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方清热泻火通便,清上中下三焦之火,适用于内热壅盛引起的头晕脑胀,口鼻生疮,咽喉肿痛,风火牙痛,耳聋耳肿,大便秘结等病症。1.头晕 头晕脑胀,心烦急躁,伴有咽喉肿痛,口苦口渴,耳鸣耳闭,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多见于高血压病或急性热病。2.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口苦口干,口渴而饮,吞咽不利,干咳少痰,舌苔薄黄,脉象滑数。
【药物组成】 大黄、黄芩、桔梗、山药、丁香、牛黄、麝香、冰片、朱砂、雄黄、薄荷脑。
【方义分析】 本方由11味药组成。方中大黄苦寒,功善泻火通便,凉血解毒,逐瘀,为主药。牛黄、黄芩、雄黄寒温并用,均有解毒之功;薄荷清轻凉散,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桔梗苦辛可宣肺化痰利咽,共为辅药。麝香、冰片开窍醒神;丁香温中降逆,且防苦寒之品败胃;山药益气养阴,且防火热耗气伤阴,同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开窍、泄下通便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清热泻火通便,清上中下三焦之火,适用于内热壅盛引起的头晕脑胀,口鼻生疮,咽喉肿痛,风火牙痛,耳聋耳肿,大便秘结等病症。
1.头晕 头晕脑胀,心烦急躁,伴有咽喉肿痛,口苦口渴,耳鸣耳闭,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多见于高血压病或急性热病。
2.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口苦口干,口渴而饮,吞咽不利,干咳少痰,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急性咽喉炎见此证者,可按此辨治。
3.便秘 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甚则大便带血,伴有头晕脑胀,舌苔黄腻,脉象细弦或兼数脉。习惯性便秘热证明显者可用之。
4.牙痛 牙痛,并连及牙龈肿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苔黄,脉象滑数。呈现热毒证候者,可用之。
【制剂与规格】 丸剂。每丸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及外感风寒者禁用。含普拉雄酮,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部颁7册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