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龙赋(全篇)

玉龙赋(全篇)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龙赋》是把玉龙歌的精要部分用赋的体裁写成,便于诵读和传授。本赋始见于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是总辑《玉龙歌》的要旨,撷其精华以赋的形式编写而成,玉龙歌为宋代杨氏所作。选用玉龙二字,大致是用来强调该歌内容之不易多得,及所选各穴主治作用的神妙。而玉龙的长度是1尺2寸,该歌恰恰选录了120个穴位。《玉龙歌》见载于元代王国瑞主编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出处】 “玉龙”是强调本赋像玉龙一样,十分珍贵,是不易多得的针灸文献。《玉龙赋》是把玉龙歌的精要部分用赋的体裁写成,便于诵读和传授。由于内容切合实用,向来被用以指导临床取穴。

本赋始见于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是总辑《玉龙歌》的要旨,撷其精华以赋的形式编写而成,玉龙歌为宋代杨氏所作。元代王国瑞所编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先将此歌收录在内,托名扁鹊所授,从此广为流传。选用玉龙二字,大致是用来强调该歌内容之不易多得,及所选各穴主治作用的神妙。而玉龙的长度是1尺2寸,该歌恰恰选录了120个穴位。不但更易习诵,而且所介绍的范围更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其中处方取穴的规律,又多是切合实用且疗效卓越。历代以来,均将本赋推崇为具有指导性的针灸文献之一,直至现在,在临证取穴时,大多也不出这个范围,灵活运用以作为治疗的准绳。

全文介绍了102个穴位治疗多种病症的经验。整理其中头面五官和颈项背部的疾病21症,内伤外感21症,痔、疝、大小便及其他疾患17症。在治疗上,着重于表里经的配合和八脉交会穴、俞募穴的使用。

【原文】 夫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烦,总玉龙以成赋[1],信金针以获安。

【译注】

[1] 总玉龙以成赋:本赋总辑宋代杨氏玉龙歌而成。《玉龙歌》见载于元代王国瑞主编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提要】 阐述本赋是《玉龙歌》的主要内容精选而成。

【按语】 玉龙歌虽然内容丰富,但文句冗长,繁杂难记。本赋精选其内容,赋词简练,更有利于学习和流传。

【原文】 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脚气连延,里、绝、三交[1]。头风[2]鼻渊[3],上星[4]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攒竹、头维,治目痛、头痛[5];乳根、俞府,疗气嗽痰哮。

【译注】

[1] 脚气连延,里、绝、三交:脚气,这里是指卒中后遗症的下肢疾病。里,就是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绝,绝骨穴,为足少阳胆经悬钟穴的别名,是髓之会穴。三交,即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是足三阴之交会处。三穴配合,有健脾祛湿、强壮筋骨的作用。

[2] 头风:即病程较久,时发时愈,起伏不一的习惯性头痛。

[3] 鼻渊:即鼻膜炎肿,流出浊涕黄厚如脓,大多兼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

[4] 上星:督脉之经穴,有清泄诸阳之热的作用,对前头痛、鼻渊、鼻衄有疗效。

[5] 攒竹、头维,治目痛、头痛:攒竹,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膀胱经是动则病是“冲头痛,目似脱……”攒竹在眉头部,有疏风清热、镇痛的作用。头维,足阳明胃经之腧穴,也是胃经与胆经的会穴,胃经在眼眶下循行。胆经起于目锐眦,胆经的所生病是“头痛、颌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二穴同用,对治疗偏正头痛、目赤肿痛有效。

【提要】 阐述卒中后遗症、鼻渊、耳聋、头痛、咳嗽痰多等症的取穴。

【原文】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二白医痔漏[1],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肓补虚劳。天井治瘰疬瘾疹,神门治呆痴笑咷[2]

【译注】

[1] 二白医痔漏:二白,是经外奇穴,在腕横纹掌后大陵穴直上4寸,桡侧屈腕肌腱两侧,一手两穴,两手共四穴,有止血的作用。痔漏,主症是肛门周围红肿疼痛,瘙痒发胀,或生小核,时有脓水样分泌物流出,或兼有血水。

[2] 咷(táo):号哭,大哭。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我泗君咷。”

【提要】 阐述腿膝肿痛、痔漏、疝气、虚劳、瘰疬、隐疹以及痴呆等症的取穴。

【原文】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1]尪;羸喘促,璇玑、气海当知[2]。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3];劳宫、大陵,可治心闷疮痍[4]

【译注】

[1]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太渊,手太阴肺经之输穴,肺之原穴。列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肺主皮毛,风寒外束,肺失肃降,出现咳喘、痰多。二穴配合,有疏风解表,止咳平喘的作用。

[2] 尪(wāng)羸(léi)喘促,璇玑、气海当知:尪羸,瘦弱的意思。璇玑,任脉在胸部的经穴,刺之能缓解胸痛、喉痒、咳嗽、气喘等症状。气海,为任脉之腧穴,有补益真气、固本培元的作用,为久病体弱,短气喘促等病证的治本要穴。二穴配合,有标本并治之妙。

[3]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坚痃,即腹中结块。疝,泛指腹痛。期门,足厥阴肝经之募穴,肝、脾、阴维三脉之会穴。大敦,足厥阴肝经之井穴。肝经过阴器,抵小腹。肝主疏泄、藏血。二穴配合,可疏肝行气,祛瘀散结,祛寒止痛,消散痃癖疝气。

[4] 劳宫、大陵,可治心闷疮痍:痍,创伤。疮痍,即疮疡。《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劳宫,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荥穴,荥主身热。大陵,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输穴,原穴,属土,心包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二穴同用,能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治疮疡创伤。

【提要】 阐述咳嗽、气喘、疝气、疮疡等症的取穴。

【原文】 心悸虚烦刺三里[1],时疫痃疟寻后溪[2]。绝骨、三里、阴交,脚气[3]宜此;睛明、太阳、鱼尾[4],目症凭兹。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5];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6]

【译注】

[1] 心悸虚烦刺三里:心悸虚烦,是虚劳病的常见症状。三里,即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调和气血的作用。故针刺足三里,能治心悸虚烦之症。

[2] 时疫痃(xuán)疟寻后溪:时疫,为季节性流行性的急性传染病。痃疟,为疟疾的统称。后溪,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太阳主表,督脉统督诸阳,故后溪有清热解表的作用。

[3] 脚气:又名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为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指干湿脚气的病证。症见腿脚麻木酸痛,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枯萎,或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

[4] 鱼尾:经外奇穴,在目锐眦外侧,有清热泻火、止痛消肿的作用。主治风热火邪所致的目赤肿痛,畏光羞明。

[5]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老年人小便频数,夜尿多,小便失禁,多由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下元虚寒、气虚不摄所致。命门,督脉之经穴。肾俞,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肾的背俞穴,肾脏精气输注于背部之处。用艾灸温肾壮阳,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6] 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乳肿,是乳痈的症状。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之井穴,小肠与心相表里,手少阴之经筋,上入腋,交太阳挟乳里结胸中。太阳,瞳子髎之别名,足少阳胆经之腧穴,胆经三焦经、小肠经三经的会穴。《灵枢·经筋》:“其者上乘眇季胁,上走胁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二穴的经脉均到乳,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有治乳肿的作用。

【提要】 阐述心悸、疟疾、脚气、眼疾、尿多、乳肿等症的取穴。

【原文】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1];至阳却疸,善治神疲[2]。长强、承山,灸痔最妙;丰隆、肺俞,痰嗽称奇[3]。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4],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5]

【译注】

[1] 身柱蠲(juān)嗽,能除膂(lǚ)痛:身柱,督脉之经穴,左右两肺俞的中间,有宣通肺气、止咳除痰的作用,可治脊膂疼痛,与肺俞同为治肺脏疾病的要穴。蠲,排除。

[2] 至阳却疸,善治神疲:至阳,督脉之经穴,在第7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位于肝、膈背俞之间。能清热祛湿、健脾退黄,故为治黄疸的要穴。

[3] 丰隆、肺俞,痰嗽称奇:痰嗽,指以痰多为特征的咳嗽。丰隆,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脾经,沟通两经脉气。痰,多由脾湿而成。丰隆有健脾胃、化湿浊、除痰降逆的作用。肺俞,有宣通肺气、止咳除痰的作用。二穴相配,有除痰止咳的作用。

[4] 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风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腧穴,膀胱经与督脉的会穴,是风邪出入之门户,有疏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为治疗感冒风寒引起咳嗽的常用穴。冒,在此作冲犯,冒犯解。《汉书·霍去病传》:“直冒汉围。”伤冒,有伤犯之意。

[5] 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天枢,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大肠经的募穴,治疗肠胃疾病的要穴。针灸天枢能健脾化湿,调中止泻。可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泄泻。

【提要】 阐述咳嗽、背痛、黄疸、痔疾、泄泻等症的取穴。

【原文】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1];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2]。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3];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4]。阴交、水分、三里,蛊胀宜刺[5];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译注】

[1]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yŭ)偻(lǚ):伛偻,即曲背,驼背,腰背弯曲称伛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风池,足少阳胆经之腧穴,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阳跷四脉之会。胆经主骨所生病,胆又与肝相表里,肝主筋。绝骨,为八会穴的髓会,髓藏于骨,髓以养骨。二穴配合,能治疗筋脉拘急、背曲不能挺直的伛偻病症。

[2] 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痿伛,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肌肉痿弱无力,背曲身俯之状,背脊弯曲的病证。《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能用也。”人中,是督脉之腧穴,手阳明、足阳明、督脉之会。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二穴相配,行阳明经气,补气血,壮筋骨,可治疗痿证背脊弯曲的病证。

[3]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意思是针刺期门穴,可治疗伤寒未愈之证候。在《伤寒论》刺期门证候共五条,其症各见该条。期门,足厥阴肝经之腧穴,肝之募穴。是十二经最后的经穴,刺期门,以泻其邪,使不再传经。经不再传,是消除疾病传变的因素,使这一经的证候,不致传变为另一经的证候。

[4] 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鸠尾,亦名尾翳,任脉的络穴。任脉行于腹,统任诸阴,与督脉相连接。督脉行于背,统督诸阳。针灸鸠尾有调理阴阳、定志宁神的作用。但鸠尾穴在胸膈间深部,内为重要脏腑所在,深刺恐生意外,故强调谨慎,不能妄施。

[5] 阴交、水分、三里,蛊胀宜刺:阴交,即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之腧穴,足三阴经(肝、脾、肾)之会穴。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故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水分,能利水消肿。三里,即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加强运化功能。三穴配合,有健脾利湿,利水消肿的作用,使因水毒结聚所致的蛊胀病出现的腹胀、尿少、黄疸症状得以缓解消除。蛊胀,即臌胀。

【提要】 阐述伛偻、痿伛、伤寒、癫、蛊胀、足痛等症的取穴。

【原文】 尺泽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疗手腕之难移。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1];肘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壅热盛乎三焦,关冲最宜[2]。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3];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4]。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5]

【译注】

[1] 背缝:经外奇穴。《针灸集成》称作胛缝,位于肩骨端直下腋缝尖。

[2] 壅热盛乎三焦,关冲最宜:关冲,手少阳三焦经之井穴。三焦与心包相表里,热病传变有上焦传入中焦胃为顺传;传入心包络,为逆传。泻关冲有清三焦热盛的作用。

[3]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手臂红肿,为火热邪盛的阳证。中渚,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液门,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难经·六十八难》曰:“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二穴配合,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4] 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脾胃虚寒或寒湿发黄,用腕骨、中脘穴。腕骨,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小肠与心相表里,二经皆属火,能祛寒化湿,祛黄疸。中脘,任脉之经穴,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任脉之会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二穴配合,有健脾胃、化湿、祛黄疸的作用。

[5] 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感冒风寒无汗,是腠理闭密的表实证。复溜,足少阴肾经之经穴,属金,与肺金相应。经穴治喘咳寒热,故泻复溜,对身热无汗者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伤寒有汗是腠理不固的表虚证。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阳经主表,肺合皮毛,故补合谷能固表止汗。

【提要】 阐述腕、臂、肘、肩、背痹痛,黄疸,伤寒无汗,伤寒有汗痛等症的取穴。

【原文】 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1]。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2];内庭、临泣,理小腹之瞋。天突、膻中医喘嗽[3],地仓、颊车疗口。迎香攻鼻窒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译注】

[1] 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六脉,指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脉。沉匿,指脉沉伏不见,是阳气不舒、气血困滞所致。六脉之沉匿,指沉脉、伏脉而言。复溜,足少阴肾经之经穴,属金,为肾经的母穴。补复溜,能振奋肾阳,畅行气血。

[2] 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照海,足少阴肾经之腧穴。肾司二阴,有滋阴增液的作用。支沟,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五行属火,主泻火及气化。二穴配合,有鼓动气机、润燥通便的作用。

[3] 天突、膻中医喘嗽:天突,任脉之经穴,为任脉、阴维脉之会。膻中,在胸部两乳之中间,为心包经之募穴,是脾、肾、三焦、小肠、任脉之会,八会穴之一,气之会穴。二穴配合,有理气止咳、降逆平喘的作用。

【提要】 阐述饱满气逆、脉伏、小腹胀、便秘、喘咳、口、鼻塞、臂痛等症的取穴。

【原文】 二间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1];百劳止虚汗[2],通里疗心惊而即瘥。大小骨空[3],治眼烂[4]能止冷泪;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翳[5]。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6]。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7];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8]

【译注】

[1] 中魁理翻胃而即愈:中魁,原是手阳明大肠经阳溪穴的别名,这里所指属经外奇穴,在手背中指近端第二节骨尖,指关节的中点,为主治噎膈、反胃呕吐、鼻衄的有效穴。

[2] 百劳止虚汗:百劳,即督脉大椎穴的别名,六脉之会穴,能泻胸中之热,有固表止汗的作用,能治诸虚劳损的名穴。《中国医学大辞典》:“百劳穴,大椎穴之别名,是手三阳、足三阴、督脉之会。”另一说,百劳为经外奇穴,在大椎上2寸,两侧各旁开1寸,治瘰疬、咳嗽、虚劳等病症。

[3] 大小骨空:都属经外奇穴。大骨空在拇指背侧中节关节中央,小骨空在小指背侧第一、二节的关节中央。

[4] 眼烂:即眼眶沿边赤烂,旧称烂弦风。

[5] 血翳:即赤脉贯睛。

[6] 难制:是形容剧烈酸痛,难以控制。

[7] 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zhūn):太溪,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昆仑,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申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阳跷脉的起点,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三穴均分布于足踝,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治疗足部肿痛、活动障碍。迍,难于行进的样子。

[8] 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尸劳,是以为病人死后尸虫传往他人而成,是一种传染性的痨病。涌泉,足少阴肾经之井穴,肾藏精,元阴元阳之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取之井。”故涌泉能滋肾养阴。关元,任脉之经穴,小肠之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可治疗虚损。丰隆,足阳明胃经之络穴,能健脾胃,除痰浊。三穴配合,有补虚损,养阴益气除痰的作用。

【提要】 阐述牙痛、翻胃、虚汗、心悸、眼疾、梦遗、腰痛、足肿、尸劳等症的取穴。

【原文】 印堂治其惊搐[1],神庭理乎头风[2]。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3];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4]。腿脚重疼,针髋骨、膝关、膝眼[5];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6];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7]。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与支沟;腿风湿痛,居髎兼环跳于委中。上脘、中脘,治九种心痛[8];赤带、白带,求中极之异同[9]

【译注】

[1] 印堂治其惊搐:印堂,经外奇穴,为督脉所过之部位,能开窍醒神,故可用以治疗小儿急慢性惊风。惊搐,即小儿惊风,手足抽搐的现象。

[2] 头风:即时发时愈,起伏不一的习惯性头痛。

[3] 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口气,即口臭,指口中有臭气,或口舌生疮而发出如粪秽的臭气,大多为心脾之火热上逆,熏蒸于口舌所致。大陵,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人中,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三脉之会,经脉均入齿中,胃又与脾相表里,脾开窍于口,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心脾火热上炎发生口臭舌疮,二穴同泻,有清热泻火、除口气臭秽的功效。

[4] 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肾败,即肾气亏损,指各种由肾阴不足、肾阳虚损、阴亏火旺所引起的肾虚。带脉,足少阳胆经之经穴,胆经、带脉之会,与肾经经别相连。《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关元,任脉之经穴,关系人身的精血元气的部位。二穴同用,有补肾益精、固本培元的功效。

[5] 髋骨、膝关、膝眼:髋骨,经外奇穴,在梁丘穴外开1.5寸。膝关,足厥阴肝经之腧穴,在阴陵泉后1寸。膝眼,经外奇穴,在膝膑尖两侧凹陷中。三穴均主治腿膝痹痛。

[6] 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联络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心包经主脉所生病,三焦为阳气之父,包络为阴血之母。阴维维诸阴,故内关能治腹中气血凝结。照海,足少阴肾经之腧穴,阴跷脉发起之处。《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照海能补肾,调和阴阳。二穴配合,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医腹疾之块的作用。腹疾之块,泛指气血痰浊在腹内凝结而成的痞块之类。

[7] 搐(chù)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搐,牵动。这里作针刺解。迎香于鼻内,指内迎香穴。在内迎香穴针刺出血,能清热泻火,治目赤痛。

[8] 上脘、中脘,治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指饮、食、风、冷、热、悸、虫、痛以及去来痛等九种类别,这里泛指上腹部和前胸部的疼痛。上脘、中脘,二穴均为任脉腧穴,任脉循腹胸至咽喉,只要根据虚实寒热辨证,分别进行针灸补泻治疗,有消食导滞,健胃和中,温中散寒,清脾胃湿热,宽胸利膈,调气镇痛的作用。

[9] 赤带、白带,求中极之异同:赤带、白带虽然病因不同,但在中极穴施行不同的针灸补泻手法,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中极,任脉之腧穴,为肝、脾、肾、任脉之会,膀胱经之募穴。补之能健脾补肾,固摄冲任;泻之清热化湿,疏肝解郁。故为治疗带下的重要腧穴。异同,即殊途同归。

【提要】 阐述惊风抽搐,肾气亏损,头风头痛,目赤痛,腹中痞块,大便秘结,九种心痛,赤带白带等症的取穴。

【原文】 又若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1];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2]。当心传[3]之玄要[4],究手法之疾徐[5]。或值挫闪疼痛之不足,此为难拟定之可祛。辑管见以便诵读,幸高明而无哂诸[6]

【译注】

[1] 济夺:就是补泻。

[2]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目昏血溢,目昏,又名目昧,即神力减退,视物昏花不清,为肝肾不足、血气虚弱所致,属虚。血溢,即目充血,指目睛红赤,多由肝胆实火上冲而成,属实。是眼病中虚实不同的两种症状。肝俞,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肝的背俞穴。肝开窍于目,故肝虚补之,有补益肝血的作用。肝实泻之,有泻肝胆火旺的作用。

[3] 心传:心,泛指人类的智慧、思想、意义、感觉等,先进者传授出来的学说和经验。

[4] 玄要:玄,作奥妙、微妙解。《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要,作重要、切要解。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在这里是指针灸技术中的玄妙和重要之处。

[5] 疾徐:“疾徐”亦作“徐疾”,原出于《黄帝内经》,是一种补泻方法。在此是泛指针刺手法。

[6] 哂(shĕn)诸:不要见笑。

【提要】 阐述心虚热壅,目昏血溢和闪挫疼痛等症的取穴。

【按语】 本赋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广泛讨论了内、外、妇、儿、五官科常见病症的针灸辨证论治的规律。内容丰富,如内科病症,就涉及心、肺、胃肠、泌尿、生殖、神志、运动等系统的疾病;外科有疮痍、瘰疬、疝气、痔漏等病症。其中痿伛、蛊胀、腹中结块、尸劳、瘰疬都是难治的病症,黄疸、时疫痃疟是传染性疾病,而前人都列入针灸治疗的范围。这些经验,对扩大现今针灸科的治疗范围、提高疗效,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二是在辨证取穴方面,本文有以下的规律:即五官科疾病,以在五官局部邻近取穴为主;四肢疾病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配合使用;脏腑病证,以循经取穴为主,配合俞募取穴;外感时邪,以循经取穴为主;外科病证则以循经取穴为主,配合经外奇穴。此外,本赋对经外奇穴也很为重视,全赋应用经外奇穴约占全部用穴的1/10,这种辨证取穴规律,对指导针灸治疗取穴配方很有实用价值。

【全文解译】 笔者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博览古今医籍和“玉龙歌”,择其要点,删繁就简,编撰而成“玉龙赋”,使人们认识针灸祛病保平安的方法。

对突然发作的卒中,取囟门、百会穴治疗;卒中后遗症的下肢疾病缠绵不愈,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是常用的有效穴位。头风头痛,鼻渊流浊涕、头痛,取上星穴;耳聋腮肿,取听会穴是高明的用法。攒竹、头维二穴相配,可以治疗头痛目痛。乳根、俞府二穴相配,可以治疗哮喘、咳嗽痰多等症。

风市、阴市二穴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股膝麻痹、迈步困难很有效;阴陵泉、阳陵泉二穴,对于膝关节肿痛之症,疗效显著。经外奇穴二白穴专用治痔瘘,间使穴治疟疾。大敦穴治疝气是针到病除的效穴。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病及慢性疾病的要穴。天井穴能治疗瘰疬、隐疹;神门穴对于哭笑无常的痴呆病人效果较好。

咳嗽多痰,宜刺太渊、列缺穴;枯瘦如柴的气喘病人,取璇玑、气海穴,疗效很好。期门、大敦穴上下呼应,可散结、行气、疏肝、散寒、镇痛,治疗痞块疝气。劳宫、大陵穴,可以治疗心胸烦闷及疮疡之症。

心悸、心烦虚证针刺足三里,疟疾发作取后溪穴,有显著疗效。绝骨、足三里、三阴交三穴相配,不论干湿脚气病,均可医治。睛明、太阳、鱼尾(丝竹空)三穴,可治疗眼病。老年人小便不禁,尿意频数,夜尿多等,可取命门及肾俞穴等艾灸,效果较好。妇女乳腺炎,可取少泽、太阳穴治疗。

身柱穴可祛除咳嗽之症,还能治疗脊梁骨痛。至阴穴能治疗黄疸病,还善治精神疲劳之症,有健脾胃、清热退黄、振奋精神之效果。艾灸长强、承山二穴,治疗痔疮效果最好。丰隆、肺俞二穴相配,治咳嗽痰喘有奇效。风门穴对感受寒邪导致的咳嗽效果较好。天枢穴对脾胃病消化不良所致的泄泻效果很好,可刺可灸。

筋脉拘急致背曲身俯、难以伸直,可取风池、绝骨二穴为主治要穴;人中、曲池穴,可以治疗肌肉痿弱无力,脊背弯曲的病证。伤寒未解,可以针刺期门穴,使这一经的证候不至于传为其他经的证候,病可因此而转愈。癫发作,可针刺鸠尾穴,但这个穴部位较为特殊,针刺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谨慎。三阴交、水分、足三里三穴相配,可治疗各种虫、水臌胀病。足关节附近肿胀灼热,剧烈疼痛,商丘、解溪、丘墟三穴相配合,自可发挥相得益彰的妙用,使病痊愈。

尺泽穴对于上肢筋脉拘挛,不能自由伸屈运用的病有效;腕骨穴对于手腕无力或疼痛、活动不利的病均有疗效。肩背脊柱疼痛,可取五枢、脊缝穴治疗;肘关节周围筋肉挛急,屈伸不利,并有肿胀疼痛的现象,尺泽、曲池相配,可发挥舒筋镇痛的疗效。风湿病侵袭两侧肩关节,肩髃穴是不可少的效穴。三焦热盛,取关冲穴效果最好。手臂红肿,中渚配以液门穴,可以治疗。慢性发作,或体力衰竭,长期不愈,属于阴黄之类的黄疸,可以取腕骨、中脘穴治疗,能补虚祛黄。外感风寒,如果无汗,针泻复溜;如果有汗,则取合谷穴治疗。

足三里可以治疗胸腹胃脘部胀满,气逆不舒之证。对于病邪入于少阴,六脉沉伏之病,取复溜有神效。照海、支沟二穴相配,可以祛除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的症状;内庭、临泣二穴,治疗小腹胀满效果好。天突、膻中穴,可以治疗咳嗽气喘病。地仓、颊车相配,可以治疗口角斜。鼻塞不通可以取迎香穴,肩井穴对于臂痛之症可以针到病除。

二间穴治疗牙龈红肿疼痛之症,中魁穴治疗翻胃呕恶均能立见神效。百劳穴能祛除虚劳病的自汗盗汗;通里穴能够治疗心惊之病。大小骨空穴,能够治疗睑缘溃烂、流泪的病;两侧太阳穴可治疗眼睛疼痛及血脉贯布,遮满黑睛,不能视物的病。心俞、肾俞相配可以治疗腰虚困乏,梦遗病。人中、委中相配,可以治疗脊背强痛、腰痛腰酸及外伤闪挫所引起的腰背痛。太溪、昆仑、申脉穴,最长于治疗足肿、行走困难的病。涌泉、关元、丰隆穴,可以治疗尸劳病(肺痨)。

印堂穴治疗惊风抽搐,神庭穴治疗头风痛效果很好。针泻大陵、人中穴,能祛除口臭。多灸带脉、关元二穴,可治疗肾虚之疾。腿足发沉、疼痛,针刺髋骨、膝关、膝眼;走路艰难、痛楚,针刺足三里、中封和太冲穴。内关配照海,治疗气血痰浊在腹内凝结而成的痞块之类的病。眼目红赤之实证,用三棱针刺入内迎香(经外奇穴),血出热泄,病可立愈。大陵、外关、支沟穴相配,可以治疗腹痛、大便秘结。两腿风湿疼痛,取居髎、环跳、委中三穴,疗效很好。上腹、前胸部的疼痛,可以针刺上脘、中脘穴治疗。赤带、白带的病因性质虽是各异,但在中极穴施行治疗,却能同样地获得满意的效果。

如果心内虚热壅盛,应取少冲穴,或补或泻,自可获得一定的疗效。视物模糊不清,眼目充血的病,不论虚实,都可取肝俞穴治疗。我们接受了先哲遗留下来的丰富经验,包括其中的高深学理和主要的治疗原则,再能进一步研究操作手法的快慢补泻,就可在临床上实际应用了。如果遇到挫闪等外伤,出现疼痛,除了一般常用的经穴之外,即以痛处为穴,亦可获得祛邪镇痛的功效,这是难以拟定部位的。就我短浅的见解所及,选辑编成“玉龙赋”,以便于初学者记诵阅读,如有未尽完善之处,希望高明者不要见笑。

(尹炳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