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芩滑石汤治愈长期高热案

黄芩滑石汤治愈长期高热案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儿门诊和住院期间,经抗感染、解热镇痛和对症治疗均无效。在多方诊治,诊断不明,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患儿家长向四川电视台4台“新闻现场”栏目组求助。正与《温病条辨·中焦篇》黄芩滑石汤证“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吻合,此时“发表攻里,两不可施”“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唯有清热利湿,双管齐下,故用黄芩滑石汤治之。诸药合用,湿热分消,其病遂愈。

苏某,女,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2010年1月21日初诊。其母代诉反复发热2个月余。患儿于2009年11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9℃,偶咳嗽,余无不适,先后到416和市儿童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药名、剂量不详),患儿热退后仍反复发热,体温39.9~40℃。其间曾4次去华西附二院诊治,血常规检查正常;胸片示肺纹理增多模糊,心影大小未见异常,心影内可见瓣膜影(患儿2岁时因“动脉导管未闭”曾在该院做“封堵术”);查肺炎支原体抗体(凝集法)阴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0.78RU/ml;流式检验报告:CD3 58.3%,CD4 31.6%,CD8 21.6%,CD4/CD8=1.5;ENA抗体谱均阴性;免疫球蛋白定量各值均在正常范围,α-酸性糖蛋白0.64g/L,抗“O”53U/ml,类风湿因子13U/ml,EBV-IgM 25.8U/ml。先后多项检查,均无异常,体温波动在40~41.8℃,于12月8日以“发热待诊,急性支气管炎”收住成都军区总医院儿科,当晚体温41.9℃,次日上午、中午体温均高于42℃,12月10日出现上腹痛,胃镜检查报告:胃幽门螺杆菌快速试验:HP(-),胃窦溃疡(A2期),二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胸片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及肺炎支原体IgM和肺炎衣原体IgG均阴性,心脏B超、流式细胞检查、骨髓象、血培养均正常。患儿门诊和住院期间,经抗感染、解热镇痛和对症治疗均无效。

在多方诊治,诊断不明,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患儿家长向四川电视台4台“新闻现场”栏目组求助。1月21日下午在该台两名记者陪同下,到我处就诊。就诊前体温高于42℃,在询问病情,查阅有关检查治疗资料后,我根据患儿反复发热,汗出热解,继而复热之特点,结合高热时仅感头昏,皮肤并不发烫,亦无口渴喜饮等症,小便黄,偶尿床,舌质红,苔白黄腻,辨证为湿热为患,乃湿热浊邪,困阻中焦,湿热并重之证,治宜清热利湿,拟黄芩滑石汤加减:黄芩12g,滑石15g,猪苓15g,土茯苓20g,大腹皮15g,白豆蔻10g,通草6g,石菖蒲6g,郁金15g,青蒿15g。水煎服4剂。

1月28日二诊:服上方后7天未发热,一般情况良好,大便溏,小便黄,咽微红,苔薄黄,效不更方,守方加减:加黄柏12g,去青蒿,继服6剂。

2月4日三诊:服上方6剂,近2周均未发热。自诉晨起鼻塞,咽部不适,喉间有痰,大便正常,小便微黄,咽微红,苔白黄,中根部稍厚,脉平,此为中焦湿热渐退,复感风热外邪,乃外感风热夹湿之证,法当疏风清热,佐以渗湿,改用银翘马勃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马勃10g,牛蒡子10g,黄芩12g,滑石15g,射干10g,杏仁10g,桔梗12g,薄荷10g。水煎服6剂。

3月4日四诊:初诊至今已40余天未发热,体温正常,现患儿一般情况尚可,唯纳差偏食,大便偏干,2天1次,小便正常,舌质正红,苔薄白,脉平,此乃病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治宜健脾益气,佐以芳香化浊,拟香砂异功散加减:太子参30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藿香10g,砂仁10g,炒枳实10g,厚朴12g,山楂10g,鸡内金12g,石菖蒲10g,郁金15g。水煎服5剂调理善后。

按:本案患儿反复发热2个月余,虽然体温往往超过42℃,但患儿一般情况尚好,多项检查未见异常。分析其高热时头昏,乃湿热交蒸,上扰清空之故;皮肤不发烫,乃身热不扬之征;小便黄,偶尿床乃湿热下注膀胱之证;口不渴,舌苔白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由于湿为阴邪,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虽汗出热退,但继后复又发热,持续2个月余不愈。正与《温病条辨·中焦篇》黄芩滑石汤证“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吻合,此时“发表攻里,两不可施”“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唯有清热利湿,双管齐下,故用黄芩滑石汤治之。本方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滑石甘淡,性寒而滑,利湿清热;白豆蔻仁芳香化浊;茯苓、猪苓、通草淡渗利湿;大腹皮行气导滞,宣肺利水,共奏清热利湿,化浊行气之功效。吾以土茯苓易茯苓者,不仅利湿,且有解毒之功;加入石菖蒲、郁金,意在化湿和胃,清心开窍。诸药合用,湿热分消,其病遂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