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中黄芪补益脾气,太子参补气生津,共为主药。枳壳、木香、紫苏梗理气和胃、下气除痞,莱菔子消食降气除胀,共为辅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通下,祛瘀解毒之功。适用于胃肠术后,气血耗损,胃肠活动减弱所致之腹胀,及老年慢性便秘、气虚腹胀等。1.胃肠术后 胃肠手术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胃纳不佳,口淡无味,大便不爽,舌淡暗,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药物组成】 枳壳(麸炒)、太子参、大黄、蒲公英、木香、莱菔子(炒)、赤芍、紫苏梗、黄芪、桃仁。
【方义分析】 本方由10味药组成。方中黄芪补益脾气,太子参补气生津,共为主药。枳壳、木香、紫苏梗理气和胃、下气除痞,莱菔子消食降气除胀,共为辅药。大黄通下祛瘀,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同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通下,祛瘀解毒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补气而活瘀,是寓理气活瘀于补气健脾之中的攻补兼施之剂。适用于胃肠术后,气血耗损,胃肠活动减弱所致之腹胀,及老年慢性便秘、气虚腹胀等。
1.胃肠术后 胃肠手术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胃纳不佳,口淡无味,大便不爽,舌淡暗,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2.老年便秘 年老气虚,排便困难,数日不解,腹胀无矢气,口黏而干,舌苔白腻,脉象弦细。
【制剂与规格】 煎膏剂。每瓶装10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腹部手术前1~3天,一日2次或遵医嘱;术中胃肠吻合完成前,经导管注入远端肠管40~60g(用水稀释2~3倍)或遵医嘱;术后6~8小时,一次20~30克,一日2次或遵医嘱;老年性便秘,一次10~20克,一日2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 部颁6册107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