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胃病六经辩治概述

脾胃病六经辩治概述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我们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脾胃病如果从六经辨证,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先圣《伤寒论》的认真研读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有六经,六经之中无不有脾胃,现总结如下。

六经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三也,何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这些内容是说阴阳是根据气的多寡,一分为三:一阳指少阳,二阳指阳明,三阳指太阳;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所说的三阳三阴,概而论之,为太阳、阳明、少阳和太阴、少阴、厥阴之总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与肠胃(脏腑)相对应,意指人体之经络;其后《素问·阴阳离合论》论述三阳三阴经脉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均分别言及“三经”一词。综合分析可知,三阳之“三经”与三阴之“三经”,合则而为“六经”。是故六经一词,实为三阳三阴之总称,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最初用以指代人体之经络系统。然则三阳三阴概念,在《内经》中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与经络之联系,也用以阐释经络相互间的关系,更以之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关性。脏腑经络学说、开阖枢理论、气化学说等,无不以之作为重要概念。

三阴三阳的概念在春秋战国之前只有散在记载,其起源可溯之于《周易》。《周易》将万事万物都一分为二,归属于阴阳两大类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在运动的各个阶段总是存在着偏盛、偏衰、或多、或少的差异,其变化也是渐变的过程。从渐变开始,以突变为终,从少到老,必会经历初生、壮盛、衰弱等一系列过程,而单纯用阴阳的老少概念不能说明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因此在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又一分为三,也就是三爻组成八卦,三位一体,位为上、中、下,时为初、中、末,象征少、壮、老之三阴三阳的概念,以示事物阴阳运动过程中的少、壮、老的变化规律。《素问·脉解论》就以三阴三阳配四时六气的阴阳消长分析六经病证,为杂病六经分证奠定了基础。

从文字起源分析,“日月之谓易”。易,早已暗寓阳上阴下、阳尊阴贱之阴阳观于其中。而《易经》象数之学以三为奇,二为偶,三奇(九)为老阳,三偶(六)为老阴,一奇二偶(七)为少阳,两奇一偶(八)为少阴。八卦以三阳爻而为干,三阴爻而为坤,三阳三阴之数,意味着三阳三阴概念已萌芽于中。而四象之数,依据宋儒之说,则明确提出少阳、少阴概念;而与之相应者,老阳、老阴概念,未尝不可视作太阳、太阴概念之原始。尽管我们尚未找到确凿依据证明此时已有阳明、厥阴类似概念的出现,但亦可推论,由两仪而四象,四象而八卦,是阴阳两极、太少互别、进而演变形成三阳三阴概念之思维历程。由此可知,三阳三阴概念,其原始本义是阴阳定性及量化标准。

六经的概念亦源于《周易》,即六爻位象的六个阶段,由“初微→渐盛→旺盛→盛极→始衰→复来”,反映了阴阳消长盛衰的规律。所谓六经,即太阳出入地平线所形成的六条法线,这六条法线是恒常不变的。故《素问·气交变大论》命名为六经,是在阴阳之基础,再加太、少、明、厥四个系辞。太少是表示气的多少,从阳的方面来讲,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从阴的方面来讲,太阴代表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所以有“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说。在阴的方面,则把阴气趋于了最衰的阶段作为阴尽阳生的转折点,所以把厥阴放在最末一位,代表阴气到了尽头的阶段。阴阳是互根的,阴尽则阳生,故有“厥阴者,两阴交尽”(《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说。

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一词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之时,殆始于宋金时期。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篇之“两感于寒”者,谓“三日六经俱病”,以释原文之“三阴三阳、六脏六府皆受病”,承袭了《内经》六经之基本内涵,指代人体脏腑及其经络。其后,六经概念明确成为三阳三阴之代称,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并据经义之理解不同和实践体会之异赋以不同的内涵,故而有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张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开辟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使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之路由此畅通,使中医辨治疾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在人们传统思想上仍停留在外感病的辨治上,但是近年来许多医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伤寒论》六经辨治即适合于伤寒,也适合于内伤杂病[1,2],《伤寒论》虽不是治疗一切内伤疾病的唯一书籍,但其辨证施治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3],六经辨证是对内在疾病共性的高度概括[4]。我们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脾胃病如果从六经辨证,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先圣《伤寒论》的认真研读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有六经,六经之中无不有脾胃,现总结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