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除烦,调和上下法

清热除烦,调和上下法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栀子豉汤治疗疾病时,尚须顾及病体差异,即素有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者,当慎用,故《伤寒论》第81条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服之”。栀子豉汤系有一大共同症,即“心烦懊恼,虚烦不眠”。虚邪在膈,无用攻发,故当如太阳汗吐下后之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心中结痛等证之法,及阳明下后之胃虚烦热之治,亦宜以栀子豉汤吐之。故此选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药证相应,效如桴鼓。

十五、清热除烦,调和上下法——栀子豉汤

【原文】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释义】

厥阴利止后更烦,言明下利之时即有心烦,说明其下利为热利,心烦为热扰心神所致。热利经过治疗后,利下已止,而心烦更甚,且“按之心下濡”,知其邪热非为与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乃是下后无形余热留扰胸膈,心神不宁所致,临床还可以见到心烦失眠,胸闷不适,舌红、脉数等症,故曰“为虚烦也”,不为虚证。此外,无形邪热留扰还可引起消化功能的改变,患者可以出现胃脘不适、呕吐、口渴等。

治疗宜用清热除烦和胃,调和上下之栀子豉汤。

【方解】

方中栀子苦寒,质轻,宣散郁热,色红可入心,导心火下行;豆豉宣散郁热,同时可以通降胃气而护胃,色黑可引阴气上升。两药合用,从而可使热清神定,阴液得补,使阴阳调和而诸证得解。

使用栀子豉汤治疗疾病时,尚须顾及病体差异,即素有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者,当慎用,故《伤寒论》第81条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服之”。栀子豉汤系有一大共同症,即“心烦懊恼,虚烦不眠”。在此基础上因证出入加减,加甘草治“少气”,加生姜治“呕吐”,去豆豉加枳实、厚朴治“腹满卧起不安”之症,去豆豉加干姜治伤寒下后所致身热微烦兼下利症。

【历代论述】

钱潢:下利后者,言下利已过之后也。下利得止,则知阳气已回矣。而更烦,则知阳已稍胜。虽不能更上而作喉痹,亦不得下走而更便脓血矣。然则阳邪在膈而烦,按之心下软者,既非胃实可下之证,亦非热邪在胃。欲作痈脓之比,乃下利之后,正气已虚,热气初复之胜气所致。乃六气胜复之虚邪,是为虚烦。虚邪在膈,无用攻发,故当如太阳汗吐下后之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心中结痛等证之法,及阳明下后之胃虚烦热之治,亦宜以栀子豉汤吐之。(《伤寒溯源集》)

【病案分析】

赵某,女,53岁,1999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多年来心悸少寐、情绪欲怒、胃脘部不适、嗳气吞酸、食少乏味、胸闷不畅、心烦不安,甚则懊恼伴有呕吐、大便干、小便正常。时感咽部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头晕、四肢乏力。曾去沈阳医院多次检查均正常,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服中西药多年效果不明显,故来我院就诊,症状如前,舌苔薄黄、脉弦。其病机肝经上贯膈布两肋、循喉咙。肝郁不畅、久而化热、热扰胸膈所致诸症。

治宜:清热解郁。方药:山栀子20克,淡豆豉15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牡丹皮10克,半夏10克,赭石10克,茯神10克。5剂日1剂水煎服。

6月16日复诊:服上药咽部如有异物消失,胸闷、心烦不安、懊恼欲呕吐已有明显好转,精神也舒畅,效不更方继服之。共服25剂诸恙悉平,连访3年再未复发[13]

按语:从本例患者心悸少寐、情绪欲怒、胃脘部不适来看,属于热郁胸膈、胃气失和之证。故此选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药证相应,效如桴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