14],而已之。
【译注】
[1] 九针:九种针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2]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七星,指人之七窍。《灵枢·九针》:“星者人之七窍……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指毫针上应七星,天有七星,九针之中,毫针排第七,上应于七星。《灵枢·九针》:“九针者,天地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七以法星。”《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众穴主持,言各个穴位皆可使用毫针。见杨继洲注。由于毫针是九针中用途最广的针,可以用于任何穴位,故叫众穴主持。
[3] 本形金也:本形,指针的本质。金,金属。言针是由金、银、铜、铁等金属制成的。像五星中的金。
[4] 蠲(juān)邪扶正:蠲,除去。祛除邪气,扶助正气。
[5] 短长水也:言针之短长犹如坎卦之形。因坎卦短长相间,象征水,故云。针体长短不一,像江河的水流,长短宽狭不一,供气血运行,像五星中的水。
[6] 有决凝开滞之机:机,机巧。毫针,有使气血瘀滞的经络恢复畅通的作用。
[7]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定刺,一定的刺法。言进针犹如树枝一般有斜正的区别。树枝有斜正之异,而不伤其叶;刺法有斜正之差,而不伤荣卫。像树木有直有斜一样,针刺的直刺、斜刺、横刺,像五星中的木。
[8]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léi):口藏比火,言口含针能使针温,好比火。进针前用口将针含热,相当于用火温热,有增添阳气、补益虚弱的作用。由于用口含针不符合消毒要求,故现已不用。
[9]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机,这里指气血往来的通道。循机,指进针前用指循经切按以宣散气血。扪而可塞,指出针时用指在穴上按压,以闭合其门,很像疏理江河的泥土,和用土填塞河堤缺口一样,故像五星中的土。言抚摩气血运行的通道,针毕即闭其穴,好比用土填塞。
[10] 三寸六分:一本作“一寸六分”,为毫针的长度。用以指毫针。
[11] 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言毫针能贯通诸经血气的道路。针体虽小如毫发,却可以沟通很多经络支脉。桢,古代筑墙时两端竖立的木柱,在此指针体,一本作“拟”,比拟。歧,同“岐”,分岔,岔道,用以指气血的道路,在此指经脉循行之路径。
[12]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言毫针能调治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五脏”与“六腑”上下句皆具,属修辞学上的互文手法。
[13] 八邪:经外奇穴,为手背五指缝间8个穴位的总称。
[14] 四关:指两手的合谷穴和两足的太冲穴。
【提要】 以五行比喻针刺。
【按语】 古代的九针,以毫针用途最广。通过针刺,可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沿至近代,毫针仍为针灸治疗的主要针具。但本段将毫针和操作过程,分别比类五行。近代已经不用。
【原文】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1];既刺也,使本神定[2],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3],取气血为主意[4];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5]。
【译注】
[1] 使本神朝而后入:针刺必须待患者精神充沛的时候,才进针治疗。《灵枢·本神》:“凡针之法,先必本于神。”本神,精神、神气。朝:聚集。
[2] 本神定:指患者的精神安定,没有恐惧心理。
[3] 定脚处:指下针处,针刺的部位。下文“下手处”义同。
[4] 主意:犹“主旨”。下文“根基”义同。
[5] 水木是根基:水木,指补泻手法。因水生木,故水为母,木为子,济母为补,夺子为泻,故云。指针灸前先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取穴法选穴。
【提要】 阐述针刺过程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精神意识的变化。
【按语】 本节强调在针刺治病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这与《黄帝内经》的“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法则是一致的。而本段更具体提出“本神朝而后入”“神不朝而勿刺”“本神定,而气随”。对临床防止针刺意外和提高针灸疗效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原文】 天地人三才也[1],涌泉同璇玑、百会[2];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3]。阳跷、阳维并督带[4],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脉、冲脉[5],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6]。二陵、二跷、二交[7],似续而交五大[8];两间、两商、两井[9],相依而别两支[10]。
【译注】
[1] 天地人三才也:《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里分别指人体部位的上中下。
[2] 涌泉同璇玑、百会:涌泉,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地冲,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掌心,第二跖骨间隙的中点。以应地。璇玑,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骨中线上,平第一胸肋关节。以应人。百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属督脉,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距前发际5寸。以应天。
[3] 大包与天枢、地机:大包,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太阴脾经,该两穴位于胸之两侧,腋中线与第6肋间交界处。为上部。天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长溪、谷门,属足阳明胃经,该两穴位于脐中左右旁开2寸处。为中部。地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该两穴位于阴陵泉穴直下3寸,胫骨内侧缘处。为下部。
[4] 阳跷、阳维并督带:阳跷,即申脉穴。《素问·气穴论》:“阴阳跷四穴。”王冰注:“阳跷穴是谓申脉。”申脉,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处。阳维:杨继洲注为外关。外关,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伸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督:杨继洲注为后溪。后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带:杨继洲注为临泣。临泣,这里指足临泣,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5] 阴跷、阴维、任脉、冲脉:阴跷,即照海穴。《素问·气穴论》:“阴阳跷四穴。”王冰注:“阴跷穴……谓照海。”照海,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跟内侧,内踝尖直下1寸处。 阴维:杨继洲注为内关。内关,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曲侧,腕横纹上2寸处。任:杨继洲注为列缺。列缺,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距腕横纹1.5寸处。冲:杨继洲注为公孙。公孙,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底前下方的凹陷处。
[6] 疑:同“凝”。凝滞。与上文“病”对举,也指病。
[7] 二陵、二跷、二交:均为穴名。二陵,即脾经的阴陵泉穴和胆经的阳陵泉穴。二跷,即阳跷脉的申脉穴和阴跷脉的照海穴。二交,即胆经的阳交穴和脾经的三阴交穴。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两穴。出《灵枢·本输》。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踝下缘,当胫骨内侧缘和腓肠肌之间的凹陷处。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二跷:阴跷、阳跷两穴。二交:阴交、阳交两穴。出《针灸甲乙经》。阴交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位于正中线上,脐下1寸处。阳交别名别阳、足窌,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外侧,外踝上7寸,腓骨后外缘稍后方之凹陷处。
[8] 五大:五体。指头部和两手、两足。
[9] 两间、两商、两井:均为穴名。两间,即大肠经的二间穴和三间穴。两商,即肺经的少商穴和大肠经的商阳穴。两井,即三焦经的天井穴和胆经的肩井穴。两间:二间、三间两穴,出《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二间别名间谷,位于示指根部桡侧,掌指关节前方凹陷赤白肉际处。三间别名少谷,位于掌背第二掌骨桡侧,当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两商:少商、商阳两穴。出《灵枢·本输》。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商阳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两井:天井、肩井两穴。天井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肘尖(尺骨鹰嘴)上方1寸许凹陷处,屈肘取穴。肩井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膊井,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10] 两支:指两上肢。支,同“肢”。
【提要】 阐述腧穴有节段、表里、交叉的治疗作用。
【按语】 经穴因其所在经脉和所属脏腑不同,治疗作用也不同,有呈节段性的治疗作用,有长于治疗里证,有偏于肢体表证;有因经脉交叉贯通而能治多经疾病的作用。本段举出“天地人”“上中下”“在表”“在里”“五大”之区分。并指出了奇经八脉各自所主之病,可作临床时的参考。
【原文】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1]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2]。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3],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4]。
【译注】
[1] 平直:平:指卧式。 直:指坐式。
[2]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杨继洲注:“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如合谷、三里、阳陵泉等穴,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诸阴之经也,如手心、脚内、肚腹等穴,必以筋骨郄腘动脉应指,乃为真穴也。”腘(guó国),膝后弯。
[3]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意为点五穴之中而取一穴,就必定准确。下句仿此。端,正,谓取中。
[4] 取相交相贯之迳:此指经脉交会穴。迳,“径”的异体字。选用各经互相交会的腧穴。
【提要】 阐述针灸必须掌握准确的取穴方法。
【按语】 不同的腧穴,对脏腑组织各有其特异作用,这是前人通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本段提出要“取五穴用一穴”“取三经用一经”的严格认真取穴方法。要正确地掌握好骨度分寸、取穴的体位、筋骨郄腘等解剖标志,十二经脉起止的标本,各穴的针刺深浅以及选取多经贯通的交会穴等取穴知识,才能达到取穴准确,确保针灸疗效。这种科学性较强的取穴方法,在近代针灸学中仍起着指导作用。
【原文】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1]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2]之道。更穷四根、三结[3],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4],分主客[5]而针不无效。八脉[6]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7];十二经络十二原[8],是为枢要。
【译注】
[1] 门、海、俞、募:门海,指用“门”与“海”命名的穴位。计有:肺经云门,胃经梁门、滑肉门、关门,脾经箕门、冲门,心经神门,膀胱经风门、魂门、金门、殷门、肓门,肾经幽门,心包经郄门,三焦经液门、耳门,胆经京门,肝经章门、期门,督脉命门、哑门,任脉石门,共22穴;脾经血海,心经少海,小肠经小海,肾经照海,任脉气海,共5穴。“门”表示精气出入的门户,“海”表示脉气归聚的处所,因此上述众多门、海穴,多是主治脏腑疾患的穴位。俞:同“腧”。穴化。《素问·气府论》:“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皆精气输注之处。募:杨继洲注:“募者,脏腑之募,肺募中府,心募巨阙,肝募期门,脾募章门,肾募京门,胃募中脘,胆募日月,大肠募天枢,小肠募关元,三焦募石门,膀胱募中极。”皆精气聚集之处。这些穴位都是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经穴。
[2] 原、别、交、会:原,指十二经原穴,杨继洲注:“原者,十二经之原也……夫十二原者,胆原丘墟,肝原太冲,小肠原腕骨,心原神门,胃原冲阳,脾原太白,大肠原合谷,肺原太渊,膀胱原京骨,肾原太溪,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皆足本经精气聚会之所。别,指十五别络,如列缺、丰隆等穴位。交,指两经或数经相交的穴位,如阴交、阳交、三阴交等穴位。会,指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聚会之所。《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此外,还有经脉循行过程中交叉相会的腧穴。由于这些腧穴贯通数经,故能治疗数经病症。
[3] 四根、三结:是十二经脉根结部位的腧穴。根穴分布在四肢远端。结穴分布在头、胸、腹部。《灵枢·根结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等。经脉以四肢末端为根(即起始),头面、胸、腹为结(即终结),故云。杨继洲则以耳根、鼻根、乳根、脚跟为四根,胸结、肢结、便结为三结。
[4] 八法、五门:八法,有指迎随、转针、手指、针投、虚实、动摇、提按、呼吸等用针八法。也有指“八法流注”之说。一说指本文作者窦汉卿所创造的“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法、留气法、抽添法”等八种手法。五门,杨继洲注:“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之类是也。”即天干依序隔五相合,如甲与己合为土,乙与庚合为金,丙与辛合为水,丁与壬合为木,戊与癸合为火,以此来确定开穴的时间。一说“五门”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各经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的穴位。
[5] 主客:指正气与邪气。正气为主,邪气为客。指用八脉交会穴治病时,要分主和客,主客相应。如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云:“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之类是也。”
[6] 八脉:杨继洲注:“八脉者,奇经八脉也。督脉、任脉、冲脉、带脈、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也。”《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7] 纪纲:法度。因八脉起统领诸脉、调节联系全身经络的作用,故云。
[8] 十二原: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心之原大陵、脾之原太白、肝之原太冲、肾之原太溪(以上皆左右各一)以及膏之原鸩尾、肓之原脖映(即气海)。
【提要】 阐述特殊腧穴的治疗作用。
【按语】 在腧穴中,有些腧穴对人体脏腑组织有特殊治疗作用,其中一部分已列入近代针灸学的特定穴,但还有很大部分尚未得到深入整理,如本节提出的门、海、交、会、四根、三结、标本等,都应进一步整理总结,以充分发挥经穴的特异作用。
【原文】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1],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2],始知要妙。
【译注】
[1]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即逐日按时取穴的子午流注法。可参阅承淡安《子午流注针法》。见《针灸四书·子午流注针经》阎明广称:“昼夜十二时,气血行过六十俞也。”窦氏据此而撰赋文。按此语意指子午流注针法而言。阎氏所称昼夜气行六十俞之法,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载:“六十六穴阴阳二经相合相生养子流注歌。”
[2]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明吴崑注称:“子在手少阴,丑在手太阳,寅在手少阳,卯在手阳明,辰在手太阳,巳在手阳明,午在足少阴,未在足太阳,申在足少阳,酉在足阳明,戌在足太阳,亥在足厥阴,按时取刺各经之原。”(见《针方六集》)
【提要】 阐述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针法。
【按语】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按时开穴的针法。它以五输穴、原穴为基础,结合人体生理活动周期的规律开穴,并且要求所开腧穴必须是穴与用宜,所以有较好的疗效。过去对此法的重视不够,因而应用不够普及。由于近年来对“生物钟”的研究有了发展,子午流注按时开穴的针法又再为医家们所重视。本段提出的一日取六十六穴的方法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原文】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1];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2]。交经缪刺[3],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4],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5]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6]。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7]而辨脏腑之寒温。
【译注】
[1]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杨继洲注:“此言补泻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之指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扪、提、按、弹、捻、搓、盘、推内、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此十四法与《金针赋》所言稍异。
[2]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正,指十二正经与其交经有阴阳表里相互配合。如肺与大肠、心与小肠等。凡正经属阴经,属里属脏者,其交经必是阳经,属表属腑;如正经属阳经,属表属腑者,其交经必是阴经,属里属脏。举例来说,取肺经的太渊,并取其交经即大肠经的合谷,表里配合,可治肺部疾病。本经:受病之经。针灸时,表里配合,选取表里经的腧穴配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3] 交经缪刺:即缪刺。古刺法,出《素问·缪刺论》。指一侧病而刺另一侧络脉的交叉刺法,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
[4] 泻络远针:指泻络法和远道取穴法。
[5] 巨刺与缪刺:巨刺,古刺法。指一侧病而刺另一侧经脉的交叉刺法,用以治疗经脉的病变。《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6] 微针与妙刺相通:微针,指微小纤细的毫针。妙刺,指各种巧妙的刺法。用毫针进行各种巧妙的补泻刺法,就能发挥针刺的治疗效果。
[7] 沉浮:指针气缓急。缓为浮,急为沉。
【提要】 阐述针灸要掌握补泻手法、配穴方法、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
【按语】 本段列举了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和远道取穴法,以及治疗络脉疾病的缪刺法,治疗经脉疾病的巨刺法等,都是常用有效的方法。并且指出能否达到补泻效应,主要依靠熟练的手技操作和准确的辨证论治。这些经验对临床很有指导作用。
【原文】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1],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2],欲令气散;右手[3]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4]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5],坐卧平而没(mò)昏。
【译注】
[1] 内慕:谓惦记他事。
[2] 左手重而多按:左手,压手。针刺前,先用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切按,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
[3] 右手:刺手。即持针之手。
[4] 空心:空腹。《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饥人。”王冰注:“气不足也。”
[5] 背目沉掐(qiā):谓背着病人的目光重按,不要让病人直接看着进针。进针前先在穴上用拇指重切穴位,以减轻针刺疼痛。
【提要】 阐述做好针前准备,预防针刺意外。
【按语】 做好进针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段指出,针前首先要洁净针具,检查针体有无缺损。对饥饿、恐慌的人不要扎针。要选坐卧体位,不要站着扎针。进针时要背着病人目光,不要让病人看着进针,并用左手指甲在穴位上重力切按,以分散病者注意力。进针时,指力要轻,既可减轻针刺疼痛,又可防止晕针、断针等事故的发生。这些扎针经验很有实用意义。
【原文】 推于十干、十变[1],知孔穴之开阖[2];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译注】
[1] 十干、十变: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天干,是古代计算日时的符号。变,指天干与五行脏腑经络配合后的演变。此处指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十干与经络气血流注规律结合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按时开穴的针法。言通过推算得知孔穴开阖的时间,以便适时进针。十变,谓临时之变。其中的原理和算法相当复杂。
[2] 孔穴之开阖:阖,闭合。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是逐日按时开穴的针灸方法。凡应时的经穴经气旺,为开穴;不应时的经穴经气衰,为阖穴或称闭穴。
【提要】 阐述关于按时取穴。
【按语】 应时的经穴经气旺,不应时的经穴经气衰,是各种按时开穴针法的理论依据。
【原文】 伏如横弩[1],应若发机[2]。阴交、阳别,而定血晕[3],阴跷、阳维而下胎衣[4]。痹厥偏枯,迎随俾(bǐ)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译注】
[1] 伏如横弩:谓针刺前寻找目标。弩,用机械发射的弓,也叫“高弓”。《说文·弓部》:“弩,弓有臂者。”《周礼·夏官司马·司弓矢》分弩为夹、庚、唐、大弩四种。
[2] 应若发机:谓针刺后疗效迅疾。发机,拨动弩牙。机,弩牙,即发矢的机关。《尚书·太甲上》:“若虞机张。”孔安国传:“机,弩牙也。”
[3]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交,指脾经的三阴交穴和任脉的阴交穴。阳别,是三焦经阳池穴的别名。意二穴配合,可以治疗子宫出血的血晕证。
[4] 阴跷、阳维而下胎衣:阴跷,指肾经与阴跷相通的照海穴。阳维,指三焦经与阳维相通的外关穴。胎衣在胞中,赖肾气维系,针照海以泻肾,补外关以行气,两穴补泻配合,有下胎衣的作用。
【提要】 阐述妇科病的证治。
【按语】 很多妇科疾病都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本段举出治疗血晕、胞衣不下、崩漏、带下的取穴和补泻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1];端的处,用大钟[2]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3]。体重节痛而俞居[4],心下痞满而井[5]主。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6];脾冷胃疼,泻公孙[7]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8],胁疼肋痛针飞虎[9]。筋挛骨痛而补魂门[10];体热劳嗽而泻魄户[11]。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12];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13]。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14];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15]。中风环跳[16]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17]。
【译注】
[1] 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照海,肾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阴跷脉气所发。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肾阴不足,虚火循经上炎,可致喉痹。补之可滋水济火,清利咽喉。对喉痹、声哑咽痛、咳唾有血者刺之有效。
[2] 大钟: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跟内侧,跟腱内侧缘与跟骨的交角处。
[3] 疼痛实泻,痒麻虚补:疼痛实泻,谓疼痛多属经络的气血瘀滞不通,属实证,故用泻法,以去其实。痒麻虚补,谓瘙痒麻木,多由血气虚,营卫不合所致,属虚证,故用补法,以补其虚。
[4] 俞居:谓主刺输穴。俞,指五输穴中的输穴。居,当,任,治也,这里谓主刺。下句“主”同义。
[5] 井:五输穴中的井穴。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经)、商阳(大肠经)、厉兑(胃经)、隐白(脾经)、少冲(心经)、少泽(小肠经)、至阴(膀胱经)、涌泉(肾经)、中冲(心包经)、关冲(三焦经)、窍阴(胆经)、大敦(肝经)。
[6]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古人常把“心胸”二字并用,故此处的心胀,实指心胸胀满。太冲,经穴名。肝之原穴。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之中点处。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泻太冲,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功效。
[7] 公孙: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底前下方之凹陷处。
[8] 内关: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络经。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2寸处,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9] 飞虎:支沟穴的别名。支沟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腕背侧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
[10] 魂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11] 体热劳嗽而泻魄户:魄户: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魄户与其旁1.5寸的肺俞,同为治虚劳咳嗽、阴虚潮热的要穴。
[12] 申脉与金门:申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称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处。金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外侧缘,外踝前下方,当第五跖骨粗隆后上方之凹陷处。
[13] 光明与地五:光明,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上5寸,腓骨前缘处。地五,地五会穴。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之间,侠溪穴上1寸处。
[14] 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阴郄,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骨蒸:阴虚劳瘵证的一种症状。多见于结核性病变。阴郄为手少阴心经郗穴,汗为心之液,泻阴郄穴有清心泻火、除烦热而止盗汗,治疗小儿骨蒸潮热、盗汗等症状的作用。
[15] 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偏历,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阳溪穴上3寸处。水蛊,病名。即水臌病。因水毒气结聚体内所致。症见腹渐胀大,动摇有声。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大肠经主津液所生病。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有调节水液代谢作用。偏历兼通两经,故有利小便而医臌胀的作用。
[16] 环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17] 虚损天枢而可取:虚弱劳损病证可取天枢穴治疗。天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长溪、谷门。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为胃经腧穴,大肠募穴。胃为水谷之海,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天枢在脐旁,为治中下焦脏腑病的要穴,故很多疾病引起的虚损都可取天枢配合治疗。
【提要】 阐述内科杂病的证治。
【按语】 本段举出的喉痛、痴呆、关节疼痛、心下痞满、心胀、胸满、腹痛、胁肋疼痛、劳嗽、头痛、眼疾、盗汗、水蛊、卒中、虚损等各种病症的治疗。绝大部分都是循经取穴,其中以十二经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郗穴、络穴为主。这些治疗脏腑器官取穴经验,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关于疼痛、痒麻的属虚属实,应据具体病情辨证为准。
【原文】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1];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2]。循扪弹弩[3],留吸母而坚长[4];爪下伸提[5],疾呼子而嘘短[6]。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7];推内(纳)进搓,随济左而补暖[8]。
【译注】
[1] 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午前卯后,指辰、巳两个时辰(即上午7时至11时)。午,午时,11至13时。卯,卯时,5至7时。太阴,在此指月亮。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月称太阴。《说文·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 太阴生,指农历每月初一以后。全晦的月亮由月缺至月半至月圆。疾温:谓用补法。每天在中午前的辰巳两个时辰,太阳的光热,由弱转强,气温渐高,相当于月亮在十五之前,由月缺至月圆一样,此时宜用温补法。
[2] 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离左酉南,言午时之左、酉时之南,即午后酉前,为未、申两个时辰,13至17时。离,是八卦中之一卦,属火位,位居南方,分配地支是午,所以离是指午时。以十二地支中的午、未、申、酉的方位来说,午在南方,未、申位西南方,酉处西方,由午向左转,经过未、申两个时辰而至酉时,亦即午之左是未,酉之南为申,故以“离左酉南”称未、申两时。月朔死,指农历每月十五之后,月亮由月圆至月半渐转月缺,至初一(朔)而全晦。月朔,月亮。速冷:谓用泻法。每天午时以后,未申两个时辰,夕阳西下,光热由强转弱,气温渐低,相当于每月十五之后,月亮由月圆转月缺一样,此时宜用冷泻法。
[3] 循扪弹弩:皆属补法。弹弩,同“弹怒”,谓以指弹穴,使脉络胀满。《素问·离合真邪论》:“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4] 留吸母而坚长:指补法可以使气血旺盛。留,谓久留针使热。《灵枢·经脉》:“寒则留之。”吸,是吸气时出针。母,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穴法。留吸母:虚则补其母的手法。坚长,指用补法治疗后,病人可精神充沛、气血旺盛。
[5] 爪下伸提:爪下,是指进针前,用左手拇指爪甲掐切穴位,使气血宣散,以使该处皮肤感觉迟钝,而减少疼痛。伸提,谓将刺入的针上下提插。行针时将针在穴内向上提高为伸为提,向下插入为纳为插。提插的次数多少、快慢、轻重,均可以区分补泻。
[6] 疾呼子而嘘短:疾,是用疾速出针。《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呼,是呼气时出针。子,是补母泻子取穴法的泻子法。均属泻针法。疾呼子:实则泻其子的手法。嘘,是用口慢慢地呼气;嘘短,指用泻法后,病人张口呼气等肺失清肃的症状减轻了。
[7]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动,指针进穴内深层后,将针提插捻动。退,将针提出。动退,谓将针捻动而退。空,将针提高少许,让针下有一点空隙。歇,留针。空歇,谓停针。动退空歇,谓将刺入的针捻动后向上提起,稍作停留,再行提插。迎夺,迎着经脉来的方向斜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右,以右手拇示二指持针,拇指向后退,示指向前搓,使针身向右转。上述均属泻法,患者有针下凉的感觉。迎夺右而泻凉,谓逆经气运行的方向,将针右旋,是为泻其子的手法。
[8] 推内(纳)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推内,指针刺入穴内浅层后,缓慢将针推入深层。《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进搓,进行搓捻手法。推内进搓,谓将针推入后缓缓搓转随济,顺着经脉去的方向斜针。《灵枢·九针十二原》:“随而济之。”左,以右手拇示二指持针,拇指向前推,示指向后退,使针体向左转。上述均属补法,针后患者有针下热的感觉。随济左而补暖,谓顺短气运行的方向,将针左旋,是为补其母的手法。
【提要】 阐述针灸时间的宜忌,以及补泻的基本手法。
【按语】 本节根据日月的光热强弱论述补泻的宜忌。提出午前卯后、辰巳两个时辰用温补法,离左酉南、未申两个时辰用冷泻法。这与《素问·八正神明论》“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基本相同。由于它有很大的局限性,近代临床上已少使用,故只能作为参考。文中提出的提插、呼吸、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虽有一定经验,但限于歌赋体裁,不可能详细描述,应与其他文献互相参考使用。
【原文】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1]而莫针;寒热风阴[2],饥饱醉劳而切忌[3]。望不补而晦不泻[4],弦不夺而朔不济[5]。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6],免投针而失其位[7]。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8];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9]。
【译注】
[1] 色脉不顺:指形色病证和脉象不相符。
[2] 寒热风阴:指天气大寒大热,刮大风和阴晦天气。
[3] 饥饱醉劳而切忌:《素问·刺禁论》有“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之说。
[4] 望不补而晦不泻:望,即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晦,即晦日,是农历每月三十日。
[5] 弦不夺而朔不济:弦,有上弦下弦,上弦为阴历每月的初七、初八日;下弦为阴历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日。朔,农历每月的初一。意思是农历每月的上弦下弦不要用泻法,初一不要用补法。
[6] 正其理而求其原:理,指用针之理。原,指疾病之原。
[7] 免投针而失其位:位,穴位。“投针而失其位”作“免”的实语。
[8]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四肢,指四肢末梢部的井穴。指头面、胸腹背和四肢的禁灸部位共有49个穴位。
[9] 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六俞,六俞穴。禁刺的穴位,除掉《灵枢·背俞》认为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的肺俞等6个背俞穴外,共有22个禁穴。
【提要】 阐述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
【按语】 本段将色脉不符、气候寒温、饥饱劳醉、禁针灸穴等列为针灸禁忌事项。虽然与现代针灸临床不尽相同,但其中的饥饱劳醉和某些禁针灸穴,仍为临床治疗时所应注意的。
【原文】 抑又闻高皇[1]抱疾未瘥(chài),李氏刺巨阙而后苏[2];太子暴死为厥,越人[3]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4];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5]。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6];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7]。取肝俞与命门[8],使瞽(gǔ)士视秋毫之末[9];刺少阳与交别[10],俾聋夫听夏蚋[11]之声。
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12]。或不得意[13]而散其学,或愆[14]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15];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16]。
【译注】
[1] 高皇:疑指元世祖忽必烈。
[2] 李氏刺巨阙而后苏:李氏,疑指李元,字善长,曾为元世祖侍医。一说疑高皇、李氏事应属前代例,因下文有“去圣逾远”句。巨阙,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心之募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处。苏:苏醒。
[3] 越人:秦越人。即扁鹊。扁鹊为虢太子治病事详见《扁鹊仓公列传》。
[4]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旧唐书·方技列传》:“隋鲁州刺史库狄嵚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曰:‘但将弓箭向垜,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隅一穴,应时即射。”甄权,唐代名医,尤擅针灸,撰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肩井,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膊井,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阳泽,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位于肘窝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取穴。
[5] 悬钟、环跳,华佗刺躄(bì)足而立行:《三国志·华佗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有人病丙脚躄不能行,舆诣佗。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纵邪不相当。言灸此各十壮,灸创愈即行。后灸处夹背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悬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绝骨,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与腓骨长肌腱之间。躄足,跛足。
[6]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南史·张融传》:“夜有鬼呻吟声,甚凄怆。秋夫问:‘何须?’答言:‘姓某,家在东阳,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疗之。’秋夫云:‘何厝法?’鬼请为刍人,案孔穴针之。秋夫如言,为灸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当世伏其通灵。”秋夫,徐秋夫,南朝宋医家。《南史》记此无稽之谈,无非用以彰扬徐秋夫针术之神异。下例用意同此。腰俞,经穴名,出《素问·缪刺论》,别名腰户、背解、髓空、腰柱,属督脉,位于第四骶椎下,骶管裂孔正中。
[7] 王纂(zuǎn)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刘敬叔《异苑》:“王纂,海陵人,少习经方,尤精针石。宋元嘉中,县人张方女日暮宿广陵庙门下,夜有物,假作其婿,来魅惑成病。纂为治之,始下一针,有獭从女被内走出,病遂愈。”王纂,北宋医家,善针术。交俞,即交会穴,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出《针灸甲乙经》。以上数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夏竦序中也曾议及:“若越人起死,华佗愈躄,王纂驱邪,秋夫疗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
[8] 肝俞与命门:肝俞,经穴名。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两侧睛明穴部位的别称。《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这里指睛明穴。睛明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泪孔,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9] 秋毫之末:喻极微细之物。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故名。《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0] 少阳与交别:少阳,指听会穴。交别,指阳池穴。
[11] 蚋(ruì):蚊类昆虫。
[12] 此道渐坠(zhuì):这些高深的针灸学术逐渐衰退。
[13] 意:指精髓。
[14] 愆:失误。
[15] 难契于玄言:契,切合、符合。玄言,指深奥的针刺学说。意即很难符合深奥的理论。
[16] 庶几乎童蒙之心启:童蒙,原指童幼无知。《说苑·建本》:“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此指初学者。心,意念、思路。意为也许能对初学者的思路有所启发吧。
【提要】 重申著标幽赋之目的。
【按语】 本段用古时候名医的针灸治疗病案,说明针灸疗效的神验,进而叙述了由于针道渐衰,致使从事针灸专业的人,“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作者鉴于针灸学的理论深奥,“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及“得之者有几”等原因,著述本赋,以使深奥的针灸理论,能够标而明之,以利于初学者学习。
【全文解译】 拯救病人的方法,能巧妙使用的是针灸。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中察辨时令季节,在医师的心中判定病人的体质情况。对瘦瘠的病人要使用春夏季节的浅刺法,对肥胖病人要使用秋冬季节深刺法。不能完全掌握经络阴阳,便经常遭遇针刺禁忌;既已探讨脏腑的虚实,就必须从经络上寻求。
推究肺经从中焦出发,计时循行。十二经脉是以手太阴肺经为始,而以足厥阴肝经为终;穴位是以云门穴为始,以期门穴为终。十二条经脉,分布着三百多个穴位;人体各部分,总共有六百多个穴位。手足三阳六条经脉,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三阳从头走向足;手足三阴六条经脉,手三阴从胸走向手,足三阴从足走向腹。
要识别各种补泻刺法,必须明白经脉循行的走向。况且阴阳气血的多少是最首要的。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少气多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少血多气;而又有气多血少的,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气多血多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首先详辨各条经脉气血多少及适宜的刺法,其次察别应当到来的针感。针刺的感觉轻、滑、慢,反映针感未到,针刺的感觉沉、涩、紧,反映针感已至。针感已经来到,依据寒热而有久留针与速出针的不同;针感尚未来到,依据证候的虚实采用引气的针法。针感到来,如同游鱼在吞食浮沉的钩铒;针感未至,如同悠闲地身处深邃的厅房。针感迅速到来,疗效就迅疾,针感迟缓不至,便不能治愈。
九种针具中,毫针最为纤细。毫针适宜人体面部七窍和全身各个穴位。针是由金属制成的,具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如同坎卦之水,具有疏通淤滞的机巧。进针犹如树枝,有斜正的区别;口中含针如同火能使针温,可以增进阳气补益羸弱。抚摩气血循行的通道,针刺结束立即闭塞穴位,犹如用土填塞。以上所说,可以知道实在是应用了五行学说。此长一寸六分的毫针,包含着精妙的道理。虽然精细比拟于毫发,但是能够贯通各条经脉血气的道路。可以平定五脏六腑的寒热,能够调治五脏六腑的虚实。拘挛凝滞的病证,针刺八邪穴就能祛除;寒热麻痹的病证,针刺四关穴便可治愈。大凡针刺,使病人的精神集中然后刺入;已经刺入了,使病人的精神安定然后运用刺法。病人的精神没有集中就不要进针,病人的精神已经安定便可以进针。进针时,要以病人的气血为主旨,以补泻手法为根基。人身的上中下部位,是涌泉与璇玑、百会穴;躯干的上中下部位,是大包与天枢、地机穴。阳跷、阳维与督脉、带脉,主治肩背腰腿在体表的病证;阴跷、阴维与任脉、冲脉,祛除心腹胁肋在体内的病证。二陵、二跷、二交,经穴相连而遍布全身;两间、两商、两井,相互依存而分别于两侧上肢。
大抵选取穴位的方法,必定具有分寸长度。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意图,其次须观察病人的身形条件。有的或伸直或屈曲选取穴位,有的或平卧或正坐掌握穴位。属于阳经的穴位取筋骨的外侧,下陷的部位为准;属于阴经的穴位取筋骨的内侧,有动脉可以触及。点五穴之中而取一穴,就必定适中;点三条经脉之中而取一条经脉,也必定准确。头部与肩部经络穴位要仔细分辨,督脉与任脉选取穴位容易确定。明察标本,可以论及刺深刺浅的经穴;消除疼痛,应当在经脉交会处选取穴位。难道未曾听说脏腑的病证,要送取用认“门”“海”命名的穴位与背俞、募穴,经络阻滞,要选取原、别、交、会等穴位?进一步探求四肢末端的“四根”与头面、胸、腹的“三结”,依据标本情况进行针刺,就没有不痊愈的;只要正确选用针刺八法与五个特定穴位,分辨正气与邪气进行针刺,便没有不取效的。奇经八脉始终连接着八会穴,原为法度;十二条经脉的络穴与原穴,本是关键。逐日选取子午流注法中的刺法,方才显现针刺的深奥微妙,逐时选取子午流注法中的原穴,方才知道针刺的要领妙用。
探求针刺补泻的方法,不仅在于呼吸针法,尤其在于刺针手法;迅速治愈的功效,要在十二正经与其交经的表里配合关系中,识别受病的经脉。缪刺法,就是左侧有病刺取右侧;泻络法与远道取穴法,就是头部有病刺取脚上。巨刺法与缪刺法各不相同,毫针与巧妙的刺法相通。察别人体各部的病症,就能了解经络的虚实;辨识针气的缓急,便可分别脏腑的寒温。
首先要使针具明亮,检查针具是否损坏;其次要使针具温暖,可以把针具含在嘴中。医师要目不旁视,沉着果敢;心中不惦记他事,对待病人如同尊贵的人。压手要重按、多按,使病人肌肉松弛;刺手要轻轻点穴慢慢进入,以使病人不感觉痛苦。空腹与有畏惧心理的病人、直立与不适当的体位,都容易造成晕针;背着病人的目光重按,正坐或平卧的体位,便不会导致晕针。
通过推算得知孔穴开阖的时间,以便适时进针;推论五行与五脏的配伍关系,察辨每一时日病情的轻重。留针犹如张弓待发般地寻找进针部位,疗效犹如拨机发箭般地应手而中。阴交、三阴交与阳池三穴可以安定血晕,照海、外关二穴能够通下胎衣。痹证、厥证与偏枯,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与随而济之的补法,可使气血在经络中连续周流;崩漏与带下,采取温补的灸法,能使气血回归。进针后久留而不动,等待症状缓解。诊断明确,刺取照海穴治疗喉中闭塞,刺取大钟穴治疗心内呆痴。
大抵疼痛属于实证则用泻法,痒麻属于虚证则用补法。身体重滞,骨节疼痛,要主刺俞穴,胸肋以下痞积胀满,须主刺井穴。胸胁胀满,咽喉疼痛,针刺太冲穴就必定消除;脾阳不足,胃部疼痛,用泻法针刺公孙穴便立即痊愈。胸胀腹痛,针刺内关穴;胁肋疼痛,针刺支沟穴。筋挛拘急,骨节痠痛,就用补法针刺魂门穴;身体发热,咳引胸背,便用泻法针刺魄户穴。头风头痛,针刺申脉穴与金门穴;眼痒眼痛,用泻法针刺光明穴与地五会穴。用泻法针刺阴郄穴制止盗汗,治疗小儿骨蒸;针刺偏历穴通利小便,医治成年人水鼓。卒中适宜针刺环跳穴,虚损可以针刺天枢穴。
因此每天辰、巳两个时辰,相当于每月上半月月亮逐渐盈满,应当使用补法;每天未、申两个时辰,相当于下半月月亮逐渐亏损,便应当使用泻法。循扪弹怒等,属于虚则选用补其母的补法,使病人的正气由弱转强;爪下伸提等,属于实则选用泻其子的泻法,使病人的邪气由盛转衰。将针捻动而退,稍作停留,逆经气循行的方向,将针右旋,属于凉泻法;将针推入后缓缓搓转,顺经气循行的方向,将针左旋,属于温补法。
谨慎啊!对于危重的病人,病证与脉象不相符合者,就不能针刺;大寒、大热、大风和阴雨天气,大饥、大饱、大醉与过度劳累的人,便切忌针刺。月半不用补法,月末不用泻法,上弦与下弦不用泻法,月初不用补法。医师用心要精细,全面掌握针法,不可滥用灸法,使病人皮肉损伤;医师要端正用针之理,探求疾病之原,以免用针错失穴位。避灸的部位加上四肢末梢的井穴,共有四十九处;禁刺的部位除了六俞穴,还有二十二处。
据说元世祖抱病未愈,李元针刺巨阙穴而使他苏醒;虢太子突然死于尸厥,秦越人针刺维会穴而使其复醒。甄权针刺肩井、曲池两穴,治愈库狄嵚的臂痛而使他又能射箭;华佗针刺悬钟、环跳两穴,治愈病人跛足而使他立即行走。徐秋夫针刺腰俞穴,而使鬼魂消除重病;王纂针刺交会穴,而使妖精立刻出逃。针刺肝俞穴与睛明穴,使盲人看到秋天鸟兽毫毛的末梢;针刺听会穴与阳池穴,使聋子听到夏天蚊虫发出的声音。
可叹啊!距离前代名医的时间遥远,针道逐渐衰落。有的没有掌握针道的精髓而学习粗疏,有的丧失技能而触犯禁忌。愚笨庸碌的人知识浅薄,难以符合玄妙的针道;针道渊博深奥,掌握的有几人?不经意讲了这一番话,不敢向通达的人出示,希望能够启发初学者的思想。
【课文简析】 本文选自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普济方》卷四百零九。《普济方》由明·朱等编集,刊于15世纪初。该书广泛辑录了明代以前的医学著作,原分一百六十八卷,清初将其收入《四库全书》,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其中第四百零九至四百十三卷收录了《针灸四书》。本文属针灸歌赋中的名篇。“标幽”谓揭示幽深的针灸原理。本文概述了有关针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黄帝内经》以来的针刺理论有所总结和发展。第一段总论针刺须察岁时,定形气,穷经络,辨虚实;第二段叙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第三段辨气血多少与针感问题;第四段论毫针的作用;第五段言取穴方法;第六段述补泻手法;第七段讲针刺手法;第八段说针刺的效应;第九段谈某些虚实证的刺法;第十段分析人体气血变化与时日的关系;第十一段举针刺禁忌;第十二段列历代医家的高超针技;第十三段阐明撰写本赋的目的。
【参考资料】
1.窦默,字子聱,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会国兵伐金,默为所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见杀,惟默得脱归其乡。家破,母独存,惊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竟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复至,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以女,使来医。转客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金主迁蔡,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孝感令谢意予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且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久之,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为常。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卦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
《元史·窦默传》
2.《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明周定王撰。有《救荒本草》,已著录。是书取古今方剂汇辑成编,自订定,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于是者。其书搜罗务广,颇不免重复牴牾……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包大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