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深(吞)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按语】 本法摘自李聪甫主编的《传统老年医学》,此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保存完整的保健功法的文献,是战国初年的石刻文献《行气玉佩铭》,现存于天津博物馆。据郭沫若考证,它产生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全文45个字,虽然其中的字体和字意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明确这45个字记述了功法的全过程和方法。
中国古代的练功门派较多,各家均有所长,各具特点,大体可分为道、儒、佛三家。锻炼内容在功法上分动、静两类,但两类功法中的动、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练静功先静心,道家称八静,佛家称入定,儒家称静坐,都是从静字上下功夫。宋代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一书中,胡之省注解说:“道家所谓入静,即禅家入定而稍异。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冀以接天神。”“天神”指肾脑心神,是说还精补脑,充养神明。明了练功各派的特点及功理、功法要领,如再参看“小周天”等功法也就不难理解这45个字了。这便是通过静坐调气、调息,日久功深,气聚生精,精又化气下贮于肾,肾精充足,精气神凝结于丹田,萌生祛病延年的功能(黄芽)。这种功能随着练功继续增长,便自然巡着任脉、督脉往复循环,这便练成了小周天功法。值得说明的是,这种功法的练成,是练到一定功夫自然形成的,所谓“天”便是这个意思。因此,如果遵循功到自然成的原则,这便是“顺则生”;如果不遵循功到自然成的原则,盲目、主观追求效果,则欲速不达,甚至发生“入魔”“走火”等偏差,这便是“逆则死”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