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下,采用心导管技术将各种治疗用的器械送入心脏或血管等部位来施行治疗。它始于20世纪20年代心脏导管的发明,早期主要在心血管病的介入性诊断方面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陆续开展了心血管病的介入性治疗。经静脉心内膜人工心脏起搏术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心血管病治疗技术。目前,常用的还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经皮心脏瓣膜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定向粥样斑块切除术、粥样斑块机械旋磨切除术、心导管消融治疗、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以及周围血管病和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等。
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种类
(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种类
1.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系将前端带有可扩张球囊的心导管经外周动脉(股动脉或桡动脉)逆行至主动脉,再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加压充盈球囊,人为地造成血管内膜纵向撕裂,将血管内阻塞物压缩成形,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
2.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系应用金属支架支撑于病变的冠状动脉内壁,使狭窄或塌陷的血管壁向外扩张的技术。最初支架置入是作为PTCA引起的急性闭塞的补救措施,以后又用于PTCA后效果不满意的病例,目前又作为一种预防再狭窄的手段应用于临床。其支架多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支架置入后,新生的内皮细胞逐渐覆盖于支架表面,最终支架被完全包埋于血管壁内,支撑血管,使其保持开放状态。
3.粥样斑块机械旋磨切除术 其导管的顶端嵌有细小的金刚石,在驱动器的驱动下,金刚石高速旋转,就可对粥样斑块组织碾磨,碾磨碎片比血细胞还要小,因此不会造成远端动脉的栓塞。
4.定向粥样斑块切除术 该介入术使用的导管分为三腔,一腔为导丝通道,一腔为球囊通道,一腔为刀具驱动轴。通过旋切装置,将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组织从血管壁切下,通过导管排出体外,从而消除狭窄。术后血管内膜光滑无撕裂,血管急性闭塞率低。
(二)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消融治疗是指通过心脏电生理技术在心内标测定位后,将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处或异常传导径路区域,应用高能电流、激光、射频电流、冷冻等方法,使该区域心肌坏死或损坏。该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种类
1.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 该介入手术是应用心导管术把球囊导管送达狭窄瓣膜处,通过扩张球囊以辐射力形式传递到狭窄的瓣膜组织上,使瓣叶间的粘连撕开,从而解除瓣叶间的梗阻。
2.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该介入手术是应用心导管术把球囊导管送达缩窄的主动脉处,通过扩张球囊使主动脉内膜撕裂,从而扩大缩窄的主动脉内径,以畅通血流。
3.房(室)间隔缺损闭合术 通过心导管经股静脉将伞状或扣状的闭合装置送至心房(室)间隔缺损处闭合缺损。
4.未闭动脉导管闭塞术 选用合适的弹簧圈、泡沫海绵或蘑菇伞,对未闭的动脉导管进行闭塞。
(四)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都可考虑应用类似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介入疗法进行治疗。
三、心导管介入术的护理要点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等。
2.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手术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手术前夜可口服地西泮5mg,保证充足的睡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器械和药品准备。
5.青霉素和碘过敏试验。
6.穿刺动脉者应检查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以便与术中、术后对照观察。
7.术前半小时予苯巴比妥0.1g,肌内注射。
(二)术后护理
1.静脉穿刺者术侧肢体制动4~6h;动脉穿刺者以左手示指、中指压迫止血15~20min,压迫点在皮肤穿刺点近心侧1~2cm处,以确保穿刺针进入动脉处,确认无出血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1kg左右沙袋压迫6h,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指导患者咳嗽、大小便时用手扶住沙袋,以防穿刺点出血。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2.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下床活动后要注意行走的步态,若发现穿刺侧股体疼痛、肤色苍白或发缩、肢体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考虑动脉血供不良或血栓形成。血供不良给予保暖或解松包扎,若疑血栓形成应及时与医师联系给予相应处理。
3.常规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用青霉素640万U静脉滴注,连续3d。
4.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有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师给予抗心律失常、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如果有留置的血管鞘,拔除时应监护患者心电图及血压,防止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所致的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缓。通常在拔鞘前,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并必要时肌内注射阿托品0.5~1mg。
(三)常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观察
1.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发生在导管室内,少数发生在术后6~12h。其原因主要为: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处理的主要原则是: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和恢复血运同时进行。一旦发生,应行紧急PCI治疗。若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则须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升压药的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术。
2.冠状动脉夹层 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冠状动脉夹层是介入治疗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处理方法是:根据血管直径决定是否放置支架。无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时,无需特殊处理,可在肝素的保护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心电图的表现。
3.冠状动脉穿孔及心脏压塞 造影剂经明确的冠脉撕裂处流至血管外,穿孔的严重结果是心脏压塞,后者有时可在PCI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PCI后当患者出现胸闷、烦躁、恶心、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状态时,要想到心脏压塞的可能。因此对有较深夹层者应严格监护,重复造影可发现延迟穿孔。处理方法是:术中出现冠脉穿孔,可用球囊导管送至穿孔处,充盈球囊,堵闭穿孔;球囊压迫无效者,应放置包膜支架。出现心脏压塞者,应及时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出血不止者,须行外科手术治疗。
(王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