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暑救护程序

中暑救护程序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季,特别对于老年人、疲劳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应特别注意预防中暑。阵发性痛性痉挛不超过数分钟,多能自行缓解。高热型中暑须与下列疾病鉴别。做好安全防护,防止患者发生舌咬伤或其他自伤行为。无尿、高钾及有明显尿毒症者,应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抢救。

一、概述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体热平衡和(或)水、电解质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发生的临床综合征。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是中暑的主要原因。夏季,特别对于老年人、疲劳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应特别注意预防中暑。

二、病情判断

(一)病史

询问是否处于高热环境下,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肌肉痉挛、无汗伴有中枢神经症状等,是否存在中暑的致病因素及诱发因素。

(二)症状与体征

根据中暑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逗留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全身乏力、过量出汗、口渴、心悸、胸闷、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不超过38℃)。如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稍休息后,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2.轻度中暑 具备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心率加快、皮肤灼热,或出现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若及时、有效地采取降温、补液措施,3~4h可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 上述症状继续发展,患者出现呼吸急促、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烦躁、抽搐,甚至昏迷。重度中暑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又可分为下列四种临床类型,即中暑高热、中暑衰竭、中暑痉挛和日射病。

(1)中暑高热:又称“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①高热:肛温可超过41℃,甚至高达43℃;②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③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神志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2)中暑衰竭:此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人。主要因出汗过多,形成低渗性脱水,继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出现头晕、胸闷,继而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数、体位性昏厥、血压下降、手足抽搐甚至昏迷。

(3)中暑痉挛: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特点为严重的肌肉痉挛伴收缩痛。好发部位在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等,最常见于腓肠肌。发作特点为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阵发性痛性痉挛不超过数分钟,多能自行缓解。

(4)日射病:由于曝晒,脑组织温度可达40~42℃,因而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和昏迷,但体温不一定升高。

(三)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尿常规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改变。血尿素氮、血肌酐可升高。血清电解质检查可有高钾、低氯、低钠血症。

(四)鉴别诊断

高热型中暑须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脑型疟疾:查血找疟原虫;②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查粪便是否有脓细胞;③流行性乙型脑炎:查脑脊液内是否有白细胞增加,头颅CT有改变;④脑血管意外:一般先昏迷后高热,肢体定位体征明显;⑤药物中毒:有使用及接触、服用药物病史。

三、急救措施

(一)降温

降温是抢救重症中暑的关键。迅速使患者脱离高温环境,给予降温措施。

1.环境降温 将患者安置于室温20~25℃的房间内,以利于患者的体温尽快恢复正常。

2.体表降温

(1)头部降温:选用电子冰帽、橡皮冰帽、白铁冰槽或颈部置冰袋,以降低进入颅内血液的温度。

(2)全身擦浴:用40%~50%乙醇或4~10℃冰水擦拭全身皮肤,边擦边按摩,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使皮肤散热加快而达到降温目的。

(3)冰袋:在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放置冰袋。

(4)降温毯:有条件可用降温毯降温。

3.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应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常用的降温药物有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冬眠疗法。

(二)氧气吸入

中暑患者的代谢率很高,动脉内含氧量低,缺氧时脑细胞代谢损害严重,故对昏迷、朦胧状和过度换气的患者应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

(三)控制脑水肿,防止抽搐

对烦躁不安或抽搐患者,可使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做好安全防护,防止患者发生舌咬伤或其他自伤行为。采用甘露醇、糖皮质激素、人血白蛋白、利尿药等,降低颅内高压。

(四)维持心血管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中暑患者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静脉通路用于降温和防治抽搐的药物,另一条用于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等药物。

(五)急性肾衰竭的防治

中暑高热时由于大量水分自汗液排出,血液浓缩,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肾衰竭。因此,凡疑有急性肾衰竭者,应早期给予甘露醇和呋塞米,保持尿量在30ml/h以上。无尿、高钾及有明显尿毒症者,应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抢救。

四、救护要点

(一)保持有效降温

1.室温 注意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可将室温调节在20~25℃。

2.准确执行各种降温措施

(1)冰袋放置位置准确,应用棉布或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定期更换冰袋放置的部位,以防冻伤。

(2)水擦浴者,在降温过程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肢及躯干,以防止周围血管收缩,导致皮肤淤滞。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密切观察降温效果

(1)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过程中,应每15~30min测量1次体温,以调整降温措施。

(2)观察末梢循环情况,以确定治疗效果。如患者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提示病情加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治疗有效。

(3)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下降[收缩压<10.7kPa(80mmHg)],则停用药物降温。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和皮肤出汗情况,以了解病情及观察治疗效果。

3.观察伴随症状,如是否伴有寒战、咳嗽、呕吐、腹泻、出血等,以协助医师明确诊断。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并发症的监护

1.水、电解质失衡的监护 密切观察血生化变化,及时处置异常情况。

2.急性肾衰竭的监护 行留置导尿术,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观察肾功能状况。

3.脑水肿的监护 密切监测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的变化,应用激素和脱水药。

4.感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监护 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监测皮肤、黏膜、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内脏出血。监测凝血功能,以防DIC发生。

(五)加强基础护理

1.口腔护理 清洁口腔,以防感染与黏膜破溃。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3.高热惊厥护理 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和碰伤。抽搐时,应防止患者舌咬伤。

4.饮食 以半流质为主,加强多种营养,保证生理需求(图1-11)。

图1-11 中暑救护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