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枸骨叶、地黄、玄参、地骨皮、太子参、龙骨(煅)、糯稻根、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物组成。由于精血不足,或津液亏损,阴不能制阳,则见长期低热、盗汗等症。治宜滋阴益气清热。故方选枸骨叶滋阴清热,地黄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玄参养阴清热,凉血解毒;地骨皮清肺热,退虚热共为君药,以滋不足、泻有余,使阴津滋生,虚火自降。太子参益气生津为臣药。龙骨收敛固涩,糯稻根止汗,二药为佐,以敛阴潜阳,固涩止汗。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兼具益气、清热之功。诸药配伍,滋阴津以清虚火,敛固之中潜降虚阳,且养阴不忘益气,使气充阴长,虚热自退。
【临床运用】 本方系养阴清热、益气敛汗剂。多用于内伤发热、盗汗等症。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烦躁,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干裂无津,脉细数或虚弱。
1.内伤发热 表现为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发热不欲近衣,心烦失眠,心悸盗汗,形瘦神疲,病情缠绵,舌红苔干裂无津或少津,脉细数。西医之功能性低热、慢性感染性疾病见上述症状者,可按此辨治。
2.盗汗 表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盗汗频作,入睡汗出,醒来即止,少寐多梦,两颧发红,五心烦热,体倦乏力,或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虚弱。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18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袋(18克),一日3次。小儿减半。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 发热无汗者慎用。
【配方来源】 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部颁7册173页。
【参 考】 清身饮治疗功能性低热及体虚盗汗。治疗153例,成人96例,小儿57例。儿童组以盗汗为主,成人组以功能低热为主。成人组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者)54例占56.2%;有效(症状减轻者)36例,占37.5%;无效(症状无改善者)6例,占6.3%。儿童组显效18例,占31.5%,有效26例,占45.6%;无效13例,占22.9%(新医药学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