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肾气虚证

脾肾气虚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脾肾气虚,阴津未损,故口淡不渴。脾肾气虚则上述功能失常,精液漏泄,气血化生匮乏,五脏因之失养而衰退。 本证为脾肾气虚证。全方合用,共取补益脾肾气之效。健脾温肾,益气养血,降浊泄毒。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头晕目眩,失眠健忘,久咳虚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久咳盗汗,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等症,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肝硬化见上述证候者。

急性肾衰竭(ARF)恢复期以及慢性肾衰竭(CRF)病程中,多出现脾肾气虚证,疾病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动则气喘,大便不实,口淡不渴,妇女带、经时间延长或崩漏,舌质淡有齿痕,苔薄少,脉沉细。

【病机分析】 久患肾病,或热毒、湿浊之邪损伤脾肾,均可致脾肾气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亏虚,气血化生无源,形神失养,华表不荣,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与胃相表里。脾气一虚,胃气亦损,致脾胃虚弱,纳化失职,升降失常,故食少纳呆;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影响气机,故尿少水肿,脘腹胀满;腰为肾之府,肾主气化、固摄,肾气不足,腰府失养,气化无力,固摄无权,故腰膝酸软,尿少水肿或夜尿清长。脾肾气虚,阴津未损,故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齿痕,苔薄或薄白腻,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气虚之象。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对水谷精微有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具有统摄气血精微之功;肾为先天之本,赖后天水谷精微和五脏精气的充养,为封藏之本,主气化行水液,人体精微的输布与水液的代谢赖于脾的蒸化、肾之气化功能来实现。脾肾气虚则上述功能失常,精液漏泄,气血化生匮乏,五脏因之失养而衰退。水液代谢亦因脾肾的虚损而失常,清气不升而漏泄,浊阴不降而内蓄成“湿浊”,尿毒不能循常道排出体外,而聚于体内成“湿毒”。治疗当健脾气、补肾气为主,只有脾气健运,肾气充足,气才能运行,“湿浊”(水湿)、“湿毒”(尿毒)才能排泄,水谷精微才能化生气血。

【论治法则】 补脾气,益肾气。

【代表方剂】 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方药示例】 人参9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9g,附子6g,肉桂6g,熟地黄15g,山茱萸9g,山药9g,泽泻9g,牡丹皮9g,砂仁3g。

【处方解析】 本证为脾肾气虚证。脾气亏虚,胃气亦弱,脾胃虚弱,纳化失职,升降失常,故以人参、炙甘草补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渗湿消肿。《医方集解》云:“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肾为阴阳之宅,肾气不足,温养、气化、固摄失司,故以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涩精益气,补阴之虚以生气,少佐砂仁,醒脾祛湿,以佐熟地黄之腻;牡丹皮、泽泻、茯苓泻火利湿,以泄肾浊;少量附子、桂枝温肾助阳,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也,正如柯琴所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全方合用,共取补益脾肾气之效。

【随症加减】 若气血两虚,见面白不华,唇甲淡白,气短心悸者,加当归、何首乌、鸡血藤,以增养血之功;若脾不统血,冲任不固,见妇女月经期延长或崩漏者,加阿胶珠、艾叶炭、杜仲炭。

【辨治按语】 久患肾脏疾病,肾元亏损,脾运失健,气化功能不足,开合升降失司,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之本为脾肾虚衰,故临证可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或恶心呕吐,腰膝酸软,脘腹胀满,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或苍白不泽,尿少水肿或夜尿清长,大便软溏或溏黏不爽,舌淡胖有齿痕,苔薄或薄白腻,脉沉细无力诸症。《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黄、枸杞子之属是也。”故用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黄芪补益脾肾,并常以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等温润平补之品替代附、桂,以防辛热温燥,伤阴助邪生毒。

本证进一步发展,可致脾肾阳虚。

【外治疗法】

1.中药保留灌肠 黄芪30g,淫羊藿30g,大黄15g,六月雪15g,煅牡蛎30g。健脾补肾,通腑泄浊。水煎至150~200ml,药液温度控制在38~40℃,用输液管缓慢滴入肠内,保留1~2h左右。

2.中药敷脐 黄芪、白术、附子、鹿角霜、肉苁蓉、何首乌、鸡血藤、三七、大黄、荜澄茄各2g,研细备用。健脾温肾,益气养血,降浊泄毒。米酒适量,共调成膏状,脐部消毒后外敷脐中,纱布固定。每次16h,间隔4h。10次为1个疗程。

3.中药局部热浴 白术60g,骨碎补30g,续断30g,千年健30g,鸡血藤30g,杜仲15g,连钱草30g。健脾补肾止痛。水煎1000毫升,局部热浴,每次30min,每日1~2次。

4.针刺疗法 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三焦俞等。针用补法。

【中成药选】

1.人参健脾丸(中国药典) 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蜜炙)、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口服,水蜜丸每次8g,大蜜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四君子丸(中国药典) 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口服,每次3~6g,每日3次。

3.金匮肾气丸(部颁标准) 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口服,水蜜丸每次4~5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4.五子衍宗丸(中国药典) 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补肾益精。用于肾虚腰痛,尿后余沥,遗精早泄,阳痿不育。口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5.金水宝胶囊(中国药典) 发酵虫草菌粉(Cs-4)。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头晕目眩,失眠健忘,久咳虚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久咳盗汗,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等症,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肝硬化见上述证候者。口服,每次3粒(每粒含发酵虫草菌粉0.33g),每日3次,饭后服用;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每次6粒,每日3次。

6.百令胶囊(新药) 发酵虫草菌菌线体干粉(Cs-C-Q80)。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头晕目眩,失眠健忘,久咳虚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久咳盗汗,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等症,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肝硬化见上述证候者。口服,每次5~15粒(每粒含发酵虫草菌菌线体干粉0.2g),每日3次。

7.肾康宁片(部颁标准) 黄芪、丹参、茯苓、泽泻、益母草、附子、锁阳、山药。温肾,益气,和血,渗湿。用于慢性肾炎,肾气亏损,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腰酸,疲乏,畏寒及夜尿增多。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8.尿毒清颗粒(新药) 大黄、黄芪、甘草、茯苓、白术、制何首乌、川芎、菊花、丹参、姜半夏等。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用于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浊证和脾虚血瘀证者。口服,每次5~10g,每日4次,6、12、18时各服5g,22时服10g,每日最大量40g,用温开水冲服。

9.肾衰宁胶囊(部颁标准) 太子参、黄连、半夏(制)、陈皮、茯苓、大黄、丹参、牛膝、红花、甘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升降失调所引起的腰痛疲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黏滞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见上述证候者。口服,每次4~6粒,每日3~4次,45d为1个疗程,小儿酌减。

【文献选录】

1.《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故以桂附温煦真阳,地黄滋养阴液,萸肉收摄耗散,而即以丹皮泄导湿热,茯苓、泽泻渗利膀胱,其用山药者,实脾以堤水也。立方大旨,无一味不从利水着想。方名肾气,所重者在一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使溺道得以畅遂。”

3.《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味外,更加元参之咸寒,以助熟地而滋肾;加芍药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总之为桂附加锁阳耳。以之壮水则有余,以之益火恐不足也。《济生方》加牛膝、车前以治水肿,倍茯苓以辅地黄、山药、茱萸,与泽、丹、车、牛等列,随症加减,允为得法。”

4.《齐氏医案》(秉慧有堂):“曾治黄学小便闭塞,医用寒冷之药过多而不通者,是元气虚而不能输化也。余用补中益气汤加泽泻、肉桂化气而通,继服六味地黄丸加麦冬,至一年而体健。”

5.尿毒症顽固性腹胀。人参6~9g(先煎),黄芪12g,茯苓、白术、丁香、小茴香、陈皮、砂仁(后下)、当归各12g,巴戟天、郁金各10g,大黄(后下)15g,枳实12g,偏寒兼腹痛者加乌药、延胡索各9g,阳虚明显者加淫羊藿12g,附子6~9g;气机上逆,恶心干呕,加旋覆花(包煎)、姜半夏各12g。每日1剂,文火煎2次,7d为1个疗程,最长用3个疗程。观察11例住院病人,腹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8例,腹胀减轻、食欲改善、无恶心干呕者1例,无效2例。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多脾肾虚衰,正气虚极,秽浊内阻,气机逆乱所致。本组病例表现为中焦气机受阻,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病机在于先天受损,累及后天,正气虚甚。方中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巴戟天、附子、淫羊藿温肾助阳;当归养血活血,有助于益气行血;有资料表明,过用温补会加重氮质血症,或诱发出血,故在补气助阳同时,加用芳香化浊、调畅气机之陈皮、丁香、小茴香、砂仁,加郁金行气化瘀,加大黄、枳实通腑泻浊以祛邪。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任凤怡:《湖北中医杂志》,第24卷第4期,42页)6.黄芪配伍大黄。根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注重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生化、升降气机的功能,中药黄芪配大黄,是根据尿毒症发病机制本虚标实,解决主要矛盾而设,祛邪而不伤正,攻补兼施,提高疗效。黄芪甘温,益气健脾,主升,养护人体之正气;大黄苦寒,泻下解毒,主降,荡涤肠胃,推陈致泻,活血化瘀,是一味攻补结合,既改善肾功能,又能调理脾胃,增进食欲的妙药。两者配伍,一甘一苦,一温一寒,一升一降,一补一攻,调节人体气机,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相得益彰之功。治疗中观察,湿浊尿毒的清除如何是影响病程进退的关键,临床上血中氮质的浓度与脾胃功能紊乱程度呈正相关,呕恶的轻重可作为病情变化的临床指标。大黄与玄明粉的泻下作用应根据大便情况调整其用量,大便以每日2次为度,超过2次以防泄气伤正。攻补兼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不同程度地改善肾功能,延缓和阻止肾衰竭的发展,使一些患者得以带病延年。

(安徽中医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治平:《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第2卷第3期,35页)

7.温脾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25例。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脾汤加减,药用:太子参25g,淡附片(先煎)10g,制大黄5g,炒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鹿角片5g,炙龟甲(先煎)20g,龙骨20g,牡蛎(先煎)20g,紫丹参3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三餐后服。水肿、尿少较甚者,每次煎后稍浓缩。因脾肾阳虚,必兼脾肾气虚,因气阳同源,气阳互根,因此,必须配合补气药加党参或人参,附子、鹿角是温肾阳的要药,须与龟甲同用,此外还可酌加黄柏、知母、制附子、鹿角片;肾阳衰微者,可加肉桂;若便秘者,改制大黄为大黄;高度水肿者加用黄芪、防己、生姜、大枣等。

温脾汤能温补脾肾,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行,冷积阻结于肠间,方中附子温补脾肾之阳而散寒凝,大黄荡涤泻下除积滞为主药;干姜、党参、甘草协助附子温补阳气为辅佐药;甘草并能调药和中。诸药合用,成为温脾攻下之剂。

治疗25例,结果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阴性、血生化指标复查正常21例。临床症状消失或有轻度浮肿,尿蛋白±~+、偶有,24h尿蛋白0.5~1.6g,血肌酐0.04~0.09mmol/L,其他血生化指标复查接近正常4例。总有效率100%。服药时间:6个月以下2例;7~10个月14例;1年以上9例。一般以尿蛋白减少趋向阴性,或血肌酐值由高到接近正常后,再服药3~5个月。

(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刘晓微:《温脾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25例》,《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第19期,112页)

8.健脾补肾、养血活瘀、利湿排浊中药内服合中药保留灌肠排毒。口服中药:人参10g,黄芪30g,白术10g,山茱萸30g,淫羊藿30g,枸杞子30g,何首乌30g,当归15g,丹参30g,益母草30g,茯苓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以大黄30g,牡蛎30g,红花30g,蒲公英30g,水煎200ml,纱布过滤,于37~38℃灌肠,保留1~2h。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症状多变,以脾肾虚损为基本病机,湿浊毒邪是其病理产物,贯穿整个病程,该病易致气血亏虚,故当归、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山茱萸、淫羊藿、枸杞子补肾培元,何首乌、当归、丹参、益母草养血活血化瘀。

(商丘市中医院李岚:《四川中医》,第23卷第2期,31页)

9.降氮汤治疗CRF失代偿期82例“脾肾气虚、湿瘀交阻”证。药用党参10g,炒白术10g,土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制大黄10g,紫苏子10g,川芎10g,六月雪30g,黑料豆15g,淫羊藿15g;若气虚重而苔不腻者加黄芪30g,兼血虚加白芍12g,枸杞子25g;腰酸加杜仲15g,续断15g;湿偏重加藿香10g,枳壳10g;血瘀偏重加泽兰10g,丹参20g。每日1剂,煎汁2次,每次约250ml,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1周后,再服第2个疗程。平时结合低蛋白饮食。

方义分析:CRF失代偿期,多见脾肾不足,湿浊内阻,气机升降失调,气虚血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瘀血阻滞,经络不畅,本虚标实,一般以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而以瘀、浊、水湿为标实,治当温肾健脾,活血化浊。药用党参、白术、半夏、陈皮健脾祛湿,川芎活血祛瘀,土茯苓、黑料豆、六月雪化浊解毒,大黄泻下降氮,紫苏子开发腠理和鬼门而排毒,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温补脾肾,益气活血,化浊排毒。服之,可使肾功能改善、稳定,延缓进入肾衰。治疗82例,总有效率96.36%。

(无锡市中医院沈新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第19卷第6期,550页)

10.脾气虚损,瘀血阻络证350例CRF治疗。口服肾衰合剂,药物组成为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当归、桃仁、赤芍、地黄、木香等,上方为医院制剂。每日3次,每次50ml,1个月为1个疗程。配合以饮食治疗及一般性对症治疗。结果:显效192例(占55.2%),有效84例(占24%),稳定64例(占17.9%),无效10例(占2.9%)。

分析:肾衰合剂,组方选药未用猛峻之剂,以补后天脾气扶正为主,药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补脾益气,配合当归、地黄补益心肾,兼以木香、桃仁、赤芍行气化瘀,方药平和,有利于保护残存肾单元,药证相合,疗效较好。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甄桃英:《湖北中医杂志》,第27卷第9期,45页)。

11.脾肾气虚,瘀热阻络证CRF 96例 医院制剂肾衰胶囊药物为人参、白术、茯苓、淫羊藿、菟丝子、熟地黄、大黄、黄连、桃仁、当归、丹参、半夏、甘草等。胶囊剂,0.5g/粒,每次服10粒。对照组服尿毒清,5g/袋,每次1袋,每日口服4次。治疗组与对照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46%,对照组为68.33%。治疗组在改善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便溏、畏寒、出血、BUN、SCR、CCR、P、Ca、Hb、Rbc、尿蛋白/24h、血脂等均有明显改善。

(沈阳市中医研究所黄兆民:《辽宁中医杂志》,第32卷第4期,310页)

12.益肾解毒汤 菟丝子30g,杜仲15g,巴戟天15g,桑寄生10g,人参10g,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六月雪50g,土茯苓30g,蚕沙15g,紫苏子15g。随症加减:湿浊中阻,恶心呕吐明显加法半夏、厚朴各10g;脾肾阳虚明显者加熟附子6g;有血瘀症状者加丹参30g,益母草15g,三七5g(研泡)。每日1剂,水煎,分2次分服,90d为1个疗程。方中菟丝子补肾填精,既能补阳,又能益阴;杜仲、巴戟天、枸杞子、桑寄生平补肾阳,补而不燥。白参、黄芪、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利水;大黄通腑泄浊,凉血化瘀,推陈出新为排氮之药;六月雪、土茯苓清热除湿解毒;蚕沙、紫苏子和胃降逆化浊,调畅三焦壅塞之气机。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壮正气,调腑气,戕陈莝,解毒化浊之功。观察38例,显效11例、好转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3%。

(湘乡市人民医院刘元一等:《湖南中医杂志》,第14卷第5期,11页)

13.痛风汤内服、排毒汤灌肠治疗原发性痛风继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痛风汤:党参15g,茯苓20g,桂枝9g,苍术12g,薏苡仁30g,泽泻10g,独活15g,威灵仙20g,黄柏10g,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至200ml,分2次服。

排毒汤:海藻、丹参各30g,黄芪、大黄、龙骨、牡蛎各20g,浓煎至10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疗程为1个月。

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或发展为尿毒症,有17%~25%痛风患者死于肾衰竭。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继发慢性肾功能不全有重要意义。

痛风患者多脾虚、湿浊,其本在脾,其标为湿浊的病机特点,采用健脾祛湿、泄浊通络之法治疗该病。健脾以促运化,使湿浊之邪难以生成;祛湿泄浊以消除致病产物,邪去则正安;通络使经脉流畅,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痛风汤中党参、苍术、黄柏、泽泻、薏苡仁、茯苓健运脾胃,祛湿泄浊;当归、威灵仙、独活、桂枝通利经络。痛风日久,脾虚失运,湿浊之邪泛滥,损及五脏六腑,此时易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升高,故又用扶正泄浊的排毒汤浓煎保留灌肠,以达前后分消的目的,促使湿毒之邪从大便排出,以降低血肌酐。方中黄芪扶正,丹参活血以改善局部血运状况,大黄、海藻、龙骨、牡蛎泄浊排毒,促使肠道排泄代谢废物增加。如此内服与灌肠合用,故获良效。(按:威灵仙慎用)

(第一军医大学钟洪等:《湖北中医杂志》,第18卷第123期,13页)

14.益肾泄浊剂口服灌肠。人参(另煎冲)10g,黄芪20g,肉苁蓉10g,续断10g,川牛膝10g,土茯苓30g,泽兰10g,泽泻10g,蒲公英30g,接骨木30g,土大黄(后下)10~30g,车前子(包)20g。头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灌肠方:大黄(后下)15g,六月雪30g,制附子10g,牡蛎30g,煅牡蛎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5g。加水400ml,取汁200ml,冷却至40℃左右灌肠,保留60~90min后排出,每日下午1次。

药后患者大便保持每日3~4次为宜,大便少于3次酌情增加口服方中大黄的用量,多于4次则减少大黄用量。

口服、灌肠并举,非为重复用药,乃互补之策。

(江苏南通市中医院刘钧:《辽宁中医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109页)

15.温补脾肾方。药用人参9g,白术9g,茯苓9g,附子6g,肉桂6g,熟地黄9g,山茱萸9g,山药9g,泽泻9g,牡丹皮9g。腰膝痛突出者加川牛膝9g,桑寄生9g;夜尿清长加益智9g,芡实12g。

(保定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高宏宇:《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第19期,36页)

16.皮肤透析治疗CRF 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及本院制剂尿毒康(健脾补肾、通腑泄浊)口服基础上进行皮肤透析,透析液处方:麻黄、桂枝、生姜由本院制剂室提取水提物及挥发油,制成中药皮肤透析液,先用皮肤透析液浸泡10min(水温36~37.5℃),再进蒸气浴室5min,而后按此重复1次。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30例观察表明:对水肿、纳呆呕恶、疲倦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提高体液免疫(治疗后IgG、IgA、C3、CH50均升高)及细胞免疫(CD3、CD4、CD5、CD4/CD8均升高),可能是由于症状缓解、食欲增加、营养状况改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升高),从而使免疫功能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Scr、BUN,但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也可能与疗程太短有关,因为汗液中SCr、BUN含量较少。

据《内经》所论“开鬼门”的治则排出皮肤透析疗法,通过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的中药,麻黄、生姜解表发汗,桂枝温阳化气,宣通经络而助发汗,三药合用,发汗利水,祛除湿浊或水气,邪去正安,从而改善症状,消除积存于体内的毒素及过多水分,进而减轻肾脏的负担,保存残余肾单位,进一步延缓肾衰。

(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第13卷第5期,631页)

17.肾衰“脾肾气虚证”常用中药之相关文献选要。

(1)黄芪

①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祛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疮,为疮家圣药,五也。(《珍珠囊》)

②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合之总司。(《本经逢原》)

(2)人参

①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

②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药性论》)

③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如营卫空虚,用之可治也……元神不足,虚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虚陷,用之可升也;……脾胃衰薄,饮食减常,或吐或呕,用之可以和中而健脾。(《本草汇言》)

④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之使。(《医学启源》)

⑤人参味甘性微温,大补元气,能回阳气于垂绝,祛虚邪于俄顷,为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补脾调中,鼓舞脾气,助生化之源,为补脾要药。凡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常配白术、茯苓、甘草,共奏益气健脾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中药学》)

⑥人参对肾功能损害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推测人参皂苷对顺铂(CP)所致大鼠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肾小管细胞的内在反应性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体外实验研究证明,人参多糖对健康人和乙肝相关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生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所实验的剂量范围内对健康人和三种肾病患者的作用均呈量效依赖性。(《中药学》)

(3)熟地黄

①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本草经百种录》)

②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本草经疏》)

③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本草正义》)

④甘而微温。入手足少阴、厥阴经。滋肾水,补真阴,添骨髓,生精血,聪耳明目,黑发乌须。(《本草备要》)

⑤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然在芪、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黄,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黄不可。(《景岳全书·本草正》)

⑥麻醉犬静脉注射地黄浸膏后,单位时间内尿量有增加,利尿原理可能与其强心及扩张血管等作用有关。六味地黄复方制成煎剂,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每日服1.5g/kg,每周6次,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减少病死率。(《中药学》)

(4)茯苓

①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本草备要》)

②补五劳七伤。(《日华子本草》)

③本品甘能补脾,淡能渗湿,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中药学》)

④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用药心法》)

⑤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本草求真》)

(5)山药

①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本草备要》)

②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本草纲目》)

③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本经疏证》)

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为佐使。(《本草正》)

(6)白术

①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泻,消痰水肿满,黄疸湿痹。补脾则能进饮食,祛劳倦,止肌热,化癥癖。和中则能已呕吐,定痛安胎。(《本草备要》)

②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之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本草求真》)

③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本草纲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