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伤寒解后,虚羸1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1.虚羸:虚弱消瘦。
【释义】
热病最易伤阴耗气,虽外病已解,却易致气液两伤证,本证即是例证。气液两虚,肌体失养,则身体虚羸;中气不足,则气息低微短促;胃脘余热不清,气失和降,故气逆欲吐。病属气液两伤,余热未清,临床多伴有低热不退、心烦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证。治当生津益气、清热降逆,方用竹叶石膏汤。
本条即是热病后期,余热未尽,中焦脾胃气阴两伤,可见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此时顾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炉火虽息,但灰中有火,不可不防。”
【方解】
石膏清透郁热,竹叶清心导热,人参、麦冬益气生津,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和中养胃,诸药合用生津益气,清热降逆。注意方中竹叶、石膏、半夏剂量的调配关系。煎煮当以粳米熟为度。方中半夏辛温,温有利于寒凉药清透邪热,辛有利于气机宣畅,其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历代论述】
吴谦: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胃也。故宜竹叶石膏汤,益虚清热,以降逆气也。(《医宗金鉴》)
【病例分析】
李某,女,24岁。1985年4月来诊胃痛6年,年初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现胃痛日发作3~4次或10余次不等,痛如火燎,喜按;嗳气频繁,不泛酸水,日干,心烦易怒,纳少体瘦,而唇色红,舌红少苔,脉弦数。此属郁热伤胃,气津亏耗,投以竹叶石膏汤化裁。处方:党参、丹参、白芍各15克,黄连4克,生石膏20克,麦冬、法半夏、石斛各12克,梅花、木香各10克。同时配服沉香粉,每次0.5克,一日3次。服6剂后,胃痛大减,烦热已除;上方去生石膏、麦冬加砂仁、川楝、延胡索等出入20余剂,胃痛悉除,纳食正常。当年秋曾复发2次,复服上方2~3剂后痛即隐匿,后竟未发[14]。
按语:本例病久起缓,屡治不愈,胃痛灼热,喜按,心烦易怒,纳差形削为虚实夹杂之证。病机为郁热伤胃,气阴两亏,虚实夹杂,络脉失养。故选用补虚泄热的竹叶石膏汤为主,佐以活血化瘀,运脾豁痰,理气止痛等药,终获良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