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汉方医学的学术流派

日本汉方医学的学术流派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汉方医学流派的产生,与我国医学思想的影响关系密切,学术流派间的争鸣,大大促进了汉方医学的发展。我们所谓日本汉方医学的特点,或与我中医学的不同点,实际上大多是古方派的学术内容。由于吉益东洞的雄辩理论和卓越疗效,一时和者竞起,私淑者众,而成为日本汉方医学一大主流学派。可见日本古方派已感到不足,出现吸取后世成就的倾向。这一派的工作为整理中医文献做出了很大贡献,以致被称为“日本汉方医界的枢纽”。

日本汉方医学流派的产生,与我国医学思想的影响关系密切,学术流派间的争鸣,大大促进了汉方医学的发展。在15世纪以前,日本汉方医学没有什么学派,原原本本地学习、应用我国古代典籍,15世纪中叶,日本汉方医学在我国金元医学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不同观点、主张的派别。在昭治以前,日本汉方医学大致分成三派:后世派、古方派与折衷派。这三大学术流派一直流到今天,未曾中断,现在更增中西结合派。几派当中,自从古方派兴起之后,至今占统治地位,是主流派。我们所谓日本汉方医学的特点,或与我中医学的不同点,实际上大多是古方派的学术内容。兹将几派的观点、源流简介如下。

(一)后世派

后世派的代表田代三喜,号称日本“李朱医学之祖”,于15世纪中叶留学我国,专攻李东垣、朱丹溪学术,凡12年。学成回国成立“丹溪学社”,著述甚多,广泛传播李朱学说。其弟子曲直漱道三受其亲制,凡10年尽得其秘,时逢我国程朱理学思想在日本盛行,被日本医界称为“思辨医学”的李朱医学,其指导思想源于程朱理学,自然也随程朱理学在日本的兴盛而大行于世。曲直漱道三在京都创学舍启迪院,广教门徒,传授李朱医学。他强调的“补血益气”之说,是他致力于李朱医学日本化的集中体现,于百年间,医家皆传之以为业,病家皆恃之以立命,占据着日本汉方医学的统治地位。故史称曲直漱道三为“李朱医学中兴之祖”。至今在日本仍存在后世派,他们以“朱丹溪研究会”为中心,展开学术活动,并以擅用李朱治法与方剂著称。不过,后世派在后起的古方派的冲击下,已逐渐丧失了统治地位。

(二)古方派

江户时代的吉益东洞是古方派的鼻祖。他崇尚仲景《伤寒论》,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医学的日本化,大力提倡古方,全面批判后世方,以补偏救弊为己任。他抨击李朱“思辨医学”是“空谈虚论,徒害事实”,斥李朱的五行说为“邪说”,五运六气说为“空论”。在生理上,他主张:凡是眼睛看不见的,一律不予承认。因此,他否定“气”的存在,视十二经、十五络为“妄说”,甚至五脏六腑也不可知。在病因上,他提出“万病一毒论”,否认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具有病因学意义。他认为,风寒暑湿燥火乃天之六气,而应万物生长化收藏,绝无伤人之理,其受伤者,都是六气使体内的“毒”动所致。七情亦然,忧郁之病是“毒”聚而不去,怒气之病是“毒”动所生,饮食不节亦秽物生“毒”致病。在方证应用上,主张随证处方,不拘病因。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其证同也,万病一方,其证变也,一病万方”,此即今日日本汉医界所谓“方证相对主义”。在治法上,主张“治之方术无它,去其毒而已”,抨击后世派“补血益气”是姑息优柔之治法。上述所言,诚是吉益东洞学术见解之梗概,后来,汤本求真评之云:“吉益东洞就是日本的张仲景”;山本成一朗亦云:“吉益东洞才是《伤寒论》的发掘者”。由于吉益东洞的雄辩理论和卓越疗效,一时和者竞起,私淑者众,而成为日本汉方医学一大主流学派。其学术思想历经数百年,迄今仍风行弗替。

考东洞学术思想所以天下风靡,取后世派李朱医学的统治地位而代之,与江户时代中期,在日本理学渐衰,汉学复兴有关。东洞原为纠正后世派“补血益气”泛滥成灾之时弊而起者,在汉学复兴的思潮中,竟使医界风尚为之一变,沿着重实践、远空谈的方向发展,对于汉方医学的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东洞几乎排斥了中医学的一切基本理论,拒绝了中国医学的诸多学说,剩下的就只有方证,只有《伤寒论》,这未免失之偏颇,而给古方派的学术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局限性。东洞学术思想影响之大,以致200年来,古方派学者未敢超越其雷池半步,今日亦然。

郭老曾应邀率团参加日本东洋医学会年会,在其学术交流中与当今日本古方派著名学者,江布一郎、藤平健、小川新等进行过一场辩论与恳谈,从其对话中可以看出,现今日本古方派仍严密恪守东洞乘训之一斑。

时间:公元1986年5月11日上午。

地点:日本广岛县环境保健部会馆C会场。

讨论围绕一心肌炎伴心衰的病案展开。兹将当时有关发言摘录如下。

江布:心肌炎伴心衰的病例,如舌苔不黄腻,可否用四逆汤之类?

郭答:舌苔不黄腻,表明是单纯性阳虚、气陷、水停,无湿热邪气夹杂,我认为是可以用的。

斋藤:湿热挟阴虚的病人,其午后发热或较甚,可否认为是“往来寒热”?

郭答:“往来寒热”在《伤寒论》专指柴胡定证,是风寒引起。湿热挟阴虚,其热不扬,是后世之发展,每于午后发热或较热,可否归于柴胡定证之“往来寒热”范围,由于病因不同,当进一步从临床实践中观察、研究。

藤平:首先我表明我是古方派。此例心肌炎伴心衰的病人,郭先生从清利湿热、芳化疏利着手,疗效较好,但如我自己开方,则上午用参附汤,下午用附子茯苓薏苡仁汤,后用香砂六君子调理收功,这样可否?

郭答:藤平先生治疗本病开出的三张方子,体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经验,值得参考。

(按:从上面的讨论,已看到古方派没有吸收后世温病学说的成就,在临床上的局限性)

藤平:我认为《伤寒论》没有病因概念,完全是“方证相对”应用。

郭答:《伤寒论》所述风、寒、湿、热等,就是中医意义上的病因,怎么能说没有病因概念呢?至于“方证相对”的用法,体现了贵国古方派的学术特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藤平:我认为《伤寒论》必须原方不动地应用,不能加减,乱加减会产生不良后果。

郭答:张仲景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他在《伤寒论》里确定的辨证论治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临床各科都必须遵循。但他毕竟只用药93味、113方,临床上是不够用的。而后世又有很大的发展,如芳香化湿、豁痰祛风、开窍通络、调理脾胃等方面。刚才藤平先生所开三张处方中,香砂六君子汤就是后世方。我们用仲景原则,而不是用仲景原方。因为证情是千变万化的,加减化裁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使方药更切病机。中医从来就是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反对按图索骥。

小川:我对腹诊的研究最多,应用最多,就是对舌诊无兴趣。

郭问:为什么对舌诊无兴趣?

小川:这也许是我最大的缺点。

(按:会后,小川、十河口等约定1987年到四川进行学术交流,要求中方提供舌诊、脉诊的内容,日方交流腹诊。可见日本古方派已感到不足,出现吸取后世成就的倾向。)

藤平:我认为《伤寒论》可能比《内经》的历史背景还要早,何如?但必须从文物发掘中才能得出最后结论。

郭答:仲景《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藤平先生之言仅仅是推测而已。

藤平:郭先生说《伤寒论》有病因概念,我将撰文加以驳斥,完全驳得倒!

郭答:欢迎!

从上述对话不难看出,日本古方派的医家具有多么正统的东洞观点。

总之,古方派崇尚《伤寒论》,在其重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于仲景方证之应用,确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然而,由于东洞重方证、轻医理的思想束缚,又给汉方医学的继续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对于这点,日本医界已有所觉悟。

(三)折衷派

折衷派又称考证派。首倡者是望月鹿门,主张既遵奉古代经典医理,又重视宋元新方的应用,尤擅古典医籍的训诂考证。其中丹波康赖之后裔多纪元孝,史称“考证学派之祖”,其工作为又为多纪元简继承,著有《素问识》《灵枢识》《医睠》等。其后,多纪元胤又广泛搜集历代医籍三千余种编成《中国医籍考》。这一派的工作为整理中医文献做出了很大贡献,以致被称为“日本汉方医界的枢纽”。他们在举办教育培养人才方面,也干得比较出色。曾创立幕府医学馆,广授门徒,故其后学不绝如缕。但总的说来,折衷派人数较少,近几年由于学术交流频繁,日本医界倾向于用方不拘古今的人,越来越多,折衷派似有抬头之势。

又因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影响,日本医界已出现“结合派”的萌芽,主张汉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针灸医学领域,也因学术观点不同,近年来出现不同的派别。一是“古典派”,根据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经络诊断,以阴阳五行为指导进行针灸治疗。二是“现代经验派”,主要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描述穴位和解释经络功能。三是“良导络派”,根据皮肤电阻测定进行经络诊断,并用电针为主进行治疗。四是“折衷派”,对上述各派方法综合应用。上述各派虽在理论解释、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选穴上都以全身选穴以治本,局部选穴以治标,特殊穴位治专病为共同的指导思想。

综不所述,可以得知,日本汉方学术流派的兴起,主要是受我国学术思潮影响使然。我国中医学的流派分于宋金,与当时程朱理学盛行,促使学术界重视理论研究有密切关系。因我国唐宋以降,医家盛行医方之搜集,在病家与医家中逐渐形成一种不求医理,按证索方的陋习,而当时官方推行的和剂局方用药多偏辛温燥烈,以之治热病鲜不偾事。于是,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相继创新理论,纠正时弊,各成派别,史称“新学肇兴”时期。在李朱医学传入日本之前,其情况与我国大致相同,随着程朱理学在日本盛行,以及李朱医学的传入,导致后世派的产生是必然之势。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理学渐衰,汉学复兴,医学界掀起重视仲景学说研究之热潮,此风波及日本,随着仲景学说的传入,导致古方派的产生也是必然之势。然而,我国明末清初无数次疫病流行的社会需要,导致另一个兴新学派——温病学派的产生,而在日本却没有什么影响,以致日本汉医界对温病是陌生的,更没有温病学派。这也许是因为日本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缘故,当时仅有吴又可《温疫论》刻本,汉方医界根本没有接触到叶天士、吴鞠通的著作。另外,中国中医学各学派的学术渊源、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和理法方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界限不十分清楚,例如,河间学派就是研究《内经》《伤寒论》发挥而来,其创始人刘完素就撰有《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书;温病学派就是继承了伤寒、河间、丹溪诸派的成就加以创新产生;伤寒学家也要研究、应用其他学派的理法方药,中国中医学的学派,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适应社会、环境和实践的需要,在不同的侧面上有所创新,有所发挥而已,并不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日本汉方医学派别则不然,后世派渊源于李朱,古方派渊源于仲景,前派医家用时方,后派医家用经方,界限比较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