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释义】
本条所论下利,是燥热下迫肠道造成的。阳明燥热内盛,逼迫肠液大量的分泌,出现下利,其特点是下利清水,色青臭秽难闻,即热结旁流。阳明燥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常,故见谵语。本证除下利、谵语外,还可以见到腹满疼痛,苔焦黄厚腻,脉沉实等热实内盛之症,治疗采用小承气汤。喻嘉言云:“此与阳明经谵语,胃中有燥屎正同。乃不用大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者,以下利肠虚,兼之厥阴脏寒,所以但用小承气汤微攻其胃,全无大下之条耳”。历代不少医家对此条都论述到患者有厥阴阳气不足,不用大承气汤,并与郑声区别,承淡安在《伤寒论新注》中说:“若下利谵语,其脉细数,其目无神,语声不扬者,乃为郑声,死症也”。由此可见仲景将小承气汤放在厥阴病篇治疗下利,也是小承气汤治疗正气不足兼有阳明燥热内盛这种急症的一种用法,扩大了本方的使用范围。
【方解】
小承气汤中破滞除满、通便泻热,强调了通便,由枳实、厚朴配大黄组成。用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来增加肠道的张力,加之大黄与其他两味药物同煎,减弱了其泻下作用,使其发挥泻热、通腑、通便之功。所以整个小承气汤的通畅腑气作用较强,而燥屎内结相对较轻。
【历代论述】
钱潢:阴邪下利,无谵语之证。然苟非阳明胃实,焉得谵语。若无形之邪,或可自阴还阳,仍归阳明中土,至若燥屎,乃肠胃有形之宿垢,岂能转移于经络脏腑之间乎。世俗但见下利,惟苦其利而欲求其止,不知谵语之下利,乃胃中之实热,有燥屎故也,宜小承气汤微利之,燥屎得去,利自止矣,《内经》所谓通因通用是也。有燥屎而用小承气者,以阴经无大热,非比阳明热邪之盛,即太阴篇所谓胃弱易动故也。(《伤寒溯源集》)
【病案分析】
李某,女,30岁。胃痛6个月,因一次食柿子约750克,饮啤酒500毫升,即觉恶心,食后5天,又因上腹痛加重,于1998年10月20日钡餐报告:胃柿石5cm×5cm。胃角小弯见0.4cm×1cm龛影,诊为胃石症,胃溃疡。患者表情痛苦,嗳气泛酸,舌红苔薄白,脉弦。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均正常。治以消食导滞,通腑理气,处方:厚朴、鸡内金各15克,枳实、陈皮、半夏、焦三仙、木香、生大黄、三棱、莪术、延胡索、吴茱萸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胃痛逐渐减轻,于11月12日胃肠钡剂检查:上消化道未见异常。改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于11月30日再做胃肠钡剂检查,报告同前。
按语:小承气汤为泻下阳明热结的方剂,但在此发挥了其很好的软坚散结、行气通腑的作用,邪气祛除则肝胃之阳得以宣通,诸症缓解,胃石症得到较好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