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超强度应激源的作用下,患者在经过短暂的应激或激情状态后,其心理防御机制濒临“崩溃”,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处于“情绪休克期”,如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医疗处置的反应平淡,此时患者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危。随着患者从“情绪休克期”逐渐苏醒后,患者的心理创伤却有所加重。

一、概述

ICU是对危重患者实施集中监护的场所,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及抢救多等特殊性,大多数患者缺乏对病情程度的认识,对疾病及死亡有恐惧感,对治疗缺乏自信心等,以上因素可导致紧张综合征、ICU谵妄、人格丧失等问题,可延迟康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住院天数延长和治疗费用的增加。

二、心理特点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指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的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包括已丧失意识的患者的异常心理反应。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上救治水平已显著提高,挽回了许多濒临死亡患者的生命。但与此同时,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愈显突出,直接影响到患者“死而复生”后的病情稳定、疾病转归、生活质量等,此类患者都以急躁、紧张、恐惧、孤独情绪为主。

(一)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疾病直接引发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是由患者的疾病认知所导致的心理反应。急、危、重症患者的疾病认知所导致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指由于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或病势凶险,患者大多毫无心理准备,对严重的病痛、迅速的角色转变等难以接受和适应,内心冲突激烈或恐慌不安。

(二)治疗所致的心理反应

在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某些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脑功能,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如应用吸氧管、气管插管、呼吸机、鼻饲管、持续性静脉通道、强迫性治疗体位等,也会使患者感到不适或某些感觉被阻断,诱发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产生“生不如死”的厌倦感。使用呼吸机后患者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与他人的沟通存在障碍而感到孤独。另外,机械通气时极易产生知觉剥夺、时间感觉障碍和谵妄等表现。此外,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监护、导尿等操作,尤其是女性患者,在男医生面前会因性意识方面有羞怯感,自我领域易被侵入而导致心理平衡被破坏,从而感到忧虑、失控和丧失隐私权。

(三)病室环境所致的心理反应

目前各医院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病室环境,即使不是专门设置的规范化重症监护室,也是便于救治患者、便于放置各种抢救设施的特别病室。此类特殊的病室环境,或繁忙、嘈杂,或冷清、静谧,都可能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压力。患者进入ICU,发现自己被各种结构复杂的仪器和管道包围,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增加不适,就会产生恐惧不安。此外,由于监护室需控制感染、保持安静等而谢绝探视,患者与亲友隔离,情感无法交流,缺少外界信息,再加上病室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患者目睹其他患者的临终情景或亡故等,均可产生孤独、恐惧、忧郁、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另外,病房噪声大,使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疼痛感加剧,可出现心烦、头痛、幻觉、抑郁等症状。

(四)意外创伤患者的心理反应

意外创伤随着社会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车祸、工伤等意外事故,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上的伤痛或残疾,还可因伤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并给患者的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1.创伤早期的心理反应 意外创伤给人们造成的“打击”通常比疾病更为严重,特别是在受伤早期,遭遇者对这种毫无先兆、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几乎无法面对现实。在这种超强度应激源的作用下,患者在经过短暂的应激或激情状态后,其心理防御机制濒临“崩溃”,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处于“情绪休克期”,如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医疗处置的反应平淡,此时患者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危。

随着患者从“情绪休克期”逐渐苏醒后,患者的心理创伤却有所加重。当意外创伤带来的死亡威胁离患者越来越远时,对创伤造成终身残疾的担忧却显著增加。有的患者突然性情怪僻、易激惹、好冲动,常常怨天尤人,无端发怒;有的患者沮丧绝望,悔恨交集,整日沉默不语,厌世轻生。

2.创伤康复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者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与他们自身所遭受的残疾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创伤后无任何躯体残缺者,其心理失衡大多都会随着他们身体状况的复员得以纠正;而那些由意外创伤造成永久性严重残缺的患者则可能从心理上被击垮。特别是那些面部毁容或肢体残缺的年轻未婚患者,他们的消极心理反应最显著,他们无法承受“面目全非”等残疾给自己未来人生所造成的重大挫折,对如何度过漫长且艰难的人生感到茫然,自暴自弃,结果导致“小残大废”,使本来并无大碍的残疾成了自己背负终身的沉重包袱,有的患者则因丧失信心而放弃了必要的功能锻炼,使伤后的功能恢复过程及适应显著延长,身心康复的光明前景反而变得遥遥无期。

总之,凡因意外创伤遗留下残疾的患者,虽然他们的伤残程度有轻重之分,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会担忧自己日后的生活及工作能力、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且所伴随的心理活动直接对他们的康复产生影响。

此外,由他人致伤且导致残疾的患者,则易出现因索赔损失而迁就不愈的“赔偿”精神症(compensation neurosis)。为了从肇事者处获得更多的补偿,一种“继发性获益”的心态不断地强化,创伤的康复过程明显延长。一些患者的伤痛、不适等症状迟迟不见消退,有的患者甚至夸大对伤情的体验等,以博得更多的同情和补偿,但他们并不知此时自己正面临“失用性”机体功能减退等健康危机,如个别患者能自行活动却终日不肯动,长期卧床不起,任何事都依赖他人照料,最后可发展成为终身的“社会心理性残疾综合征”,给社会及家庭造成很大的拖累。

三、心理护理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刚入ICU的患者来说极易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护士应给予耐心解释,尽最大努力使病室整齐、舒适和谐、温度恒定。采用柔和的灯光,避免光线直接对着患者的眼睛,减轻医疗仪器发出的声响及人员的嘈杂说话声,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二)主动与患者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实际工作,护患关系建立的越早越好,力求在彼此初识阶段使患者对护士有较深的良好印象。护士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患者的一举一动,要关心患者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环境需要,多给予患者安慰、鼓励性和劝说性语言,让患者确信自己遇到困难时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群体,担心和忧虑的心理压力会大大减轻。

(三)把观察患者的表情作为分析其心理状态的主要途径

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调等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如患者皱眉、双目圆睁、长吁短叹、呻吟不止,拼命要求协助或急切要求会见家属等征象,要及时给予疏导,做好转化工作;患者愤怒或发牢骚时,可引导其适当发泄,耐心倾听他的诉说,防止发生意外。

(四)帮助患者建立安全感,消除孤独心理

对于神志清楚的患者,安全感的获得极为重要。因此ICU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环环相扣,娴熟有序,镇定自若,始终如一。语言上的不慎重,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还可以通过大脑皮质扰乱机体生理平衡,降低机体免疫力而加重病情。护士用委婉的话语安慰患者,让处于孤立、忐忑不安的患者具有安全感,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恢复。

(五)舒适护理

保持体位的舒适。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并活动四肢,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对疼痛的诉求。要对疼痛作出评估,用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关爱患者,教会患者规律地收缩和放松肌肉、深呼吸,使其将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鼓励患者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可“忽视”疼痛感,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王世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