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论及阳明气分证,多以大热、大汗、大烦、脉洪大或兼大渴为其主症,鲜少提及恶寒之症。但仲景在临床中观察到,阳明初感外邪,病在气分,阳气内郁,邪热尚未发散,也有一时性不发热而恶寒者,或发热恶寒兼见者,必待邪热蒸发,则恶寒自罢。故其在《伤寒论》第183条云:“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是指阳明病初起有短暂的恶寒症,迅速呈现典型的阳明病候。184条云:“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仲景早有明示,阳明病初期,或见发热,或不发热,也常有恶寒征象。但现在却常为临床所忽视,何也?郭老认为,病人每多于恶寒或寒战之际前来就诊,容易因恶寒之症被辨为太阳伤寒。因此,明确辨清太阳表证之恶寒与阳明初期之恶寒,对于临床至关重要。若属阳明初期恶寒误用发汗解表,必定更伤津液,助长热势,促使邪气迅速内传;属太阳表证恶寒误用寒凉清泄,使表邪遏郁,不得外解,也会使病情恶化,有的造成变证、坏证,绝对不能混淆。
关于两者的辨别,清代柯韵伯在《伤寒论注·阳明脉证》中的见解是:“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相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实践证明,太阳表证或阳明热盛头痛都是常见症状,而项强一症不仅阳明病少见,即使太阳表证也并非必见。显然,把有无头项强痛作为辨别太阳表证与阳明初期外证的指标,完全是从条文所列症状的对比中得出来的,而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郭老从长期临床观察中可见,其发病之初不发热而恶寒,或发热恶寒并见,属于阳明病者,必具下述三条之中的任何两条:第一,热势高。病人恶寒或寒战虽不自觉发热,或扪之亦不甚热,但体温测量已是高热。第二,烦躁,脉滑。病人外证似无热候,但烦躁不宁,脉滑数疾,为内热暂未外蒸之象。第三,亡津液。这是阳明病的主要后果,即使病之初期也较显著,一般从舌象、二便和口渴与否去辨识:阳明之证,虽有恶寒,但舌红苔干,小便黄,大便结,口渴喜饮;太阳伤寒,恶寒之外,也常发热,但舌淡苔薄白,小便清,大便不干,口多不渴。对于是否亡津液的辨识,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伤寒恶寒和阳明恶寒,还是取得疗效及预后转归的关键。因津液存亡表明正气的盛衰。津液存,其病虽重不险;津液亡,其证虽轻实重,而且通常是病势传变、转归的条件。故《伤寒论》中有“津液自和”则自愈,以及“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等语。今举郭老临床验案两则讨论如下。
【脉案】刘某,女,74岁。本市成勘院家属,1977年6月2日初诊。
病史:患者农村妇女,素体坚健,虽年过古稀,尚能操持家务,从事一般活动,因探望子孙前来已1个月余。2周前夜半突然发生腹痛,就近去省医院急诊,查白细胞12 000/mm3,当时医生初步诊断为“胰腺炎”“胆道感染”,用阿托品、庆大霉素并服中药治疗。次晚又痛,连续两次去原医院急诊,仍用上述药物治疗。此后连续注射庆大霉素十余日,腹痛有所缓解,但未尽除,时轻时重。突于本日午后4时许,恶寒发热,自测体温高达39.6℃,自服常备之“解热止痛片”1次,汗出,体温下降。不到一时,体温复升至39.2℃,乃邀郭老到家急诊。
刻诊:高热不下,卧床倦怠,神情清楚,自诉头眩晕,一身不适,口不欲饮,不思饮食,腹中隐痛,轻微作胀,查其腹部柔软,并无板实、压痛之感觉,未曾呕吐,舌质鲜红,光剥无苔,而脉滑数。
辨治:初诊当时断为里有气郁,复遭风热外感之证。拟银翘散、四逆散原方合用,嘱其急配淡煎,夜二日三与服。次日午后8时前往复诊,热势更高,体温40℃,汗出,且午后有寒热往来之状,微渴,心烦躁,已3日未解大便,舌质鲜红,光亮无苔,脉洪数,腹中隐痛如前状。知前日误将阳明之热辨为风热表证,拟重剂白虎汤加味。
处方:石膏45g,知母12g,粳米12g,甘草6g,柴胡18g,板蓝根24g,北沙参30g,枳实9g。2剂急煎,每3小时服药一大杯,日夜服,并嘱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作好记录。
次日午后8点30分前往三诊,已服完2剂,得知昨晚午夜2时开始退热,今晨热尽,体温36.5℃,全天没有回升,大便已解,腹中不痛,知饥欲食,舌上生一层薄白苔,舌质正常,并云退热时微微汗出。观其脉静身凉,精神气爽,乃以竹叶石膏汤加谷芽去半夏,生津养胃,作善后调理。3日后走访,病人已痊愈,正在从事家务劳动。
【治验思路解析】此案初诊据其发热突起,伴有恶寒诊断为里有气郁,复遭风热外感之证,投辛寒透表之银翘散加味。银翘散虽性凉可解热,但病者热在阳明之里,非在太阳之表,故走表之银翘散无以解病患之热。里热未解,自然热势渐张,故隔日高热加重,乃知前日不识其恶寒为阳明病初起之一时性表现,误作表证当解表处理。《伤寒论》第4条明训“脉数急者,为传也”,病人脉滑数为里热盛,其舌象是津液已伤之典型征。前日误投解表之剂,更伤津液,故热势更甚,大有阳明气分之热将入腑内结之势,其往来寒热表明邪气初犯少阳之域。幸好是投辛凉解表剂,若是麻桂辛温之品,必成坏病矣。故用白虎汤清泄阳明邪热而生津液,因舌苔光红无苔,再加沙参助知母以救津液,加柴胡枢转少阳,加枳实导行腑气,旨在使上焦得清,津液得下,腑气通行,热去津回。如此配合,切中病机,一战毕功。由此可见,临床辨证不仅辨病性寒热至关重要,病位也是病机要素之一。现在中医临床较为重视脏腑经络定位,以之为常用辨证方法,忽视了《伤寒论》所创六经辨证定位,其实诸种辨证方法,如仲景的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温病学派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病证,无不在强调病位对中医辨证的重要性,无论哪种方法,当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不应厚此薄彼。
郭老进一步指出,凡体温在39~4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0℃时,称为超高热。中医将发热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就高热而言,多为外感引起,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变速,临床可见体温骤升、寒战、身灼热、烦渴、脉数等症,初中期多属实热,后期常有气阴损伤。至于内伤发热,则起病较缓,病程长,热势不高而多间歇或波动无常,其热多为虚热,或本虚标实之证。柯韵伯《伤寒论注》有“发热以拒邪”之说,认识到发热是人体抗拒病邪的反应。但发热必耗气阴,尤其是高热最易伤耗气阴津液,甚至炼津为痰,迅速酿成入营血、陷心包、阻心窍的病变。所以,凡高热病人,除审证求因,从本论治之外,适当采取对症治疗,暂退高热以治标防变也很必要。因此,方中石膏具有良好退热作用,因此重剂投之以资对症。
此外,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服白虎汤加柴胡、枳壳之类,治疗阳明热盛,不用硝、黄泻下而大便通利,腑气畅行,此种情况,即仲景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也。本案邪热已涉阳明之腑,但无谵语及满、坚等证,断其热而未实是正确的。只有腑气通畅,邪热排解,其每日午后之低热才能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