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少阳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 北柴胡、青蒿、黄芩、半夏、生晒参、生姜、大枣、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物组成。少阳感冒多因病邪由表而入少阳半表半里。方中以柴胡、青蒿为君药,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青蒿苦寒芬芳能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邪热,柴芩合用一散一清共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助君药攻邪,为臣药。人参扶气助君药达邪为佐药。生姜、大枣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为使药。全方配伍具有扶正解表,清热止呕作用。凡见少阳病证皆可应用。
【临床运用】 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主方。临床对感冒病属少阳证候,疟疾(正疟),妇人产后外感发热,凡见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者均可用本方治疗。运用本方的主症为:往来寒热,口苦,舌边红,苔薄黄,脉弦。兼症;咽干、目眩,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
1.少阳感冒 外感风寒表证失解,邪传少阳,症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2.疟疾 为正疟型,见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寒栗鼓颌,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3.产后外感发热 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风寒乘虚侵袭,外邪客于少阳半表半里,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作呕,舌苔白润,脉弦。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8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2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厚味。
【配方来源】 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持开发。吉林、辽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1册42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547页。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参 考】 临床报道:①服用安全,未发现毒性作用和副作用;②临床观察感冒病少阳证候510例,显效率95.6%,说明此冲剂是目前治疗感冒病少阳证候的有效而理想的中成药(全国13个医疗科研单位报道)。
☆辽宁本溪三药有限公司
61.小柴胡汤丸(浓缩丸、颗粒、片、口服液)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党参、制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方义分析】 本方为小柴胡汤制剂。邪犯少阳半表半里,正邪相争之证,治当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本方用柴胡清解少阳之邪,兼能疏畅胸胁气机郁结痞闷,为本方之主药;黄芩清肝胆之热,可协助柴胡以清少阳之邪热,为本方之辅药;二药合用,使其达到和解清热的目的。党参、大枣益气和中,扶正以达邪;制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善治心烦喜呕,共为本方之佐药;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以协助柴胡、黄芩达邪。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可相助扶正,为本方之使药。诸药合用,配伍成方,共奏和解少阳、补中扶正、和胃降逆之效。故清代柯韵伯称其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临床运用】 本丸系和解少阳之剂,《伤寒论》以此作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临床除了用于和解少阳外,对于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具有较好疗效。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这些指征体现了邪在少阳肝胆的病机,所以应用甚广。具体运用如:
1.少阳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西医之急慢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胆石症、神经衰弱等,见上述表现者属之。
2.热入血室 临床主要表现为妇人伤寒中风,经水时来或时断,寒热往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象弦数。西医之产后感染或经期感冒见上述表现者属之。
3.黄疸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病出现腹痛而呕的胆胃气逆证,且见寒热往来,头晕目眩,胸胁苦满,心烦,舌苔薄白,脉弦等症。西医之为迁延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辨治范围。
【制剂与规格】 ①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②颗粒剂:每袋10克;③片剂:每片重0.4克,相当于原药材1.5克;④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浓缩丸:成人每次服24丸(9克),一日2~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二分之一量;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20克;③片剂:一次4~6片;④口服液:一次20毫升。
【注意事项】 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配方来源】 《伤寒论》。甘肃省药品标准(1982年)。部颁12册17页、13册21页、8册28页、8册27页。WS-235(Z-42)-93。中国药典2010年版509页、510页。
62.柴胡注射液
【药物组成】 柴胡。经水蒸气蒸馏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方义分析】 柴胡性微寒而味苦。《本草正义》中说其“用其凉寒,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胀痛,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阴虚者当酌其宜”。
柴胡功能和解退热,疏肌解郁,升举阳气,故广泛用于外感、内伤诸证。柴胡注射液系以柴胡一味,经水蒸气蒸馏制成的水溶液。为临床常用之退热之注射液。
【临床运用】 柴胡注射液临床应用甚广,广泛用于外感内伤之症,其应用基本指征是: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头痛,目眩,口苦,疟疾寒热等症。
1.感冒 用于外感风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口苦咽干,头痛目眩等症。西医之普通型感冒、病毒型感冒,见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
2.疟疾 症见寒战高热,休作有对,头痛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象弦滑等。
3.胁痛 症见两胁胀闷疼痛,胸闷气短,纳差嗳气,时有恶心,苔薄,脉弦等。西医之急、慢性肝炎,胆道感染等,见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每支2毫升,相当于生药4克。
【用法与用量】 肌内注射。一日1~2次,成人首次用4毫升,以后一次2毫升。儿童一次1~1.5毫升。
【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者慎用,真阴亏损者甚用。
【配方来源】 《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版)。部颁17册211页。
【参 考】 经用柴胡注射液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18例,采用滴眼、球结膜下注射及肌内注射等方法,全部治愈。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小于0.1者6例,0.1~0.5者10例,0.6~1.0者2例。治疗后视力小于0.1者1例,0.1~0.5者7例,0.6~1.2者10例《中草药通讯》。
63.柴黄口服液(颗粒、片)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
【方义分析】 本方由2味药组成。方中柴胡性辛苦而微寒,芳香疏泄,有和解退热之功,为主药;黄芩苦寒,长于清肺热,配合主药共达外散内清之效;另外,柴胡、黄芩合用,尚有和解少阳、清泄胆热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解风热、和解肝胆郁热之剂,适用于轻、中型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周身不适,头痛目眩,咽喉痛,并可用于乙型肝炎而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者。
1.风热感冒少阳证 发热微恶风寒,寒热往来,头痛身困,咳嗽,少有白痰,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薄腻,脉象浮数。
2.乙型肝炎 发热微恶风寒,两胁胀满,微痛,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不实,舌质红赤,舌苔薄腻,脉象弦细。
【制剂与规格】 ①口服液:每支10毫升;②颗粒剂:每袋4克;③片剂:每片相当于原药材2克。
【用法与用量】 ①口服液:一次10毫升,一日3次,或遵医嘱;②颗粒剂: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③片剂:口服,一次3~5片,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及虚寒泄泻者不宜服用。风寒感冒勿用,风寒感冒初期使用有引邪入少阳之虞。
【配方来源】 WS-133(Z-021)-95。部颁10册141页。部颁3册135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9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