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乔①八神②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
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③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④,鸣气有外声,足则得温,成功⑤。成功之士,何疾而已!
喉咙如白银钚⑥,一十二重⑦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⑧。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莲花未开,倒悬著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也抱(胃),正黄如金,铄铄然也。肾如两伏鼠,夹脊直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此名曰神舍。神会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也。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⑨七自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披发,如法徐以口纳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遍),“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所,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趾;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趾;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胀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平坐,伸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纳气,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闭目也。
端坐,伸腰,以鼻纳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端坐,伸腰,以左胁侧卧,以口纳气,以鼻吐之。除积聚、心下不快。
端坐,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痛洸洸⑩,皆当以汗出为度。
正偃卧,以口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寒者,使人干呕腹痛,从口纳气七十所,大填腹。
右胁侧卧,以鼻纳气,以口小吐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
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端坐,伸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也。
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致腹二七或二七气满即吐,即气皆通畅。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端坐,伸腰,左右倾,闭目,以鼻纳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若腹中满,食饮苦饱,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
端坐,伸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等。
两手却据,仰头目,以口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
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伸腰,以口纳气,填腹(充腹),自极七息。除痹疼热痛、两脚不随。
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疼,瘀痹。
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疼。一本云:除风目晦耳聋。
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瑏瑥所在,令赤如油囊囊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纳气,鼻出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
覆卧,傍视两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痛。
偃卧,展两手,外踵,指(趾)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
偃卧,展两脚两手,两踵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胫寒。
偃卧,展两手,两脚左傍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中食苦呕。
踞,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也。
偃卧,展两手,两脚仰足。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拘紧)急切痛。
偃卧,左足踵拘右足趾,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厥逆。疾人,脚错瑏瑧踵不拘趾,依文用之。
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趾,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周身痹。
病在左,端坐,伸腰,左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闭目,目上入(向上看)。
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作。
病在右,端坐,伸腰,右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开目。
【注释】
①王子乔:古人。《云笈七签》记载:“王子乔者河东人也。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也有关于王子乔的记载。
②八神: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称为八神脏。中医理论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为人身神之所居,故名神舍、神脏。脏与腑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这便是胆与肝相表里,为魂出入之路;小肠与心相表里,为神出入之路;胃与脾相表里,为意出入之路,故王子乔将其归结在一起,称为八神脏,并对八神的大体形态、颜色、位置、长短、大小作了概括的描述,目的是为了便于意守,“内观”其象,意引内气出入其部位。
③省:知道,感觉到。
④动腹:腹式呼吸形成,膨腹收腹自然摆动。
⑤成功:练功有了功夫,掌握了功法,收到效果。
⑥钚:同环。
⑦重:音chong,重叠。
⑧卑:低矮。
⑨第:同递,依次序。
⑩洸洸:振动撞击的样子。
填腹:充实腹部。
以便为故:意思是以感到轻便为宜。
却据:向后按地。
拜起:呈跪拜姿势。
瑏瑥捻胞:按摩膀胱。
傍:靠近。
瑏瑧错:交叉、交错。
【按语】 本法摘自明·胡文焕的《养生导引法》。本文的前三段,详细说明练功时头枕的高度、手足的停放位置、精神意念专一、呼吸行气方法、注意事项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突出了辨证施功,具有临床实践意义。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是内观法。文中对八神脏的大体形态、颜色、位置、长短、大小作了概括描述,是为了“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脏所”,这就是内观法,又称内视法、观相法、存想法。历代练功人、养生书籍对脏腑形象的描述、内观方法、顺序等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其宗旨都是以意念想象,以目内视体内脏腑和某一部位。王子乔八神导引法所内视的是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八脏腑。内视的方法是:先行吐纳之功,使内气生,然后从上至下,依喉、气管、肺、心、肝、胆、脾、胃、肾的次序,引气各至其脏腑,由一脏引向另一脏,依次而行,循行一遍后再重复进行。以意念导气、内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勉强延长呼吸,只要“勿有所念,定意”,即思想专一,坚持练功日久,自然产生效应,使呼吸匀细深长,绵绵不断,随意引行走于各脏腑之间。有的人入静后可产生幻视、幻听,看到心是红色的莲花,听到心跳的声音,使精神愉快,流连忘返。这样就使脏腑调和、精气旺盛,使病邪无所居处。在此基础上更可以意领气,哪里有病把气引向哪里即可使病愈。文中所说“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得温,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正是说练功达到忘我的境界,意引内气可以自如,身体就不会有病。
用目内视脏腑还有一层意思,即双目属阳,用双目内视脏腑,可使脏腑气机生发、气血活跃。王子乔认为闭目内视为补,开目而视为泻,练功时虚证者闭目,实证者宜开目,体现了辨证施功精神,故《阴符经》中说“机在目”。
其二是呼吸补泻。王子乔主张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辨证施功,采用“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的功法。其主旨是通过呼吸通调阴阳。《圣济总录》说:“入气为阴,出气为阳”“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实际是用鼻和口同时进气、纳气,进入肺的氧气(自然精气)自然就多,同时用鼻出气不用口出气而呼出的气也就少,这样从外界吸入的气体就多,呈“吸多呼少”的结果,使人体阴阳俱盛,故名曰补。“实”是指邪气实;当邪气实时,吸入外界气体就不要太多,故“闭口”只用“鼻纳气”,这样则“吸少呼多”,以便于把体内邪气排出,故名曰泻。当然,对补泻的看法,各家见解不同,这里是著者的认识,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