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郁证
(1)主证:疼痛部位闷胀,游走不定,时痛时缓,舌质暗红,脉弦。
(2)治法:行气止痛。
(3)方药: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柴胡15 g、白芍15 g、郁金15 g、佛手15 g、积壳15 g、香附15 g、延胡索20 g、川楝子15 g、当归15 g、丹参20 g)。
2.瘀毒证
(1)主证:疼痛部位固定,拒按,入夜更甚,局部皮肤发紫,静脉怒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2)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3)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等加减(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10 g,延胡索20 g、五灵脂10 g、三七5 g、桂枝10 g、柴胡15 g、路路通15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
3.痰湿证
(1)主证:疼痛部位沉重,伴全身困重,嗜睡,胸腹满闷,不思饮食,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滑。
(2)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痛。
(3)方药:常用陈夏六君汤、导痰汤、半夏天麻白术汤等加减(藿香10 g、白豆蔻10 g、薏苡仁30 g、苍术10 g、砂仁5 g、厚朴10 g、茯苓15 g、白术10 g、僵蚕10 g、石菖蒲10 g、制胆南星10 g、陈皮10 g、当归10 g、法半夏15 g)。
4.热毒证
(1)主证:疼痛剧烈,持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局部红,肿,热,痛或酿脓,皮肤变蜡黄色,溃破后流出脓血,或有高热,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或洪大。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3)方药:常用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黄汤等加减(夏枯草20 g、龙胆草15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10 g、连翘15 g、延胡索20 g、牡丹皮15 g、穿心莲10 g、肿节风30 g)。
5.气血亏虚证
(1)主证:疼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怕冷,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语声低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治法:益气养血,荣脉止痛。
(3)方药:常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等加减(人参10 g、黄芪30 g、当归15 g、白芍20 g、桂枝5 g、鸡血藤30 g、桑寄生15 g、生地黄15 g、细辛3 g、川芎10 g、延胡索20 g)。
在上述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疼痛部位和性质,针对性地选用以下药物,可增加止痛效果。如腹痛者选延胡、香附、没药、白芍、甘草。腹胀者选大腹皮、厚朴。少腹痛者选刘寄奴、苏木。胸痛者选全瓜蒌、香橼、枳壳。肝区痛者选八月扎、玫瑰花。胃胀者选九香虫、绿萼梅。腹部瘤块痛者选鳖甲、牡蛎、三棱、莪术。对骨转移痛者的用药特点有二:一是根据“肾主骨,骨生髓”的中医理论,重用补肾中药如熟地、山茱萸、菟丝子、补骨脂、骨碎补、肉从蓉、淫羊藿,胡芦巴等;二是重用虫蚁搜剔类中药,如土鳖虫、蜈蚣、全蝎、蜣螂虫等,常取得良效。
外治止痛的中成药中多有冰片、麝香、蟾酥、马钱子、雄黄等。如镇痛消肿膏用马钱子、蟾酥、生川乌、生南星、白芷、姜黄、冰片等研细末,调成糊状,用时敷在疼痛部位。中药外贴止痛,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具有祛邪而不伤正的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