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本歌选自《针灸聚英》,又名《针灸聚英发挥》,明代针灸学家高武撰写。此书汇集了明以前各家针灸学说之精华,并提出了作者的学术见解。有参考价值。
(一)肺经
【原文】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1],
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2]。
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3]。
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4]。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5],
肺胀彭彭[6]缺盆[7]痛,两手交瞀为臂厥[8]。
所生病者为气嗽[9],喘渴烦心胸满结,
臑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
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
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色赤。
【译注】
[1]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手太阴肺经从中焦开始,向下行络于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贲门)。中焦,指上至膈、下至脐的部位。生,起,开始的意思。在记述经脉循行的起、止、上、下、出、入时,古人用字都有一定的规律。凡经脉的开始,叫“生”或“起”;和本脏腑相连的叫“属”;相表里关系的脏腑叫“络”;沿着走的叫“循”;从下向上行的叫“上”;从上向下行的叫“下”;去而复回的叫“还”;彼此交叉而过的叫“交”;和某组织并行的叫“挟”;由此而直达另一处的叫“抵”;通过某一组织的叫“贯”;走过他经周围的叫“行”;经过某一组织旁边的叫“过”;环绕在某一组织四周的叫“环”;由外到里的叫“入”;由深而浅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横”;半横的叫“斜”;两支相并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别”;进而又退的叫“却”。贲(bēn)门,出自《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之一,指胃的上口,其上与食管相连。贲通奔,投向、奔凑之意,食物从此处奔入于胃,故称。
[2] 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向上贯穿膈膜,入属肺脏,再从气管横走至腋下,沿着上臂内侧,行走手少阴和手厥阴两经的前方。肺系:系,联属。肺系,指与肺相连系的气管、咽喉等组织。臑(nào),指上臂肘至腋部分的肌肉,外侧称臑外,内侧称臑内。
[3] 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下入肘中,沿着前臂的内侧,经过掌后的高骨下缘,入寸口,上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尖端的内侧。寸口,腕上诊脉处(桡动脉)。鱼际,手大指后,掌侧隆起的肌肉叫做“鱼”。鱼的边缘赤白肉分界处叫“鱼际”。爪甲根,即拇指尖端。
[4] 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示指拇侧尖端,和手阳明经相接。
[5] 是动则病喘与咳:本经经脉因受外邪而发生的疾病,就会出现肺部胀满喘咳等症。是动则病,指本经经气因外邪的引动有异常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6] 彭彭:胀满。《脉经·卷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
[7] 缺盆:即锁骨上窝。
[8] 两手交瞀为臂厥:两手交叉于胸前,两目视物不清,叫做臂厥。瞀(mào),目眩,眼睛昏花。臂厥,病名,指臂气厥逆而言,其症为两手交叉于胸部,两目视物不清。厥,这里指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王冰注:“厥,气逆也。”
[9] 所生病者为气嗽:本经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气短、气上逆、咳嗽、喘息的病症。所生病者,指本经经穴能主治的病症。所生病,跟前面出现的“是动则病,”历代医家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众说不一。现多理解为:“是动则病”是指经脉本身发生病变而出现的病证;“所生病”是指脏腑发生病变而出现的病证。气,指气短、气上逆的病证。
【全文解译】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返还向上到胃上口贲门处,穿过横膈隶属于肺,然后上沿着气管到咽喉部,横折走至腋下,行于上臂内侧前缘肌沟中,至肘窝尺泽部,再行于前臂内侧桡骨下缘至寸口动脉搏动处,经过鱼际抵达大指桡侧指甲根少商穴。其支脉从腕后列缺分出,在示指端商阳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联系。
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病咳、喘、肺胀满,甚至锁骨上窝(缺盆)部疼痛,喘咳重,强迫坐位,两手交叉于胸前,两目视物不清。这种病称臂厥,是本经经气厥逆。
本经腧穴主治的病症包括气喘、咳嗽、渴、烦心、胸中胀满不舒、循经所过上前臂内侧(廉)前边疼痛、小便频数、掌心发热。还包括肺气虚的肩背痛、恶寒、呵欠、少气喘息、小便多,或是实证的肩背痛、有汗恶风、小便颜色黄赤、大便失禁。
(二)大肠经
【原文】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1]。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2],
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3],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4]。
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颈[5]肿并齿痛。
所生病者为鼽[6]衄,目黄口干喉痹生,
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臑外痛相仍。
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慄病偏增。
【译注】
[1]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沿着示指上缘,通过合谷穴所在的第1、2掌骨之间,上入腕部的两筋中间,沿前臂上方厚的脂膏处。合谷,腧穴名。歧骨,指两骨的末端互相交叉的部分。如手部的第1、2掌骨关节部的前方分歧(歧骨间)部,俗称为“虎口”,是合谷穴的位置。肪(fáng),厚的脂膏。循臂肪,沿着前臂厚的脂肪处循行。
[2]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至肘外侧,向上沿臑外前缘上至肩,出肩峰前缘,上出于天柱骨与诸阳经相会于大椎穴。柱骨,即天柱骨,现代称第7颈椎棘突处。
[3] 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它的支脉,从缺盆上颈。贯穿颊部,入于下齿根。当,指处所、部位。支,即支脉。
[4]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再回出绕至上唇,在人中穴(即水沟穴)处交叉,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再挟鼻孔两侧上至迎香穴,与足阳明经相接。环,环绕。交左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在水沟穴处左右相交而行。注,流入。侠(jiā),通“夹”,从两旁通过叫侠。《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张景岳注:“侠脊者,足太阳经也。”注意,侠用于“侠脊”这个意义时不能读成“xiá”。
[5] 颈:即颧部。
[6] 鼽(qiú):即鼻塞,鼻炎。
【全文解译】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指甲桡侧角商阳穴,沿示指桡侧缘至合谷,经两筋凹陷处阳溪向上循臂外上至肘。
经肘外侧曲池向上循上臂(臑)外侧上肩前(髃肩)向后进入颈椎下大椎穴,回过来经过缺盆进入胸腔络于肺,穿过膈肌属于大肠。
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颊部进入下齿中,回还出来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水沟穴),再向上夹于鼻孔,止于迎香穴。
本经多气多血,经气有异常变动就会出现颈部肿痛和牙痛(颈为颧部,本处依课本改为颈肿)。
本经腧穴主治鼻塞流涕、鼻出血、目昏黄、口干、咽喉肿痛、手指屈伸不利,以及经脉所过的肩前部上臂外侧疼痛。实证的还可有经脉经过部位肿胀发热,虚证还可出现恶寒战栗。
(三)胃经
【原文】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
还出挟口绕承浆,颐[1]后大迎颊车里,
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
下膈入胃络脾官。直者缺盆下乳内,
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
遂由髀关抵膝膑,胻[2]跗[3]中趾内间同。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
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已。
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
悽悽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惕,
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及贲[4]响,
凡此诸疾皆骭[5]厥,所生病者为狂疟,
温淫汗出鼻流血,口唇紧又喉痹,
膝膑疼痛腹胀结,胸膺[6]伏兔胻外廉,
足跗中趾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
不足身前寒振慄,胃房胀满食不消,
气盛身前皆有热。
【译注】
[1] 颐:颏的上方,口角的外下方和腮的前下方部位。
[2] 胻:胫骨。
[3] 跗:足背。
[4] 贲:横膈。贲响即肠鸣。
[5] 骭:胫骨。骭厥为足阳明经气厥逆。
[6] 膺:胸乳以上部位。
【全文解译】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上至鼻根在睛明与手足太阳交会后,沿鼻外下行入上齿中,左右两支挟口环唇交于承浆,反折至颊部大迎、颊车,向上经过耳前发际至额部头维,并与督脉相交于神庭。
分支从人迎循颈部下入缺盆,进入体腔内穿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经胃下口幽门向下循腹内至气冲穴。在缺盆还有一条直行的分支,经过乳头向下挟脐至气冲穴与内行支合为一支。
合并的经脉直行于大腿前面过髀关,过膝关节膑骨外缘,胫骨(胻骨)外侧经足背,直出足中趾内间(实出次趾外间厉兑穴)。
直行脉在足三里处出一分支,向下至足中趾外侧。在足背冲阳处又出一分支,入足大趾尖端将脉气与脾经(隐白)相接。
本经多气多血,经气有了异常变化会出现面色黑,呵欠伸腰,恶寒发抖,厌恶见人,听到制作、敲打木质器具的响声就心中惊悸害怕;或者发狂上房高歌,弃衣乱走,腹胀,肠鸣呃逆等,这些症状都是因本经足胫部气血逆乱所致,又称骭厥。
本经经穴能主治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衄、口眼斜、唇生疱疹、咽喉肿痛;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胸膺、气冲部、大腿前部、膝关节部、小腿外侧、足背和足中趾的疼痛,活动不利;邪气盛的消谷善饥、尿黄、身前发热症、腹胀便闭症;正气虚的胃胀满、消化不良症、身前发寒战慄症。
(四)脾经
【原文】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
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腨[1]循胻胫膝里,
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
挟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官。
此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重难移,
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
所生病者舌亦痛,体重不食亦如之,
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
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译注】
[1] 腨:小腿后部肌肉。
【全文解译】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隐白,沿赤白肉际,过第一跖骨小头(核骨),经内踝前,上小腿内侧胫骨后缘至膝内侧阴陵泉,再向上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于脾络于胃,再向上过膈挟食管至舌根部,散布于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过膈注入心中。
本经多气少血,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舌根部强硬,食入即吐,胃脘部疼痛、腹胀、嗳气,身体沉重,如能大便和矢气则身体舒适。
本经经穴主治舌痛、身体困重、食少、心胸烦闷、胃脘急痛、便泄溏薄、腹部痞块、疟疾、黄疸、睡不好觉、强站立则大腿膝关节肿,以及足大趾活动不利等症。
(五)心经
【原文】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
支者还从心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
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多气少血属此经,是动心脾痛难任,
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
臑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全文解译】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穿过膈肌向下络于小肠。一条分支从心系(联系心的大血管)分出,向上循气管咽喉连接于目后眼系(眼后与脑连系的组织)。
直行的外行线从心系,经肺横出腋下极泉穴处,循上臂内侧后缘至肘部少海穴,向下经前臂内侧后缘抵手掌中,循小指桡侧至少冲穴。锐骨此处指豌豆骨。
本经多气少血,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心痛、咽干、渴而欲饮水的病症。
本经经穴主治心胁疼痛、目黄及经脉经过的上肢内侧后缘部疼痛、掌心热等症。
(六)小肠经
【原文】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
循手外廉出髁[1]中,循臂骨出肘内侧,
上循膈外出后廉,直过肩解[2]绕肩胛,
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
至目锐眦却入耳,一支别颊上至拙。
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此经少气还多血,是动则病痛咽嗌,
颔[3]下肿兮不可顾,肩如拔兮臑似折。
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聋目黄肿腮颊,
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译注】
[1] 髁:尺骨茎突。
[2] 肩解:肩关节后缝。
[3] 颔:颏下结喉上软肉部。
【全文解译】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端少泽穴,循手背小指和手掌尺侧边,向上出于尺骨小头部,经过肘内侧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的小海穴,向上沿臂外后廉,过肩胛缝,绕肩胛部,交会肩上大椎穴,折入缺盆,进入体腔络于心再循食管,下膈抵达胃部,属于小肠。
本经一条分支,从缺盆沿颈部上面颊,至外眼角后,向下折入耳中。从颊部又出一分支,斜行于颧部,至目内眦睛明穴。
本经少气多血,经气有异常变化就可以产生咽喉痛、颈下肿、头不能回顾、肩部和上肢疼痛似折断。
本经经穴主治肩臂部疼痛、耳聋、目黄、腮颊肿,及经脉所过的肘臂外后侧疼痛。
(七)膀胱经
【原文】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
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
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1]夹脊边,
抵腰膂[2]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
贯胂[3]夹脊过髀枢[4],髀外后廉腘中合,
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之下趾外侧。
此经血多气犹少,是动头痛不可当,
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
腘如结兮腨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
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项痛目色黄,
腰尻[5]腘脚疼连背,泪流鼻衄交癫狂。
【译注】
[1] 肩膊:肩胛部。
[2] 膂:夹脊两边的肌肉。
[3] 胂:亦指夹脊两侧的肌肉,但偏下部。
[4] 髀枢:大转子部,当环跳处。
[5] 尻:尾骨,臀部。
【全文解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到头顶部,一条分支到耳角上部。直行主干向脑后走行。
直行经脉络于脑后,从天柱分两支下行,内侧支行脊中旁1.5寸,抵腰部进入脊旁筋肉,入腹腔络于肾向下属膀胱。从腰部向下过臀斜行抵委中穴。外侧分支行脊中旁3.0寸,下行夹脊过环跳部,从大腿后面,前支外侧进入腘窝在委中两支会合。从委中经脉行小腿后部,过外踝之后昆仑穴,循小趾外侧,抵趾甲角旁至阴穴。
本经多血少气,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剧烈头痛,颈项、腰部、脊背、臀部环跳区疼痛,活动困难。膝腘部如捆结活动不利,小腿后肌肉疼痛如裂。这些都是踝部经脉脉气厥逆造成的属于筋方面的病(太阳主筋)。
本经经穴主治疟疾、痔、足小趾活动不利、头囟部疼痛、颈项痛、目黄、见风流泪、鼻衄以及癫证、狂证。还主治经脉所过的腰背、骶臀部、腘窝部、足部的疼痛。
(八)肾经
【原文】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
然谷之下下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
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
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
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漆,
目视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
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肿气贲逼,
股内后廉并脊痛,烦心心痛疸[1]而澼[2]。
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
【译注】
[1] 疸:黄疸之类的疾病。
[2] 澼:即肠澼,指痢疾、便血之类的疾病。
【全文解译】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走足心出涌泉穴,经过然谷穴和内踝后太溪穴,进入足跟部并向上循胫部内侧后缘至腘窝部阴谷,然后沿大腿内侧后缘向上,进入脊椎内,在腹腔属于肾络膀胱。
本经主干从肾向上,穿过肝和膈,进入肺后循气管咽喉到舌根两旁。一条分支从肺出连络心内,出来在胸腔心包将脉气接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多气少血,经气有了异常变化就会产生虽饥饿但不想吃饭,气喘,咳嗽,喉中痰鸣和痰中带血,面色如黑漆,坐而欲起,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不清,气虚,心如悬空而不安,内心恐惧等症状。
本经经穴主治(阴虚)咽喉肿痛,口热舌干气上逆之喘咳,大腿内侧后缘和尾脊部疼痛,心烦不安,心痛,黄疸,腹泻便血以及下肢痿软嗜卧,身体倦怠无力,足心热、疼痛等症。以上症状都是肾经经气厥逆所致。
(九)心包经
【原文】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
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
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此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
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
心中澹澹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
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热病之则。
【全文解译】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向下过膈分别与上、中、下三焦相络。其支脉沿胸出胁下天池,上抵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到掌中劳宫穴直出中指指尖中冲穴。在劳宫处有一分支走到无名指端将脉气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少气多血,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手心热、前臂和肘掣强拘挛、腋窝部肿,甚则胸胁满闷、心悸不宁、面赤、目黄、喜笑不止等症。
本经经穴主治心胸烦闷、心痛、手掌心发热等症。
(十)三焦经
【原文】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
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
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
下入缺盆膻中布,散络心包膈里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
屈下至颊仍注颈,一支入耳出耳前,
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眦乃尽焉。
此经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
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眦,
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亦如废。
【全文解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环指关冲穴。循第四、五掌骨间至腕背部,向上行于手臂外侧尺、桡骨间。过肘尖、上臂外侧中间到肩髎,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布散于胸中,散络于心包,穿过膈肌,属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脉从胸中向上经缺盆、项部到耳后翳风,然后上耳上角颔厌部,向下折到颊部,再向上至目下鼻旁。本支在耳后又分一支进入耳中,出于耳前上关穴,至目外眦的丝竹空穴本经止。
本经少血多气,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本经经穴主治自汗出、外眼角及耳后疼痛,及本经循行经过的肩臂部、肘部、上臂外侧部疼痛,小指、环指活动不利。
(十一)胆经
【原文】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
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
手少阳前至肩上,又交少阳入缺盆。
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
一支锐眦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项根,
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
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萦,
横入髀厌[1]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
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
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趾次趾分。
一支别从大趾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
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
所生头痛连锐眦,缺盆肿痛并两腋,
马刀挟瘿[2]生两旁,汗出振寒痃疟疾,
胸胁髀膝至胫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译注】
[1] 髀厌:即髀枢,环跳穴部。
[2] 马刀挟瘿:瘰疬生于腋下,形如马刀者称马刀;生于颈旁者为挟瘿。即淋巴结核。亦有解释为带状疱疹者。
【全文解译】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行至头角颔厌,向下行于耳后至完骨(乳突部),反折至目上阳白,复向上行脑后,经脑空和风池,与手少阳经相交后在肩部进入缺盆。
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于耳前至目外眦的后方。
另一条头部的支脉从目外眦下大迎之前与手少阳经相交会至鼻旁,又经颊车向下至缺盆与前支相交会,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于肝。
体内经脉络肝属胆后,从胸胁里下出气冲部,环绕阴毛部,横行向臀后进入环跳。
本经直行的部分,从缺盆下向腋下渊腋等穴,沿胸侧过胁肋下部,向后与前支在环跳会合。会合后沿大腿和膝关节外侧到阳陵泉,再向下循腓骨前缘至绝骨穴,经外踝前丘墟穴上足背,直出第四趾甲外侧角窍阴穴。在足背当足临泣穴处,一条分支走向足大趾,在大趾生毛部与肝经接续。
本经多气少血,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口苦、好叹长气、胸胁疼痛转侧困难、面如蒙灰尘、身体无脂润光泽、足外侧发热等症。
本经经穴主治偏头痛牵连目外眦、缺盆部肿痛牵连两腋下、颈旁及腋下生瘰疬(淋巴结肿大)、发热汗出、振寒战栗、疟疾以及经脉所过的胸胁部、大腿外侧、膝关节、胫骨外侧、踝关节等各关节疼痛。
(十二)肝经
【原文】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
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腘内廉阴股冲,
环绕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逢。
上贯膈里布胁肋,夹喉颃颡[1]目系同,
脉上巅会督脉出,支者还从目系中,
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此经血多气少焉,是动腰痛俯仰难,
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
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
或时遗溺并狐疝[2],临症还须仔细看。
【译注】
[1] 颃颡:鼻咽腔部。
[2] 狐疝:即疝气。
【全文解译】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端大敦穴,向足背,经太冲,过内踝前1寸的中封穴。
经脉在内踝上8寸交叉到足太阴脾经后面,沿腘窝内侧,上大腿内侧中间,环绕生殖器后进入小腹内,经过胃上行,属肝络胆。
然后向上穿过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气管之后进入鼻咽腔(颃颡),连接目后与脑相连系的组织(目系),折出,从额部直上头顶与督脉交会于百会。目部分支从目系分出,沿面颊里侧,环绕唇内。另一支脉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多血少气,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前俯后仰困难、男子疝气、女子小腹肿痛、咽喉肿痛干燥、面无血色似蒙灰尘等症。
本经经穴主治胸满闷、呕吐泄泻、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或时时遗尿、小肠疝气等症,临床应仔细分析。
(尹炳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