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热利下重1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词解】
1.下重:里急后重。
【释义】
此两条白头翁汤证论述的厥阴热利,乃肝经湿热毒邪下迫肠道,肠腑湿热阻滞,气机不利,表现为热利下重,即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等症状。里急后重是湿热下注的表现。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有里急,一有便意即控制不住而欲排便。由于湿热下迫大肠,湿为阴邪,重浊黏滞,容易壅遏气机,所以下重难通,肛门重坠难出。湿热毒邪损伤肠络,脂膜血络破损,故可见大便夹有红白黏液或脓血,后世有“有一分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下重就有一分湿”的认识。湿热腐破血络则见大便脓血。湿热凝滞气机,表现出腹中疼痛。371条、373条都没有提到腹中疼痛的症状,实际上湿热下利都有腹痛,此因湿热阻滞气机所致。“欲饮水”一是因为湿热互结,津液不化;二是因为热盛伤津,所以有口渴多饮,甚至可以喜冷饮。此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内盛之象也可见到。治疗宜采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方义】
方中白头翁为主药,味苦性寒,能凉肝解毒,擅长清利下焦湿热,是治疗湿热与毒热利之要药。秦皮苦寒,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及大肠之湿热,又可凉血坚阴止利,与白头翁配伍,清热解毒,凉肝止利,为治疗厥阴肝经及肠道湿热下利的主药。黄连、黄柏亦属苦寒之品,能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临床上遇到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的阿米巴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这些症状,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清利大肠的湿热。临床用时可口服,也可以灌肠,都有很好的疗效,此方也是仲景从肝论治脾胃病的一种思路。
【历代论述】
柯韵伯:暴注下迫属于热,热利下重,乃湿热之秽气郁遏大肠,故魄门重滞而难出也。《内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即此是也”。四物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盖脏腑之火,静则治,动则病,动则生风,风生热也,故取其静以镇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之气,佐白头以升阳,协连、柏而清火。此热利下重之宣剂。(《伤寒论注》)
俞根初载加味白头翁汤,清肝坚肠法,俞氏经验方:白头翁(三钱),生川柏(五分),青子芩(二钱),鲜贯仲(五钱),小川连(八分醋炒),北秦皮(八分醋炒),生白芍(三钱),鲜茉莉花(十朵冲)。
按:厥阴热痢,赤痢居多,虽属小肠,而内关肝脏。故以仲景白头翁汤,疏肝达郁,纯苦坚肠为君,臣以芩、芍、酸苦泄肝,佐以鲜贯仲洗涤肠中垢腻,使从大便而泄,乃痢者利也之意。使以茉莉清芬疏气,助白头翁轻清升达之力,此为清肝坚肠,泄热止痢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钱潢:白头翁,神农《本经》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谓其能止毒痢。东垣李杲曰仲景治热利下重,用白头翁汤,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即成氏之说也;又云,治男子阴疝偏坠,盖亦厥阴专经之药,故仲景用之为君,以治厥阴热利。黄连苦寒,能清湿热,浓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若中气虚寒,及寒湿下利者最忌,热利则非此不可,故以之为臣。秦皮亦属苦寒,李时珍云,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以此推之,则创法立方之义,殆可见矣。(《伤寒溯源集》)
【病案分析】
常某,女,31岁。自诉腹痛,腹泻,发热,大便带脓血,四肢无力已3天。体温:38.2℃。粪便检查:脓细胞及白细胞(+)。诊断为肠炎。投给磺胺、碳酸氢钠片,注射磺胺嘧啶1支,经2天治疗毫不见效,且一日重于一日。病人怀孕7个月,有小产之患。现症头痛头晕发热较昨日更甚,恶心不食,腹痛,大便脓血,每日数次,里急后重,体温38.9℃。因连用磺胺类药物2日不效,乃改用中药治疗。此乃湿热下注之痢疾。处方:白头翁6克,黄连、黄柏、秦皮、生甘草各3克,阿胶6克。2剂诸症已愈,唯感身体虚弱,投人参归脾汤调理脾胃善后。(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4):20)
按语:从本例患者腹痛,腹泻,发热,大便带脓血,加之舌红苔黄燥,脉数,可知此乃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利,脂膜血络受损所致,是一个典型的湿热痢疾,符合371条的审证要点。故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利湿热,厚肠坚阴止利,阿胶滋阴养血,共奏清热祛邪扶正止利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