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案】古某,女,25岁,学生(四川沐川县)。1984年8月15日初诊。
望诊:形体瘦长,面色苍白少华,神清气爽,舌苔白厚微黄少津。
闻诊:无异常发现。
问诊:每间日午前11时许,初则恶寒、战栗,继则发热如焚,头痛欲呕,约历两时余,大汗出而热解,直觉一身软弱无力,如此已发作3次。饮食尚可,二便调和。
切诊:六脉微弦而数。
辨证:疟邪为因,少阳不枢。
立法:和解少阳,适时截疟。
处方:小柴胡汤加常山。
柴胡20g,黄芩12g,法半夏12g,党参15g,生姜12g,红枣12g,炙甘草6g,常山12g。
3剂。浓煎,1剂分3次,于发作当日冷服,即发作前4小时服1次,2小时1次,1小时1次,未发之日不服。
8月21日二诊。病人称服药当日发作即停止,且未发生呕吐,索善后方药。乃以补中益气汤四剂与服,以补养气血收功。
附记:1985年暑假,郭老再赴该地,随访未复发。
【治验思路解析】病人住地为疟病流行区,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当属疟疾无疑。间日一发,休作有时,定证已具,故用小柴胡和解半表半里,加常山截疟,一举而竟全功。常山本截疟之良药,单用亦颇有效,但易引起呕吐,伤胃气,且易复发。本病例配常山于小柴胡之中,冷服,未发生呕吐,1年后随访未复发。
由上述脉案可见,临床运用小柴胡汤,重点在于善于抓准其定则定证。症状即便多样,只要主症有定证出现,即提示病涉少阳,“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定则,具有普遍意义。各经病证,概莫能外,只要有柴胡定证,就必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后,才能行吐下攻利温补诸法。犹如病涉太阳,“外证不解,当先解表”的定则一样,具有普遍意义。由于少阳居半表半里而主三焦,病域范围广,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所以应用范围也广。该方配伍严谨,作用力量强,用之得当,屡用屡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