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盘滋养层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胎盘滋养层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上关于滋养细胞疾病(肿瘤)超微结构的报道有限,可能是因为选材不同,而滋养细胞肿瘤本身的形态变异又比较大,致使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各类滋养细胞肿瘤超微结构的描述不尽一致。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妊娠早期的绒毛滋养层细胞很相似。总之,电镜下,葡萄胎滋养层细胞的异型性要比妊娠早期绒毛明显。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是近年来才确立的一种独立而罕见的滋养细胞肿瘤。

文献上关于滋养细胞疾病(肿瘤)超微结构的报道有限,可能是因为选材不同,而滋养细胞肿瘤本身的形态变异又比较大,致使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各类滋养细胞肿瘤超微结构的描述不尽一致。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妊娠早期的绒毛滋养层细胞很相似。

胎盘滋养层细胞疾病(肿瘤)超微结构观察的着眼点是:瘤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异型性程度是依照良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顺序,从轻微到显著逐渐增加,到绒毛膜癌时已具备恶性肿瘤的一切超微结构特征。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有研究认为,侵袭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在电镜下并无明显区别。而它们两者与葡萄胎的区别主要在细胞核上。

迄今为止,人们对滋养层细胞疾病(肿瘤)各种类型病变(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超微结构观察都未能发现特异性的鉴别指标,对该疾病类型的鉴别诊断仍需要根据肉眼形态和光镜下的组织结构来进行。但是,对绒毛膜癌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如梭形细胞肉瘤型平滑肌肉瘤之间的鉴别,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是绝对肯定的鉴别诊断标准,滋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有病理学确诊价值。

1.葡萄胎 电镜下,细胞滋养层细胞紧靠基板,有明细胞和暗细胞之分。明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质膜清楚,表面平直,常见有指状突起。细胞器贫乏;线粒体少,但体积较大,基质呈电子低密度,嵴发育好;高尔基体不发达,可见少量游离核糖体,内质网狭小而稀疏,糖原量不多。偶见脂滴和不同形状的嗜锇颗粒。细胞核多呈圆形,体积较大;核膜平直或呈波浪状;常染色质呈均匀的细颗粒状,可见1~2个线团状核仁。暗细胞主要分布在合体细胞与基板之间,数量不多。细胞体积较小,核膜呈波浪状;胞质电子密度较高,线粒体大而圆。

合体细胞的胞体大,质膜上有丰富的微绒毛,呈细长或短钝分支;微绒毛基底部质膜内可见许多胞饮空泡,显示合体细胞有活跃的吞饮现象。合体细胞胞质内可见功能化的细胞器,如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密集的微绒毛;这些胞质内腺腔相互连接成网,形成“囊网”。内质网丰富、扩张,内容不均匀絮状物。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无膜致密颗粒(分泌颗粒)。线粒体量多、体小、脊短、少,基质电子密度高;高尔基体发达。细胞膜可见桥粒。合体细胞的细胞核体积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核,但多少不等。核膜下异染色质量多;核仁明显,但形状不规则。

中间型(过渡型)滋养细胞,葡萄胎增生的滋养层细胞绝大部分都属此型。光镜下呈单核、或多核,核大、深染;圆形或椭圆形,有切迹,甚至畸变;常染色质丰富,亦可见有边集的异染色质。核仁明显。胞质嗜酸或嗜双色。电镜下,细胞核像是细胞滋养层细胞,而胞质则更像是合体细胞。总之,中间型滋养层细胞的细胞器增多,胞质的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渐多、体小、密度增高;游离核糖体增多,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偶见板层小体(annular lamellae)。张力微丝明显,电子致密颗粒也比细胞滋养层细胞的多,体积也大。亦可见有质膜凹陷、吞饮小泡、或相互连接成网的胞质内腔囊网。

从超微病理学角度观察,一般认为葡萄胎的滋养层细胞与妊娠早期的胎盘绒毛相似,只是前者的细胞滋养层细胞数量略有增加,细胞体积稍大。两者之间的不同如下。

(1)细胞成分:葡萄胎的中间型细胞明显增多,且在增生细胞中数量占优。

(2)细胞结构:葡萄胎时,细胞滋养层细胞的改变主要是细胞连接——桥粒的数量减少,而细胞器的数量略有增加。合体细胞细胞器的变化表现为内质网增多,反映蛋白合成加快。溶酶体数量增加,表明细胞增生而相对缺氧造成的损伤明显。葡萄胎时的细胞核一般都增大,而且略有畸变。总之,电镜下,葡萄胎滋养层细胞的异型性要比妊娠早期绒毛明显。

2.侵袭性葡萄胎 电镜下,侵袭性葡萄胎和良性葡萄胎两者的超微结构形态基本相似;两者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者的细胞滋养层细胞、中间型细胞和合体细胞的生长更为活跃,异型性程度有所加重,核仁物质较大;核膜下异染色质增多,多边集或在核内分布不规则。如果不是刻意地比较,但很难总结出比“更为”或“较为”更准确的说法来描述两者之间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是近年来才确立的一种独立而罕见的滋养细胞肿瘤。以往曾被称为“不典型绒毛膜癌”“合体细胞性子宫内膜炎”“滋养细胞假瘤”等。直到1981年才被确认为滋养细胞的真性肿瘤。与绒毛膜癌的高度恶性不同,该肿瘤在临床上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其病理形态有时很难以与绒毛膜癌及其他滋养细胞疾病鉴别。但在超微结构上却最能体现“葡萄胎、绒毛膜癌与正常妊娠早期绒毛滋养层细胞之间相似”的特点(图8-8-15)。

3.绒毛膜癌 简称绒癌,是一种高度侵袭及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其瘤细胞不形成绒毛或水泡样结构,而是呈片地增生,广泛侵入并破坏子宫肌层,并转移至其他器官或组织,造成相应的严重损害。

但在电镜下,绒毛膜癌和葡萄胎两者的超微结构形态却基本相似,可辨认出一系列的肿瘤滋养细胞的类型,从未分化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到胞质内含有特化细胞器的合体细胞。两者之间的区别只表现在前者瘤细胞的间变程度高和异型性更加明显。

(1)细胞滋养层细胞的核质比例增大,核仁大,常见畸形、卷曲形、锯齿状或分叶状核;核内异染色质数量增加。胞质稀少,细胞器发育不良,电子密度低。但有些细胞质膜上仍可见短小微绒毛和发育良好的桥粒,有时,瘤细胞群还有基板围绕。

图8-8-15 侵袭性葡萄胎的超微结构

A.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瘤细胞成片,单核,双核或多核,有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象,瘤组织间可见残存的平滑肌 HE×200;B.瘤细胞浸润血管,仅剩内皮细胞 HE×100;C.瘤细胞核周见丰富的中间丝,核面有凹陷,属轻度畸形。×9000;D.瘤细胞hPL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200

(2)合体滋养细胞为多核巨细胞,核大小不一、形状无定;异染色质凝聚成块状,分布不均匀。胞质内可见许多线粒体、各级溶酶体、不整形的腔隙(扩张的RER、SER,内容大小不等的膜包小体)、不规则的致密颗粒、游离核糖体、糖原颗粒和张力原纤维束。质膜上可见桥粒和微绒毛。

(3)中间型滋养细胞为介于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细胞之间的细胞形态。

4.从良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到绒毛膜癌,瘤细胞异型性的超微结构特征的变化总的趋势

(1)核形:从圆形到椭圆形、再到畸形。

(2)核膜:从平直到锯齿状、波浪形、核膜凹陷致分叶状、不规则形;明显畸形的核膜不同切面上可见多个核突。

(3)核染色质:从以匀细的常染色质为主,到以异染色质占优,异染色质成粗颗粒状、边集、浓缩成异染色质凝块,分布不规则。

(4)核仁:明显增大,形状不规则,并靠近核膜;常见核内包涵体、偶见核内小体。

(5)质膜微绒毛:逐渐减少、长短不一、疏密不等、终端圆钝。

(6)桥粒:逐渐减少,发育不良。

(7)内质网:不规则扩张成大的胞质腔隙,并游离出大小不等的膜包小体,似病毒出芽。

(8)溶酶体:各级溶酶体都有增多。

(9)高尔基体:呈不规则囊泡状。

(10)糖原:分布不规则。

(11)线粒体:多形,脊发育不良,或肿胀。

(12)细胞滋养层细胞的外基板:不明或消失。

(谢大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