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辛而甘,性平,归于肝、肾经。
【功效】补阳益阴,固精明目,缩尿止泻。
【药论】苏颂说:“菟丝子夏天长苗,初生如细丝,遍地生长但不能独立向上,只能攀援于其他草梗则缠绕向上生长,它的根渐渐离开地面而寄生在其他植物上。有的人说它没有根,借气而生长,大概是这样。”
菟丝子善治梦遗之病。按此物乃无根之草,依树木而生。而梦遗之病,多起于淫邪之思想。此思想看似有因而其实无端,无端而结想,无端而入梦,以本品无根之草独用治之,是天地自然之巧妙相合也。况菟丝子中子质精脂绝类人精,含量较多而胜于补肾精之虚,虚得其补则肾气愈足,精门得以关闭,故前贤谓菟丝子治梦遗甚为合拍,其理明矣。本草之子,正如人之胚胎,内含阴阳且共于一体。又菟丝子自有根至无根,先禀地阴之精而后受天阳之气,即善补肾阴,又善益肾阳,故陈士铎谓其不仅善治梦遗之证,更能强阳不倒,诚是真言。
徐灵胎说:“子中之最有脂膏者,莫如菟丝。且炒熟则芳香质润而不滑,故能补益肝脾也。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子之去面皯,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泽耶,则滑泽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子能之?盖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气,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显于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其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种药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视其方,皆不若经方之必有经络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药之专能也。药中如此者极多,可以类推。”
周岩说:“菟丝子汁去面皯,徐氏不解,叶香岩谓升少阴,徐氏复不信,不知此最易晓耳。菟丝延草木则根断,子中脂膏最足,故补肾精而主升。面为阳明之脉,而菟丝甘辛而温,能由阳明经上入于面,以施其滑泽之功,面皯焉得不去,窃愿以此释徐氏之疑。”
关于菟丝子这个药物,我思考得比较多,因为它主要是依附在其他植物上吸取养分来延续生命。它把自己养的是滋润黄嫩,却是苦了那被它依附的植物,有的甚至慢慢就枯死了。有一些恶性的菟丝子,也确实是危害生态安全,如广东西江流域一带所种果树就常遭到菟丝子的危害。所以民间常称它为“吸血鬼”。这样的药物,虽是吸别的物种而供养自己,然后我们吃了它之后,则它的养分也就变成人体的营养物质了。问题是,根据经典理论,难道它在人体内就不再存性而变成人体的“吸血鬼”了吗?这样在中药理论上是说得通的呀。如果否定了这一点,那么中药的什么取象学说,什么烧灰存性等都成了一个很片面的理论,这样的理论能够支撑中药的发展吗?
按照我的理解,菟丝子的作用除了一般认为的物质补益之外,还有“存性”功能的作用,其在人体的具体药理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开始当然是其内在的养分物质先起作用,然后菟丝子作为子类药物自然最终是归于肝经这里,并且此物喜吸附植物而生,肝与木在五行上是相对应的,同样的道理,这种感应在菟丝子进入人体之后也是吸附在肝那里,并吸取肝气以补肾气。为什么只是补肾气而不是补其他脏腑的气呢?所谓“肝肾同源”,意思是说其两脏之气相类,相似才能最大限度地相容,所以主要补益的是肾气。对女人来说,肝血是其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此物女人是不应该长期服用的,以防被菟丝子吸取太多肝气而出现祸害。但是男人没有这个顾虑,因为大多数的男人都是肝实肾虚,肾气才是男人最重要的东西,男人喜饮酒,使肝实而肾虚,并且还要向肾那里摄取一部分的能量来平衡这过多的肝气,如此一来,则肾就更加麻烦了。所以如果用了菟丝子,那么事情就变得完美了,肝不但不向肾摄取能量,还能把过多的能量向肾输送呢!特别地,对于肝癌这种病人,则是因为其邪气太强而正气衰弱,那么这个菟丝子到底是吸取邪气还是吸取正气呢?其实它什么气都吸取,因为它无论是果树还是有毒的树它都吸附生长,似乎不分有毒无毒,但最后都变生成有益的东西,所以最后都能够补益肾气。等肾气充盛之后,自然会水生木而滋润肝木。
或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这里谈什么“存性”?记住,无论什么年代,我敢说存性这个话题永远也不会过时。你一旦沉迷于有效成分,那真是在为自己做一个巨大无比的天网。举个例子,当年发现松树皮里面的维生素C有抗坏血病的功效,可当单独把维生素C提取出来给患坏血病的病人服下,却效果很差,远没有喝松树皮汁的效果好。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是人体内的某种物质把维生素C的功效给破坏了,而松树汁里面却含有对抗这种物质的成分。这个例子已经算是简单的了,我再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吧。记得二十多年以前,家里不知道怎么弄来一个猫头鹰,后来我们把它吃了当晚我们没有一个人入睡,不但睡不着,瞪着眼睛想合上去都有点难,像“猫头鹰”一样。试问,这难道不是存性还能是什么?你拿什么有效成分说的清楚吗?里面的成分之间产生着怎样的关系,其中如何配合才达到这样的效果,是相生,是相克,还是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物质无穷,把有限的智慧投入到无穷的物质世界里面去研究,这个天网你有可能完全解得开吗?中医高明,从来不往物质层次求答案,而是在象、在性、在道的境界上求答案,而想求得这些答案,关键在于用心悟,而不是显微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