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辛附子汤治病窦综合征案

麻辛附子汤治病窦综合征案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黄细辛附子汤处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也能指导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疗肾阳亏虚,外感寒邪所致病证,以发热、头痛、恶寒,脉沉弱,畏寒甚,发热不高为主症。麻黄细辛附子汤还能治疗哪类病证呢?还需注意的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所见“发热”与少阴心肾阳虚,虚阳外浮不同。

麻黄细辛附子汤处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由于方中用走表的麻黄和温肾阳的附子相配,所以一般注释此方都认为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或少阴虚寒化兼表证的方。仲景在条文一开始即提到“少阴病,始得之”,说明病从一开始起病就在少阴经,而不是传经而来,换而言之就明确了病位隶属少阴。通常说到少阴,常会想到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而少阴病即主肾阳亏虚,虚寒内生。但如果是里虚寒证,得病之初不应该发热,故仲景用了一个“反”,提示大家引起注意分析少阴病中出现“发热”之症的寒意,历代伤寒注家对于此处“发热”多解释为少阴肾阳虚复感外寒,邪客太阳,邪正斗争的结果,病位在表,因此说明此证为太少两感证。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也能指导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疗肾阳亏虚,外感寒邪所致病证,以发热、头痛、恶寒,脉沉弱,畏寒甚,发热不高为主症。但是否此种解释就已尽解仲景创立该方的全意呢?

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在“反发热”之后,仲景随即提出“脉沉”,这里应该还隐藏了另一层意思,因为如果确有外寒袭表,脉当浮,脉却沉,说明病位不在表而在里;而且如果发热因外寒袭表所致,当有无汗恶寒、身痛等症,但仲景并未明言。那么到底此条条文还可作何解释呢?麻黄细辛附子汤还能治疗哪类病证呢?众所周知,其实少阴不仅有足少阴肾,尚有手少阴心,心肾同属少阴,同属内之脏腑,但心居上焦,肾居下焦,二者之间又有表里,显然心偏上偏表而肾偏下偏里。而仲景在《伤寒论》中曾专门强调,外寒入侵,既可袭表,又可侵里,即外寒可以直中少阴,但由于少阴内含心肾,所以外寒侵里,既可侵袭手少阴心,又可侵袭足少阴肾,而之所以外寒会内侵入里,直中脏腑,自然跟里之阳虚有关,少阴里之阳虚既有肾阳亏虚,自然也可有心阳亏虚。正因为心居上焦偏表,所以寒邪入侵后邪正斗争部位相对表浅,所以发热容易显现,但手少阴心也属里之脏腑,所以脉自沉。由是可见,麻黄细辛附子汤展现的少阴证,也可理解为心阳亏虚,外寒直中手少阴心经或心阳不振,寒凝心脉的情况,尤其是此类病证初起之时,以心悸,心前区紧缩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或兼发热等外感症状,或不兼外感之症,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而结代为用方指征。故此,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并非俗解所言肾阳亏虚,外感风寒(太少两感)一言可以盖之。郭老还强调,由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少阴病之初始,寒凝心脉,心阳不振为其主要矛盾,阳虚气弱为其次要矛盾,因此其心累、体虚、脉弱等常不突出,这与四逆汤、真武汤等以阳虚为主要矛盾的汤证有所不同。西医所言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等,见到上述证象,投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每有良效。

还需注意的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所见“发热”与少阴心肾阳虚,虚阳外浮不同。少阴阴盛格阳,虚阳外浮亦见“发热”,为真寒假热,虽有发热,却以阴盛阳虚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即: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脉案】胡某,男,30岁,工人。1994年4月7日初诊。

病史:1年前因乏力、头晕、眼花、心前区隐痛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阿托品试验,以及其他有关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因未查明。常服用阿托品、舒喘宁等以缓解症状。近月来病情加重,有时心率35~40次/分钟,医院拟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患者因经济不便而来求治。

刻诊:头晕服花,疲乏无力(曾昏倒一次),心悸动,心前区隐痛,不能坚持工作,察其形体尚壮实,面色苍暗,神差懒言,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涩结代尚有力,脉率45次/分钟。

辨治:脉迟结代尚有力,表明其寒凝血瘀是主要的,阳虚气弱在其次,治以祛寒活血,辅以益气之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制附子25g(先熬1小时),细辛5g,当归20g,丹参20g,黄芪40g。浓煎,每日1剂。

上方服5剂后,脉率提升到50~55次/分钟,头晕、心悸、乏力和心前区隐痛消失,但出现口咽干燥,口苦,舌苔白少津等症状,是方中麻、辛、附等辛燥伤阴之象,乃加麦冬、玉竹,又服15剂,脉率达到60次/分钟左右,脉象缓而有力,偶有结代,诸症缓解,参加半日轻工作。从4月29日起,改用右归丸加黄芪、丹参,温补心肾之阳气以治本,2个月后恢复全日轻工作,随访半年余,间断服用右归丸,病情稳定。

【治验思路解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见致病因素,多见于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因素造成窦房结供血不足或纤维化,以致窦房结功能减退,临床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本证多为心阳亏虚,兼有寒凝、瘀血、痰饮等,常用治法如温振心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络、化痰宁心等。郭老抓住脉律慢属于中医迟缓脉范畴,而脉迟缓为阳虚之象,既然病位属心,自为心阳亏虚,不能振奋鼓动脉道为其病机要素,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取效。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既善达肌表,又可走经络,通血脉,虽不直入心经,但可通过宣达肺气达到助心行血,畅通脉道之功。现代药理发现其所含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附子辛热,归心、肾、脾经,最能温心阳,补命火,振奋亏虚之心阳,搜逐内陷之寒邪。现代药理研究其具较好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细辛入心、肺、肾诸经,《本经》谓其善“通九窍”,《本草正义》言其“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功可启闭开窍,既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清窍,又助附子温暖少阴心肾。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所含细辛挥发油能明显增加心脏的冠脉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作用。全方药虽仅3味,但却具有良好的温振心阳,畅通脉道,提高心率之功。

此案患者不仅脉迟缓,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均提示寒凝少阴心脉,自当选麻细附子汤直中病机取效;其时有心悸,神差懒言,提示也有心气虚的存在,故佐黄芪益气,以增强心之效;其面色苍暗,示其心脉因阳闭寒凝而致瘀阻不通,故佐当归、丹参活血止痛。如此辨证用药,心阳得振,寒邪得散,血脉得畅,自然通而不痛,诸症可除。

郭老指出,麻、辛、附、桂、芪等药,能显著地改善心功能,提高心率,从而迅速缓解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但因其辛燥发散之性,祛寒的同时又易伤阴燥火或动汗,往往不能久用,若加入麦冬、玉竹、五味子之类,则可防其弊而使疗效稳定。

此外,本案也有“脉结代”之症,但并未用炙甘草汤治疗,缘于该案病机以心阳不振,寒凝心脉为主,而非炙甘草汤心之阴阳气血皆虚证候。临床用方的指征,还是要切中病机,而非对症用方。

【脉案】邹某,女55岁,干部。2000年6月13日初诊。

病史:1个月前,因心悸、气短、时时头晕,并晕倒1次,去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治,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期前收缩”,给予阿托品等提高心率,并一再嘱其必须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一直血压偏低,平时也常头晕、乏力。因不愿意安装起搏器而来求治。

刻诊:头晕、畏冷、气短、心悸、胸闷塞,说话多了感短气不续,自查心率40~50次/分钟,自查血压90/60mmHg(患者每日4次自查心率与血压填在自制表格上)。察其体质瘦弱,面色萎黄少华,精神欠佳,说话语言断而清晰,四肢欠温,舌质淡嫩苔白润,脉迟缓而结代频繁。

辨治:此乃心阳不振,肾阳不足,气弱血寒,致使气血不相接续而引起脉迟结代、气短、晕眩诸症,当属少阴病范围,治疗上首先温通心肾,益气活血,使阳气通达,改善症状以治标;待病情稳定,再大力温补肾阳以图本论治,巩固疗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生脉散诸方化裁加味治疗。

处方:麻黄10g,制附子20g(先熬1小时),细辛8g,当归15g,黄芪40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冬20g,桂枝15g,羌活15g,丹参20g。浓煎,每日1剂,停服一切西药。

7月27日复诊。此前每周诊治1次,均以上方为基本方,症状很快改善,心率迅速提高,其间因期前收缩频繁,加入苦参30g而迅速控制期前收缩,心率一直保持在60~70次/分钟,自觉一切良好,乃在医院煎袋装汤药数剂,随身携带上青城山浏览,一日上下山步行4~5公里,未发生任何不良感觉。察其精神佳良,舌质红活苔薄白润,脉不浮不乱,整齐而有力,两尺稍弱。效不更方,故仍以上方去麻黄、羌活,加玉竹15g,防其辛温燥热伤津;加淫羊藿20g,菟丝子15g,以温补肾阳。

9月29日复诊。此前每半月复诊1次,病情稳定,心率维持在62~78次/分钟,以前方去附子加入巴戟天20g,又服10余剂后减细辛为5g,病情似稳定。其间发生期前收缩一次,加苦参30g则被控制。乃以右归丸以巴戟天易附子,加细辛5g通阳气。嘱其逐步由3日2剂,减至2日1剂,3日1剂。未更方,观察到2001年1月,病情仍然稳定,嘱其逐步撤药。

【治验思路解析】患者服药以后,脉证逐渐恢复正常,状似平人,乃阳气通达,寒气已去,气血和畅之征。然而,这是患者一日一剂汤药,未曾一日停药的表现,若骤然停药或更方,其病必定反复。经验指出,巩固之道,只逐渐减少方中温通阳气之药,并逐步加入温补肾阳之药,到全部转向温补肾阳,才能达到巩固目的。此种“减少”或“转向”的标准是:保持心率在60~70次/分钟。因此,中医临床才会有“效不更方”一语,颇有道理。

笔者由此感慨,有些西医束手无策或西药药物治疗鞭长莫及的病证,中医并非不能创造“奇迹”,但关键在于治疗时长,病人能够全力配合,很多慢性疾病或危重证,中医具有良好的治疗优势,但请给中医时间和治疗空间。

【脉案】李某,女,57岁,干部。1993年3月10日初诊。

病史:曾为运动员,一直心动缓慢,不任训练而改行。1987年7月,因头晕、心慌等不适经本市某医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拒绝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心率45次/分钟左右,常服阿托品制剂等维持。

刻诊:心率45~50次/分钟,心悸、心慌、心前区闪电式刺痛,有频死感,头晕,眼花,耳鸣,畏寒冷,乏力,二便如常。察其形体瘦长,精神欠佳,面色苍暗少华,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润,脉迟沉细涩而弱。

辨治:阳虚气弱,兼寒凝血瘀。以温阳益气,活血散寒治之。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甘草汤、生脉散合方加味。

处方:麻黄6g,制附子20g(先熬1小时),细辛5g,桂枝15g,炙甘草5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冬20g,黄芪40g,丹参20g,当归15g。浓煎,每日1剂,服4剂。

3月18日复诊。上方服4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又自动多配2剂服用。目前心率增至60~65次/分钟,自谓如常人,诊其脉率正常,脉势已无涩弱之象,是阳气渐复,寒瘀已去,乃用右归丸大补肾中元阳,以图巩固疗效。

处方: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鹿角胶20g(烊化),杜仲l5g,肉桂15g,当归15g,制附子20g(先熬1小时)。浓煎,初每日1剂,渐至2日1剂、3日1剂,后间断与服,并嘱坚持适当活动。随访至1994年6月,病情稳定,后随其子移居北方。

【治验思路解析】上方麻黄、桂枝、细辛辛通阳气,虽有散寒发汗之弊,但与生脉散、黄芪等配伍,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相反相成,经用以治疗本病多例,未发生大汗淋漓者。但麻、辛之类毕竟发散耗气不可久用。故症状改善后即改用右归丸补肾中元阳,以温养心阳,从本图治。临床观察到,若出现严重窦性静止、快-慢综合征,中医治疗往往难以取代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置,值得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