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本病中医病名痢疾,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黏液大便为证候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高峰在夏、秋季。男女老少普遍易感,而以2~7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除中毒性菌痢(疫毒痢)外,一般预后良好。
本病多因外感暑湿疫疠之气,内伤乳食生冷不洁之物,湿热内蕴,阻滞气机,熏灼肠道,灼伤脉络而成。鲁伯嗣引汤氏云:“小儿痢疾皆因饮食无节,或餐果食肉物,不知厌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积于脏,故成痢也。”杨士亦云:“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出,日夜凡百余度。”可见痢疾与饮食不当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也说明慎饮食,防止病从口入之重要性。
古代对痢疾的论述较多,分类较杂,当今儿科临床不外湿热痢、疫毒痢、虚寒痢3种。其中湿热痢最常见,疫毒痢最严重,易出现“内闭外脱”之证。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危重病儿应中西医结合救治。
(一)湿热痢
辨证提要:发热、腹痛、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白相间,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
治法方药:本证肠道湿热内蕴,灼伤脉络,阻滞气机,致便下脓血,里急后重,治宜清肠化湿,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白芍、黄芩、黄连、云木香、槟榔、炒地榆、仙鹤草、葛根。初起发热者,加青蒿配黄芩清透退热;夏月加香薷发汗解表,化湿祛暑;痢下赤多白少,心烦口渴热偏重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下痢白多赤少,脘痞苔腻,湿偏重者,加苍术、厚朴、藿香燥脾祛湿,行气化湿;滞下不爽,夹积者,轻则加山楂、神曲消积导滞,重则加大黄泻下攻积,积去痢自止。
(二)疫毒痢
1.实热内闭 多发生于体质较好的儿童。
辨证提要:突然发病,高热惊厥,烦躁谵妄,或神志昏迷,反复抽搐,或口噤不开,痞满不食,继则下痢脓血,也可无下痢,但肛拭子或灌肠液可发现大便脓血,唇红舌绛,舌苔黄燥,脉弦滑疾数有力。
治法方药:本证暴感暑湿疫毒,热毒炽盛,内陷厥阴,致窍闭神昏,治宜清肠解毒,泄热开闭,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木香、槟榔、枳实、大黄、石菖蒲。高热抽搐甚者,兑服紫雪丹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昏迷口噤者,兑服至宝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或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如脉虚有外脱之势者,人参汤送下以益气固脱,扶正祛邪。
2.内闭外脱 多发生于体质较弱或重症患儿。
辨证提要:在实热内闭的同时,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或青灰,额上出汗,四肢厥冷,脉细欲绝。
治法方药:本证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内闭同时,汗出肢厥,兼见外脱,治宜回阳救逆,开闭固脱,方用参附四逆汤: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窍闭神昏者,加服至宝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痰声辘辘者,加鲜竹沥、天竺黄清热豁痰,利窍定惊;抽搐甚者,加羚羊角、钩藤、全蝎、蜈蚣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或紫雪丹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三)虚寒痢
辨证提要:久痢不愈,大便稀薄,脓血色淡,或时有黏液白冻,腹痛绵绵,或感后重下坠,虚坐努责,食少神疲,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唇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方药:本证久痢不愈,中焦虚寒,寒凝气滞,治宜温中散寒,涩肠止痢,方用理中桃花汤: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赤石脂、粳米。腹痛腹胀者,加云木香、砂仁行气止痛,化湿和中;后重下坠,虚坐努责者,加黄芪、葛根补中益气,升阳止痢;大便稀薄,畏寒肢冷者,加肉桂、制附子温补脾肾,益火消阴;泻痢不止者,加诃子、石榴皮酸涩收敛,涩肠止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