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法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目的的用药以防止疾病的转化。324条是少阴病膈上有寒饮与胸中实邪的辨证。所以,虽然四逆汤以温补肾阳、回阳救逆为法,主补肾阳,但其中出现的脾胃功能因此减退也会得以治疗,此即补先天治后天。四逆汤因其能治疗四肢逆冷而命名。通脉四逆汤的药物组成:“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方中附子树帜擎旗,直温脾肾之阳,陈修园谓“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原文】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少阴病,欲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1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细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2,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词解】

1.温温:温(),同愠,心中自觉蕴结不适。

2.拘急:拘挛急迫。

【释义】

323条举脉略证,文词简练,含义深奥。只有把条文前后贯穿,才能看出本条的真实含义。301~319条论述少阴病的治疗。320~322条论述少阴病三急下证。323条紧接着又论及急温证。可以看出本条的真实含义不是论治疗,而是论治法。又如352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88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此二条属于阳衰阴盛,阴阳格拒,阳欲外越,阴欲下竭,仲景不云急,本条单见脉沉,却言“急温”,其意昭然若揭。

急的含义:①指病情危重,若不能及时治疗,则有使人毙命的危险。此时不急也得急,故仲景对厥利交作,汗出,脉微欲绝不言急,因为每一个医生都能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②寓有治未病的思想,其目的在于防微杜渐。有目的的用药以防止疾病的转化。

324条是少阴病膈上有寒饮与胸中实邪的辨证。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为少阴阳虚阴盛(中土不运,食后胃不能纳,则吐),浊阴上逆;复不能吐乃因胸中实邪阻滞,胃气上逆(则欲吐,胃中无物,可吐故不能吐); 始得之表明病程短,正气不虚;手足寒,脉弦迟则为胸中实邪,胸阳不布,实邪阻滞,脉道不利;少阴阳虚则胸中寒饮停留;干呕是由脾虚水湿不化,聚湿为饮,饮食同停,中焦升降失职,浊气上泛故干呕。治法:胸中实邪治宜吐,不可下(实邪在上,治当因势利导,不可下,宜吐);膈上寒饮治宜温,不可吐,宜四逆汤。

我们体会,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生化的气血是肾阳肾阴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肾阳对脾阳有温煦推动作用,可助脾阳健运。一旦肾阳不足,对脾阳失却温养,则可出现脾胃功能下降,升清降浊失常,在上可见呕吐,在下则下利,甚则完谷不化、汗出、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所以,虽然四逆汤以温补肾阳、回阳救逆为法,主补肾阳,但其中出现的脾胃功能因此减退也会得以治疗,此即补先天治后天。

【方义】

四逆汤因其能治疗四肢逆冷而命名。方中干姜温暖脾胃,配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缓和,并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脾胃的运化赖于肾中阳气的温煦,故用附子以助肾中阳气,实为聚脾胃温暖之本源。脾主四肢,脾胃温暖则四肢不冷,肾阳充盛则能蒸腾阴津,化气助卫,卫阳固密则恶寒自消。“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非指强盛,指阴寒内盛之人,或有阴阳格拒之势者。通脉四逆汤的药物组成:“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此为一方二法,体现仲景用方,方中有方,法中有法。一般用量可急救回阳,加大干姜附子用量又可破阴回阳。

【历代论述】

成无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注解伤寒论》)

汪苓友: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令者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中于里,殆将入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少迟则恶寒身蜷,吐利躁烦,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等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其可缓乎?(《伤寒论辨证广注》)

【病案分析】

王某,女,7月龄,2005年7月诊。时值炎夏,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家长啖饮冰冷之时顺势与小儿喂饮,加之空调昼夜不息,遂致腹泻,每日六七次,服西药抗感染止泻类药弗效,且日益加重,转求余诊。其母诉其十余日来,每日泻十余次,皆清水乳食之类,嗅之无味,刻下肛门淡红,扪之少腹不温,手足亦然,且熟睡时两目露白睛,肌肉四肢轻微动,盖形寒饮冷,戕伐稚阳之体,先中寒腹泻,继则太阴失燠,少阴阳衰,且有慢脾之虞,急煎四逆汤:制附子2克,干姜4克,炙甘草3克,灶心土30克。服2剂后腹泻减半,又予原方加粳米3克,炒山药10克,服3剂后诸症平复,又以四君子汤出入燮理十余日而愈。

按语:小儿本属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且脾常不足,极易感邪而致腹泻,自利清水,实则阳明其时短,虚则太阴其日久,腹泻不愈常游走于太阴、少阴之间。中寒本为寒病,总由阳微阴盛而来,稚阳之体不耐寒袭,外寒又易直中少阴肾经,使脾肾俱寒,腹泻清水,乳食不化。形寒饮冷,寒从外入则为中寒,戕伐中阳,由脾及肾则易入少阴。因此治疗中寒证应从早施治,视脉微恶寒,下利清谷,日十余行,呕恶腹冷,乳食不化,食欲不佳者,必以回阳温中为首务。方中附子树帜擎旗,直温脾肾之阳,陈修园谓“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肾阳复则一身之阳足,且得干姜相助相辅相成,一走一守,干姜助附子以壮将馁之肾阳,附子助干姜健已伤之脾阳,辅以甘草一以缓姜附之烈;二以甘缓之能续姜附之力;三以辅干姜温健脾阳;四以阳中求阴,彰显护阴之旨,合而脾阳得健,肾阳得复,下利能止[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