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荡涤灵(颗粒)
【药物组成】 石韦、车前子(炒)、琥珀、猪苓、虎杖、知母、黄连、地龙、赤芍、黄芪、当归、甘草、地黄。
【方义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法当清热、利湿、通淋。故方中以性寒之石韦、车前子清热通淋为君药,琥珀利尿通淋,安神活血,猪苓利水渗湿,虎杖、知母、黄连苦寒清热,地龙咸寒清热利尿,赤芍凉血,均有加强君药清热之功,共为本方臣药;恐大队清热通利之品,耗伤阴血,故用黄芪配当归养血补气,地黄滋阴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各药同用,共奏清热通淋,除湿利尿之功,对体虚之人患膀胱湿热者颇为合适。
【临床运用】 本方消补兼施,以清热渗湿为主,养血补气为辅,多用于治疗病程较长的淋证、癃闭等。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小便滞涩频数,淋沥不畅,尿时疼痛,或腰酸口苦,时有尿血,或气短乏力,五心烦热,劳累后加重,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临床上凡属下焦湿热久治不愈,兼有气血不足者均可选用。
1.淋证 表现为小便频数,尿色黄赤,滞涩疼痛,或腰酸气短,口苦口干,遇劳加重,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无力。西医之急慢性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可按此辨治。
2.癃闭 表现为小便量少,或点滴而出,尿时轻微疼痛,小腹坠胀,精神疲乏,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无力。西医之前列腺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见上述表现者属之。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包重2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温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包,一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配方来源】 吉林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2册160页。
121.肾炎解热片
【药物组成】 白茅根、连翘、杏仁、大腹皮、蒲公英、泽泻、茯苓、桂枝、车前子、蝉蜕、赤小豆、生石膏、陈皮、荆芥。
【方义分析】 本方由14味药物组成。方中白茅根、蝉蜕、荆芥、连翘透散外邪,清上焦之热,为方中主药;辅以茯苓、泽泻,赤小豆、大腹皮、陈皮、车前子理气利水消肿,生石膏配杏仁可清泄肺经郁热而肃降肺气,又肺为水之上源,故可加强利尿消肿之功;大队清解药中,佐以桂枝,以防苦寒之过,并寓振奋膀胱气化之意。本方表散药物与利水药同用,共奏疏解风热,宣肺利水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外感风热并见水肿者而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头痛头晕,鼻塞黄涕,口渴喜饮,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小便色赤,量少,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浮数。即西医之急性肾炎初期,见上述症状者可用。
【制剂与规格】 ①片剂:每片(底片)重0.32克;②薄膜衣片:每片0.34克或0.5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5片,一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风寒外感及气亏阳虚之水肿禁用。
【配方来源】 转正8册05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09页。
【参 考】 本方为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组织科研协作,经辽宁、安徽、贵州、吉林、河南、黑龙江、湖北、浙江、广西等9省13个医疗单位临床观察360例肾炎风热证患者,总有效率达83.4%。临床研究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证明:对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提高血浆蛋白总量,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胆固醇,提升血红蛋白等,均有较好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证明:对血清型肾炎家兔CIC值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有明显降低CIC值作用,说明有较强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之作用。通过各种生化指标观察,结果表明有提高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作用。急慢性毒性实验报告说明本品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肾炎科研协作组临床及实验研究总结报告,1989年2月)。
122.八正合剂(胶囊)
【药物组成】 木通、车前草(炒)、水灯芯、萹蓄、瞿麦、滑石、栀子、大黄、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多用于湿热下注,小便不利或不通,以及小便热涩淋痛等症。方中用木通、车前草、水灯芯以通调水道,清热降火,利水通淋而为君药。益以萹蓄、瞿麦、滑石、栀子四药助君药清热利水通淋,通利散结,引热下行而为臣药。用大黄苦寒下行,走肠腑以泻热活瘀而为佐药,用甘草和中益气,避免苦寒过甚,缓急止痛,直达前阴而为使药。全方配伍主要作用清热利尿通淋,对湿热内蕴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剂。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各种淋证。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小便浑赤,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目赤咽干,口燥,舌苔黄或黄厚,脉实而数。
1.热淋 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或少腹胀痛,发热恶寒,小便红赤,甚或尿血,舌苔黄、质红,脉滑数或紧数。西医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见上述症状者,可用本药治疗。
2.石淋 临床可见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涩痛,小便困难,小便浑浊,或尿中带血,尿时中断,变换体位有时可尿出,腰痛难忍,舌色如常,脉紧数。西医之泌尿系结石,见以上症状者可用本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①液体合剂:每瓶装100毫升、120毫升、200毫升;②胶囊剂,每粒装0.3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液体合剂: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减。用时摇匀;②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久病体虚及孕妇慎用。忌油腻生冷。
【配方来源】 《和剂局方》。四川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7册6页。中国药典2000年版339页。2010年版431页。WS3-801(Z-221)-2007Z。
【参 考】 ①用本品治疗肾盂肾炎女性菌尿67例,治愈54例,好转5例,有效率达88.1%(辽宁中医杂志);②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利尿、抗菌、止泻等作用。
123.金砂五淋丸
【药物组成】 海金沙、车前子、萹蓄、瞿麦、川木通、猪苓、茯苓、黄柏、大黄、黄芩、赤芍、当归、山楂、地黄。
【方义分析】 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储藏之所,如湿热邪气蕴结,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常导致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为特征的淋证。本方以甘寒的海金沙,清热、利水通淋为君药;车前子、萹蓄、瞿麦、木通均有利水通淋之功,能增强君药效力,共为臣药;猪苓、茯苓利水兼能渗湿,黄柏、黄芩、大黄苦寒助君药清热,赤芍清热凉血,山楂消食活血,以防众多苦寒之品滞血碍胃之弊,用生地黄、当归凉血滋阴养血,恐渗利太过,耗伤阴血,共为本方佐药。诸药合用,利水通淋而不伤津液,堪为治疗湿热淋证为主的良方。
【临床运用】 本方主要为清热利湿之剂。可用于治疗热淋、石淋、癃闭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小便频数,尿不通畅或点滴而下,尿色黄赤或浑浊,尿道灼热疼痛,或腰部及小腹疼痛,或口苦寒热,或尿中夹有砂石,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上凡属下焦湿热的疾病均可选用本药。具体运用如:
1.热淋 表现为小便频急,尿时灼热疼痛,小便短少或浑浊,或寒热口苦,腰痛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西医之膀胱炎、尿道炎、急性肾盂肾炎等见上述症状者可按此辨治。
2.石淋 表现为小便滞涩不畅,便时疼痛难忍、时引少腹,尿黄赤,夹有砂石,或腰部绞痛,呕吐恶心,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紧。西医之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病见上述症状者属之。
3.癃闭 表现为小便点滴不通,或尿量极少而短黄灼热,小腹胀痛,或口苦寒热,舌苔黄腻,脉弦数。西医之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前列腺炎、尿潴留等,见有上述症状者按此辨治。
【制剂与规格】 水丸。20粒重1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饭后温开水送下。成人一次6~10克,每日2~3次。小儿用量酌减。
【注意事项】 本方宜于热证实证,凡淋证、癃闭属虚证者忌用。忌食辛辣物。
【配方来源】 山东省药品标准(1975年)。部颁2册141页。
124.分清五淋丸
【药物组成】 木通、车前子(盐炒)、黄芩、茯苓、猪苓、黄柏、大黄、萹蓄、瞿麦、知母、泽泻、栀子、甘草、滑石。
【方义分析】 热淋、石淋多为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利湿热。方中用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共为君药,栀子、黄芩、黄连皆苦寒之品,泄热降火,清泻三焦湿热,共为臣药;茯苓、泽泻、滑石等药淡渗利湿,助君药以利水通淋,知母清热且能滋阴,以防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临床运用】 淋证一般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劳淋、膏淋。本方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剂,临床多用于因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所致的石淋、热淋以及膏淋等病。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小便频数,尿道涩痛,淋沥不畅,或癃闭不通,小腹胀满,或小便浑浊,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等。
1.热淋 表现为畏寒发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少腹胀痛,腰痛,苔黄腻,脉滑数。西医所指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本丸治疗。
2.石淋 表现为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难,色黄赤而浑浊,或突然阻塞,尿来中断,或小便刺痛,窘迫难忍,或觉腰痛腹痛难忍,甚或尿中带血,舌色如常,脉数。西医所指泌尿系结石,见上述症状者,可用本丸治疗。
3.膏淋 症状见尿液浑浊如米泔水,或如脂膏,淋沥涩痛,腰痛小腹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质红,脉滑数等。常见于乳糜尿等疾患。
【制剂与规格】 水丸。50粒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项】 本丸为苦寒通利之剂,实火者可用。若淋证日久、体质虚弱、孕妇等,均不宜用。
【配方来源】 《中药制剂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2010年版578页。
125.清热银花糖浆
【药物组成】 山银花、菊花、白茅根、通草、大枣、甘草、绿茶叶。
【方义分析】 本方由7味药组成。方中山银花甘寒芳香,入肺、心、胃经,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热毒,为主药。菊花辛甘苦而微寒,入肺、肝经,可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为辅药。白茅根味甘不腻,凉润生津,能清肺胃蕴热而除烦止渴,又可清热利尿;绿茶叶味甘淡而气凉,清热利尿,兼有生津之功;通草味甘而气微寒,利水渗湿而不伤阴,共为佐药。大枣、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缓和药性,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通利小便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通利小便之剂。适用于温热(或湿热)之毒所引起的初期症状。临床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目赤,口渴,或湿热郁滞之小便不利,尿有热痛感,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常见于夏秋季感冒或泌尿系感染初期。
【制剂与规格】 糖浆剂。每瓶25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配方来源】 部颁2册252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1125页。
126.三金片
【药物组成】 金樱根、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5味药组成。方中菝葜祛湿热、利小便、消肿痛;羊开口清热利尿为君药;积雪草、金沙藤清热利湿为臣药;金樱根固精涩肠为佐药。全方配伍,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剂,主要用于由下焦湿热所致的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临床运用指征为:小便短赤,淋漓涩痛,尿急,尿频,小腹不适,腰酸困痛等。
1.急性肾盂肾炎 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路有灼热酸痛感,尿急,尿频,腰酸而困,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沉弦数。
2.慢性肾盂肾炎 病程长,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尿频,热淋时发时止,腰酸而困,尿路时有不适感,舌苔黄腻,脉象细数。
3.膀胱炎 小便短赤,尿急,尿频,淋沥涩痛,小腹胀满,时有下坠,舌苔薄黄,脉象数。
【制剂与规格】 片剂。大片每片相当于原药材3.5克;小片相当于原药材2.1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大片一次3片,小片一次5片,一日3~4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勿食辛辣油腻食物,忌酒。
【配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353页;2010年版455页。部颁16册9页。
【参 考】 本品治疗肾盂肾炎255例,总治愈率86.6%,其中急性肾盂肾炎29例,治愈27例,好转2例,治愈率达93.1%;治疗慢性肾盂肾炎138例,治愈113例,好转25例,治愈率为81.8%;治疗急性膀胱炎16例,治愈16例;治疗尿路结石并感染67例,治愈61例,好转6例,治愈率91%。
127.复方石韦片
【药物组成】 石韦、黄芪、苦参、萹蓄。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组成。方中石韦清热燥湿,利尿通淋为君药;黄芪补气利尿为臣药;苦参清热燥湿,通利小便,萹蓄清热利尿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利尿通淋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燥湿、利尿通淋剂,主治由湿热下注所致的热淋。临床指征为: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等。其具体应用病症如下。
1.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起病突然,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尿路有酸痛感,伴有恶寒发热,腰酸身困,不思饮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数。
2.膀胱炎、尿道炎 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路灼痛,小腹下坠,舌苔黄,脉象数。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慎食辛辣油腻食物,忌酒。
【配方来源】 部颁15册134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907页。
128.五淋丸
【药物组成】 海金沙、川木通、栀子(姜制)、黄连、石韦(去毛)、茯苓皮、琥珀、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2味药组成。方中海金沙、川木通利水渗湿,通淋排石为君药。琥珀、石韦、茯苓皮利尿通淋,渗湿消肿,栀子、黄连清热燥湿,共为臣药。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四药相配养血活血,生津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分清止淋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利湿,分清止淋之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疾患。其临床应用指征为:尿频,尿急,小便淋漓涩痛,尿液浑浊不清,腰酸腿困,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象数。
【制剂与规格】 水丸。每100粒重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部颁4册27页。
129.肾舒颗粒
【药物组成】 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瞿麦、萹蓄、海金沙藤、淡竹叶、黄柏、茯苓、地黄、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0味药组成。方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主药;瞿麦、萹蓄、海金沙藤、茯苓利水渗湿通淋,大青叶清热解毒共为辅药;淡竹叶、黄柏、地黄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通淋剂。主要用于因治湿热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盂肾炎等。其应用指征为:小便短赤,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
1.慢性肾盂肾炎 病程较长,时发时止,小便短赤,淋沥涩痛,腰酸而困,尿路时有不适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沉细数。
2.尿路感染 小便不利,排尿不尽,尿路有酸痛感,腰酸,小腹下坠,舌苔黄,脉象数。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15克。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30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饮食宜低盐、少脂肪,忌酒。
【配方来源】 部颁9册91页。
130.癃清片
【药物组成】 金银花、黄柏、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泽泻、败酱草、车前子、赤芍、黄连、仙鹤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0味药组成。方中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主药;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车前子、泽泻利水通淋为辅药;败酱草、黄连清热败毒为佐药;仙鹤草补虚止血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凉血通淋剂。主要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临床表现为小便频数,且尿急、尿少,尿余沥不尽,尿通灼热,会阴少腹腰骶部疼痛或不适,舌苔黄腻,脉象弦细。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
【配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629页,2010年版1227页。转正7册21页。
131.清淋颗粒
【药物组成】 瞿麦、萹蓄、川木通、车前子(盐炒)、滑石、栀子、大黄、甘草(炙)。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组成。方中瞿麦、萹蓄清利湿热通淋为主药。川木通、车前子、滑石利尿通淋为辅药。大黄清热泻火,泻浊化瘀;栀子清热泻火;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具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剂。主治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的淋证、癃闭。其临床表现为: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干咽燥,舌质红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而数。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1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开水冲服,一次10克,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体质虚弱者不宜服。
【配方来源】 部颁6册174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11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