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氧化碳属于有毒气体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其无色、无味、无刺激性,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在生产和生活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可产生一氧化碳,如忽视煤气管道的密闭和环境的通风等预防措施,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可发生急性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在生活中发生率很高,其主要表现为缺氧性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系统中毒症状。
二、病情判断
(一)症状与体征
1.急性中毒表现 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及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可将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中毒: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晕厥。如脱离中毒环境后,及时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就会很快消失。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10%~30%。
(2)中度中毒:头痛严重、恶心及呕吐明显、视物模糊、皮肤呈樱桃红色、活动时呼吸困难、烦躁多汗、神志模糊。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30%~40%。
(3)重度中毒:昏迷、痉挛、呼吸麻痹,皮肤及黏膜苍白、发绀,甚至出现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50%。
2.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当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意识恢复后,有部分患者在意识清醒后的2个月内,再次出现一系列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这是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的延续,故被称为迟发性脑病。患者可表现为反应迟钝、定向力丧失、痴呆、偏瘫、失语、继发性癫、意识障碍或昏迷。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测定 采用加减法和分光镜检查法可有阳性反应。
2.头部CT检查 脑水肿时可见病理性密度减低区。
3.脑电图检查 可见低幅慢波,与缺氧时脑病进展平行。
4.心电图检查 可见ST段和T波改变、期前收缩、传导阻滞。
(三)诊断标准
1.有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的病史。
2.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
3.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测定结果。
三、急救措施
1.迅速脱离现场,实施急救 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处,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呼吸兴奋药,必要时气管切开,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呼吸、心搏骤停者即行心肺复苏术。
2.纠正缺氧 首选高压氧治疗。尽快吸入纯氧,吸氧可促使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加速一氧化碳的排出。高压氧治疗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效方法,特别是中、重度中毒者,最好在4h内进行,可减少或防止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3.改善脑细胞代谢 应用能量合剂,如辅酶A、三磷腺苷二钠(ATP)、细胞色素C等。
4.防治脑水肿 严重中毒后,脑水肿可在24~48h发展到高峰。选用甘露醇、激素及人血白蛋白等药物,进行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
5.治疗感染,控制高热 合理使用抗生素。高热者采用物理降温,使肛温保持在32℃。如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或降温困难时可选用异丙嗪或冬眠疗法,防止因高热而引起抽搐。
6.对症治疗 发生休克时,应积极纠正休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四、救护要点
1.立即将中毒者移至通风良好的环境,脱离中毒环境,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做好气道护理。
2.高流量氧气吸入,最好吸纯氧或含5%二氧化碳的混合氧。有条件者应积极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轻度中毒治疗5~7次,中度中毒10~20次,重度中毒20~30次。
3.准备抢救物品,建立静脉通路。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肤色、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注意有无呼吸、循环衰竭早期症状出现。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有无清醒后再度昏迷、偏瘫、失语等,以便及时防治迟发性脑病,尤其是昏迷患者清醒后2周内,应嘱其卧床休息。
5.对意识模糊、抽搐及昏迷的患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患者发生舌咬伤、坠床及其他意外或自伤行为。
6.做好皮肤护理和饮食护理,注意保暖。
7.积极预防吸入性肺炎、心律失常、高热、休克、肺水肿、呼吸衰竭、心肌损害、脑水肿、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图1-13)。
图1-1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救护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