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浊邪上逆证

浊邪上逆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升降失调所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倦腰痛,面色萎黄,小便不利,大便黏滞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见上述证候者。同时服用保肾片。视具体病情配合西药利尿、降压、纠酸、维护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等对症处理。15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BUN、SCr,并计算CCr。通过24例尿毒症患者观察,对纳呆、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改善明显,病人血清B

CRF(或CKD)病程中,湿浊内停,蕴久成痰,痰浊蕴阻中焦,呈现以恶心呕吐、胸闷、食少纳呆、舌苔白腻为主要表现者。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胸闷,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质淡或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厚腻。

CRF病程中出现上述表现,按此辨证。

【病机分析】 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脾为生痰之源,痰阻气机,胃失和降,兼溺毒浊邪上逆则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则肢体困重;湿邪中阻,脾胃升降失调则口中黏腻、食少纳呆。舌质淡或舌体胖、苔白厚腻皆属脾失健运、湿痰蕴阻之征。

【论治法则】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代表方剂】 温胆汤加减。

【方药示例】 法半夏9g,姜竹茹9g,陈皮9g,茯苓9g,生姜9g。

【处方解析】 方中以法半夏为君药,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臣以陈皮、茯苓理气燥湿、健脾渗湿,使气机调畅而痰消,湿去则脾不被困且痰无由生。佐以姜竹茹助法半夏化痰降逆止呕。使以生姜辛开和胃、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全方共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

温胆汤为孙思邈首创,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陈皮、枳实、生姜、甘草组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于方中加入茯苓、大枣,后世医家多沿用。

【随症加减】 湿痰重加苍术、白术;舌苔厚腻,食少纳呆加鸡内金12g,神曲9g,麦芽9g,山楂9g;胸闷嗜睡加石菖蒲6g,郁金9g;胸胁不舒,郁闷气滞者,加枳壳6g,青皮3g。

【辨治按语】

1.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倡导“轻扬宣郁化湿”法,宗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兰、苦杏仁、柴胡、白茅根、桑叶、荆芥、防风、枇杷叶、旋覆花、姜黄、大豆黄卷、前胡、芦根等以轻扬宣肺化湿。此正是徐大椿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的具体体现。湿热蕴结轻证,用药宜轻灵,临症可参考之。

2.本证若在上格拒,吐逆;在下不得出,少尿无尿,称谓“关格”,观其脉症、舌苔,本属痰湿中阻,但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温胆汤,药入格拒不下者,难以奏效,可考虑调节气机升降,用疏肝解郁之法,正如陈士铎《辨证录·关格门》所说:“人有关格者,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睛红赤,目珠暴露,两胁胀满,气逆怫抑,求一通气而不可得,世以为胃气之太盛,而不知乃肝气之过郁耳。夫关格之症,宜分上下,一上格而不得下,一下关而不得出也。今上既不得入,而下又不得出,是真正关格,死生危急之症也。治之原有吐法,上吐则下气可通。今不必用吐药而先己自吐,是用吐药无益矣。若用下导之法,则上既无饮食下胃,而大肠空虚,即用导药,止可出大肠之糟粕鞭屎,而不能通小肠膀胱之气,是导之亦无益也。必须仍用煎药和解为宜;但不可遽然多服,须渐渐饮之,初不受而后自受矣。方用开门散(白芍15g,白术15g,茯苓9g,陈皮3g,当归15g,柴胡9g,苏叶3g,牛膝9g,车前子9g,炒栀子9g)水煎,缓缓呷之,一剂而受矣。一受而上关开,再剂而下关亦通。此方直走肝经以解郁,郁解而关格自痊,所谓扼要争奇也。”

3.清陈士铎《辨证录·关格门》又云:“人有无故而忽然上不能食,下不能出者,胸中胀急,烦闷不安,大小便窘迫至极,人以为关格之症也,谁知是少阳之气不通乎。夫少阳胆也,胆属木,木气最喜舒泄,因寒气所袭,则木不能条达,而气乃闭矣。于是上克胃而下克脾,脾胃畏木之刑,不敢去生肺气,而并生大肠之气矣。肺金因脾胃之气不生,失其清肃之令,而膀胱小肠无所禀遵,故一齐气闭矣。此症原可用吐法,一吐而少阳之气升腾可愈。其次则用和解之法,和其半表半里之间,而胆木之郁解自通。二法相较,和胜于吐,吐必伤五脏之气,而和则无损五脏之气也。方用和解汤(柴胡3g,白芍9g,甘草3g,枳壳1.5g,薄荷3g,茯神9g,丹皮6g,当归9g)水煎服。缓缓服之,三剂则可以开关矣。上关一开,而下格自愈。此方乃逍遥散之变方也。逍遥散有白术、陈皮,未尝不可开关。余改用薄荷、枳壳、丹皮者,直入肝经之药,取其尤易于郁也。此方全不开关,而关自开者,正以其善于解郁也。”

【外治疗法】

1.保留灌肠或中药直肠滴入 处方同内服处方,可加制大黄20g,煅牡蛎50g。

2.中药灌肠 大黄附子汤加味。

处方:大黄(后下)30g,熟附子15g,牡蛎30g,崩大碗30g,枳实10g,每天1剂,加水500ml煎,取汁200ml保留灌肠。方中大黄泄浊解毒、活血化瘀;枳实行气散结;崩大碗清热解毒;牡蛎降逆潜阳;附子温暖脾肾,以防过寒伤正。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减少肾小球硬化和肥大现象,改善脂质代谢,调整机体氮质血症。观察20例慢性肾衰患者,疗程2周,与对照组20例相比较,BUN、BCr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食欲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

(广东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陈伟平等:《湖南中医杂志》,注处方中原大黄为50g,改为30g;枳实30g改为10g)

【中成药选】

肾衰宁胶囊(部颁标准):半夏、陈皮、茯苓、大黄、丹参、红花、甘草、黄连、牛膝、太子参。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升降失调所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倦腰痛,面色萎黄,小便不利,大便黏滞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文献选录】

1.《医方集解》:“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2.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云小儿禁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知灸,不尔反生痰;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灸三里能下气,故能治疗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

3.温胆汤加味合保肾片治疗尿毒症 温胆汤加味方:法半夏15g,陈皮5g,茯苓15g,竹茹10g,枳壳15g,制大黄5g,炙甘草2g。水煎。每日1剂。同时服用保肾片。

保肾片(江苏省中医院医院制剂):太子参、枸杞子、牛膝、制苍术、泽泻等。

视具体病情配合西药利尿、降压、纠酸、维护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等对症处理。饮食:优质低蛋白质,每日摄入蛋白质40g左右。15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BUN、SCr,并计算CCr。通过24例尿毒症患者观察,对纳呆、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改善明显,病人血清BUN、Cr水平无下降,甚至还有上升。

(江苏省中医院冯松杰:《江苏中医药》,第23卷9期,18页)

4.橘皮竹茹汤加味治疗慢性肾衰31例 药用陈皮、竹茹各10g,人参须、大枣各8g,炙甘草、生姜各5g,法半夏12g,黄芪25g。加减:糖尿病者去甘草,加牛膝15g;尿少者加白术18g,茯苓12g;血压高者加钩藤(后下)15g;大便结或数日不解者加生大黄(后下)8g;上药加水500ml,泡30min后,煎成200ml药液,分4次服,每天1剂。治疗急慢性肾衰以“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头晕嗜睡”为主要表现者31例,总有效率为93.5%,疗效满意,特别是在改善症状,降低血尿素氮(BUN)方面,效果突出。

橘皮竹茹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于久病体弱或胃有虚热,气逆不降而致的呃逆或呕哕之症。本方药味虽平和清淡,但有很好的调节脾胃气机升降,清化湿浊的功效。急慢性肾衰,当病位在脾胃,湿浊充斥中焦,气机不得升降,治当调气机、降浊逆,运用橘皮竹茹汤,正切病机。

(广东省新丰县中医院温水应:《橘皮竹茹汤加味治疗肾功能衰竭31例》,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第19期,117页)

5.降浊止呕颗粒对CRF胃肠功能调节临床研究 本制剂由小半夏汤和四君子汤加减变化而来,药用:半夏、生姜、人参、茯苓、白术、大黄。健脾益气,降浊止呕。苓、术、参健脾益气治本,脾气健则清气升,浊气降;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治标。大黄泻下攻积,排毒化瘀,排出体内毒素。全方对CRF“正虚以脾气虚弱为本,邪实以湿毒瘀血为标”的病机特点,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治疗60例,总有效率87.33%。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尚能降低血BUN、SCr,升高血钙,降低血磷,改善机体内环境,趋于稳定。延缓肾衰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吉勤:《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第19期,20页)。

6.白术、泽泻为主健脾渗湿以助正气 长春中医药大学任继学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患者由伤肾而损脾,脾胃功能失调则气机升降不利,饮食精微不能吸收,气血生化无源,后天之本被动摇,正气渐伤,邪气日盛,病必加重。有以脾虚为主者,饮食能纳而不能化,有脾胃两虚者,既不能纳也不能化,所以慢性肾衰患者多见恶心、呕吐,不能食或能食而食后腹胀等,均是由脾失健运所致。脾不健运还能导致水湿之邪内生,故脾胃为正气之本,“有胃气则生”,健脾渗湿是助正气之治。以白术、泽泻为主,此二药实为《金匮要略》之泽泻汤,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健脾渗湿,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饮食能化,则正气日强,与附子、干姜同用,补肾健脾,相得益彰。任教授多随证选用枳实(枳术丸)、枳壳、清半夏、陈皮、藿香、佩兰、砂仁、草果、荷叶、莲子、茯苓、刀豆、豆蔻、山药、红曲、麦芽等,在上述药物中灵活选择二三味,配合白术、泽泻理气运脾,芳香化浊,以固后天之本。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徐云生:《吉林中医药》)

7.脾肾阳虚,湿浊上泛证 表现为面色晦滞,脘腹胀满,形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肢浮肿,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药用人参10g(另煎兑服),炮附子10g(先煎),淫羊藿20g,白术10g,泽泻12g,大黄6~9g,姜半夏12g,陈皮1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温服。另外,大黄30g,炮附子10g,牡蛎30g,泽兰30g,水煎2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40℃保留灌肠,每日2次,以上方法7天为1个疗程。

(开封市第一中医院蔡云海等:《河南中医》,第19卷第2期,32页)

8.健脾化湿,泄浊解毒法 黄芪30g,太子参15g,山药30g,茯苓15g,半夏15g,枳壳15g,泽兰叶15g,丹参10g,半边莲15g,白花蛇舌草30g。汤药一煎加水500ml,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每日分2次分服。治疗2例尿毒症晚期患者,血Cr超过850μmol/L,由于血压偏低不能血透,改为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治疗期间,同时用5%GNS 250ml加清开灵注射剂4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5%GNS 250ml加云南灯盏花注射剂4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火把花根片,每次5片,每天3次。分析认为:清开灵注射剂是由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作用,对体内Cr、BUN有明显清除作用;云南灯盏花注射剂采用灯盏花植物提取的棕色液体,有明显扩张血管功能,对改善微循环及肾脏缺血,疗效显著。火把花根对抑制免疫反应,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疗效确切。

(江西省中医院宋卫国等:《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42页)

9.中药灌肠 两便双泄法。

中药灌肠方:大黄30g,牡蛎30g,加水煎取100ml,做深部保留灌肠,每晚1次,酌情加减剂量,保持每日大便2~3次。观察选择主要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尿毒症,口服西药利尿药等综合治疗效果差,每日尿量增加不足100ml者。连续用药14d。治疗52例,显效20例占38.46%,总有效率82.69%;对照组52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67.2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西药:呋塞米40~80mg+10%G·S 20ml,每日1次静脉推注。对呋塞米反应差者,间断加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

上述治疗方法,治疗组中药灌肠加西药为双泄组;对照组只用西药称单泄组。

通过静脉使用利尿、脱水药增加尿量,及中药灌肠大便排泄的两便双泄法,降低血清BUN效果明显,改善氮质血症显著。

(解放军146医院周广贤等:《前卫医药杂志》,第11卷第1期,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