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顽固性呃逆案

顽固性呃逆案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郭老认为将频频之呃逆视为肝风内动、络道受阻,与肝风内动所致之手足痉挛同理,虽为古书所未记载,但按肝风内动治疗的呃逆患者至今已有10多例,其中不乏多年呃逆的顽固性病例,将柔肝缓急的芍药甘草汤与顺降胃气的药物合用,均获较好疗效,足资为呃逆存在肝风内动证型提供依据。此外,郭老还观察到肝风内动引起呃逆大多见于高血压患者,二者是否有其必然联系,留给后贤探讨,录上案于此以备稽考。

【脉案】李某,女,54岁,干部。1998年3月3日初诊。

病史:患者多年糖尿病,长期每天自注胰岛素维持,又有高血压病,每天必须服降压药,同时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时发心绞痛,血脂偏高,血液比黏度也高,还有慢性胆囊炎,时发关节痛风,每天服用药物有6种之多。2年前出现呃逆,开始较稀疏,继则越发越频繁,初服西药镇静剂或中药有效,久之则中西药效果均不明显,西医认为“神经性膈肌痉挛”,做心理疏导也无效果。近来越发严重,以致晚间因呃逆而失眠,而胃镜及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出示中药处方一叠,不外丁香柿蒂、旋覆代赭、膈下逐瘀、黄连温胆、桂附理中等方加味化裁,有的略有暂时减轻,大多罔效。曾针灸治疗亦未能中止呃逆发作。

刻诊:患者频频呃逆,几天无休止,以至晚间不能入眠,胁下腹壁因呃逆牵拉作痛,从不呕吐、泛酸,口中和,能进食,但不可过热过凉,过则呃逆更甚,同时还有胸闷窒塞时而隐痛之感,心累气短,乏力,常自汗,膝关节酸痛,二便尚可。察其形体肥胖,腠理疏松,情绪抑郁,痛苦面容,面色淡白少华,呼吸平匀,其呃逆有声低微而不高亢,舌质胖淡两边有瘀点、苔灰白厚润,脉沉而细。

辨治:本例病情十分复杂,其心累气短、呃声低微是气虚之象,而情绪抑郁又夹气郁;其胸痛有定处、舌有瘀点为血瘀之征,而胸闷、体肥、舌胖又夹痰湿。从整体观之,其气虚为本,气郁血瘀夹痰浊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当务之急为呃逆所苦,详辨其呃逆之因,当为风痰瘀三气相合所致。盖“风以动之”“善行数变”,肝风夹痰瘀,郁久不解,深入络道,引起时时呃逆,而与风痰瘀所致手足痉挛同理,此亦即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之机。目前之治疗,当顿挫呃逆,然后再治其虚。用平肝息风、豁痰通络法,以通络三虫药合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化裁。

处方:全蝎12g(水洗、同煎),僵蚕、地龙、制天南星(先熬1小时)、法半夏、旋覆花(布包)、酸枣仁、丹参各15g,白芍40g,赭石30g(布包),石菖蒲、甘草各10g。每日1剂,分3~4次服。

1周后,患者复诊,叙述上方颇效,第1剂服下即明显减轻,当晚安然入睡;第2剂服完呃逆停止;又服完2剂,胸闷胸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乃转用针对气虚血瘀夹痰湿的病机,以治疗其冠心病、高血压诸疾。

【治验思路解析】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此病在《内经》《金匮要略》乃至《诸病源候论》中皆称“哕”,直到元代《丹溪心法·呃逆》指出“古谓之哕,近谓之呃”。其致之由,多责之脾胃,尤其是饮食、情志、寒热等引起胃气上逆动膈为多见,古今文献中尚未发现因肝风内动致呃逆的记载。然而,郭老认为将频频之呃逆视为肝风内动、络道受阻,与肝风内动所致之手足痉挛同理,虽为古书所未记载,但按肝风内动治疗的呃逆患者至今已有10多例,其中不乏多年呃逆的顽固性病例,将柔肝缓急的芍药甘草汤与顺降胃气的药物合用,均获较好疗效,足资为呃逆存在肝风内动证型提供依据。此外,郭老还观察到肝风内动引起呃逆大多见于高血压患者,二者是否有其必然联系,留给后贤探讨,录上案于此以备稽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