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鳖甲煎丸
【药物组成】 鳖甲胶、大黄、土鳖虫、桃仁、鼠妇虫、蜣螂、凌霄花、牡丹皮、硝石、蜂房、柴胡、厚朴、桂枝、干姜、瞿麦、石韦、葶苈子、半夏、射干、黄芩、党参、阿胶、白芍。
【方义分析】 疟疾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与痰血相结,形成痞块,居于胁下,即为疟母。疟母不消,则气血运行受阻,故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中重用鳖甲胶软坚散结,滋阴潜阳,以为君药。配合大黄、土鳖虫、桃仁、鼠妇虫、蜣螂、凌霄花、牡丹皮等药,以加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硝石攻坚散结;蜂房消肿,以益其消散结块之效,共为臣药。气行则血行,故用柴胡、厚朴,以理气而助行血;血得温则行,故又用桂枝、干姜辛温性热,通阳散寒;瞿麦、石韦、葶苈子性能通利,增强行血散结之力;半夏、射干化痰散结;黄芩兼清郁滞之热;且病久正虚,用大量活血祛瘀的药物易耗伤气血,故用党参、阿胶、白芍益气养血,兼顾正气。共为佐使之药。丸药久服,往往有损伤脾胃之弊,半夏、厚朴、干姜、党参诸药兼具理脾和胃之功,防患于未然。本方配伍严谨,攻补兼施,祛邪扶正,故癥瘕痞块久留不去者皆可选用。
【临床运用】 本药消积散结,多用于疟母及腹部癥瘕痞块等病症。临床运用本丸药的指征为:胁下痞块,按之质硬,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本药攻补兼施,祛邪扶正,而以攻邪为主,久病体弱者,长期服用宜配合补益之剂。鳖甲煎丸临床常用于以下方面:
1.疟母 现为疟疾日久,寒热时作,胁下痞块,按之质硬,舌暗或有瘀斑,脉弦细者。西医之疟疾而有肝脾大者,可按此施治。
2.癥瘕 表现为腹部有肿块,按之坚硬,脘腹疼痛,痛处不移,形体消瘦,饮食减少,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西医之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肝硬变、血吸虫等疾病而肝脾大,以及腹部良性肿瘤而有上述表现者,皆可使用。
【制剂与规格】 ①小粒蜜丸剂:每袋500克;②大粒蜜丸剂:每丸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服用小粒蜜丸剂,一次6~9克;大粒蜜丸剂,一次2~3丸。一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 《金匮要略》疟病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705.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 黄芪、三七、人参粉、珍珠层粉、人工牛黄。
【方义分析】 本方由5味药组成。方中以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托疮生肌,为主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为辅药。佐以三七化瘀止血定痛,珍珠层粉镇心安神,人工牛黄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寒温并施,气血同调,共奏补气健脾、化瘀定痛、宁心安神、清热生肌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补气健脾,活血止痛之剂。兼有清热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瘀血阻滞所致的胃脘痛。临床症见胃脘部隐痛或刺痛,食后腹胀,时吐酸水,口苦口酸,食欲不振,或有烧心反胃,舌质淡黯,舌苔白滑,脉象沉细。西医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表现者,可用本品辨治。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配方来源】 部颁16册121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80页。
706.稳心颗粒
【药物组成】 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
【方义分析】 本方由5味药组成。方中以黄精为主药,滋肾润肺,补脾益气。辅以党参益气养血。佐以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琥珀镇静安神,化瘀止血;甘松理气止痛,醒脾健胃。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之剂。临床用于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引起的心悸怔忡。运用本方的指征为:心悸不宁,动则加剧,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胸闷胸痛,舌淡或偏红,或有瘀点、瘀斑,苔少或薄白,脉细弱或结,或涩促而结代。西医之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等,见上述表现者,可用本方治疗。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9克。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4周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危重病人应结合其他治疗。用前请将药液充分搅匀,勿将杯底药粉丢弃
【配方来源】 WS3-205(Z-029)-99(Z)。中国药典2010年版1205页。
707.益心舒胶囊
【药物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
【方义分析】 本方由7味药组成。方中以人参为主药,益气补虚,生津止渴,安神定悸。辅以黄芪补气助阳,推动血行;丹参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养血安神。佐以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宁心安神;川芎行气活血;山楂活血散瘀。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之剂。临床适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心悸,胸痹症。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闷胸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淡或稍红,脉细弱或结代等。
1.心悸 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头晕目花,胸闷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西医之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见上述症状,辨证属气阴两虚型者,可用本方治疗。
2.胸痹 表现为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口干乏力,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质偏红,脉细弱或结代等。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见上述表现者,属此治疗范畴。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服药期间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保持心情舒畅。
【配方来源】 部颁13册174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1022页。
708.七叶神安片
【药物组成】 三七叶中提取的总皂苷。
【方义分析】 本方由三七叶提取的三七叶总皂苷组成。三七叶具有散瘀定痛,止血消肿之功用,其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主要有效成分是PNS、PDS、PTS以及三七氨酸,具有益气安神,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具有止血、抗血栓、促进造血、扩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安神,活血止痛,止血之剂。临床用于心气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胸痹心痛等症。运用本方的指征为: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体倦,头晕目眩,或头部刺痛,舌淡苔薄或有瘀斑,脉细弱等。
1.失眠 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体倦,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等。西医之神经衰弱、抑郁症,见上述表现者,可用此方治疗。
2.心悸 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胸闷胸痛,神倦懒言,舌质淡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细弱或结。西医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见上述表现者,可用此药治疗。
3.胸痹 表现为胸部隐痛或刺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神倦懒言,遇劳则甚,舌质暗淡或瘀斑瘀点,脉细弱或沉弦等。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表现,为心脉瘀阻证型者。
另本方还可用于治偏头痛或肿瘤、痈肿疮毒及出血等症。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含三七叶总皂苷50毫克、100毫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50~100毫克,一日3次,饭后服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
【配方来源】 部颁8册5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423页。
709.脑心通胶囊
【药物组成】 黄芪、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乳香(制)、没药(制)、鸡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龙、全蝎、水蛭。
【方义分析】 中风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无神志改变,称中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常有神志不清,称中脏腑。本病多由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正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临床最常用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本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而成,方中黄芪重用为主药,意在补气,气足则血旺,所谓“阳生阴长”也。赤芍、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活血和营,寓补于攻,使瘀祛而正不伤;桃仁、红花、水蛭、乳香、没药除瘀血通痹;牛膝、桂枝、桑枝、地龙、全蝎通经络,佐黄芪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行瘀通络之效,对气虚血瘀、经脉痹阻之中风中经络者,尤为适用。若出血性中风,高血压脑出血者,因方中含水蛭、桃仁、乳香、没药等活血破瘀之品,恐加重出血,不可误用。
【临床运用】 本方为气虚血瘀证者所设,中风中经络、冠心病心绞痛,凡辨证属气虚血瘀,无出血倾向者,均可使用。临床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斜、舌强语謇及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装0.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配方来源】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经络肢体脑系分册225页。
710.脑安胶囊
【药物组成】 川芎、当归、红花、人参、冰片。
【方义分析】 本方由5味药组成。方中以川芎活血祛瘀行气,为主药。辅以当归养血活血,红花活血祛瘀通经,人参大补元气,补气行血。佐以冰片芳香开窍,苏醒神志。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之剂。临床适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中风病。运用本方的指征为: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气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肿胀,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弦等。西医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恢复期,见上述表现,属气虚血瘀证型者,可用本方治疗。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疗程4周,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出血性中风慎用。
【配方来源】 转正13册7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104页。
711.脑络通胶囊
【药物组成】 丹参浸膏、盐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苷、黄芪浸膏、维生素B6。
【方义分析】 脑血栓、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致肢体废不能用,治宜益气活血,通经活络。方中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凝血、激活纤溶,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川芎性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秉升散之性,上行头目,对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用,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作用,改善心肌缺血,改善脑循环障碍,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黄芪甘温,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对气虚血滞所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常与川芎相伍,对免疫功能有促进和增强作用,有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抗辐射、耐低温作用;丹参、川芎、黄芪相伍,益气活血化瘀。盐酸托哌酮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对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肢体发麻、记忆力减退、耳鸣有治疗作用;甲基橙皮苷可使冠脉流量显著增加,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维生素B6维持机体正常生理需要并有益于神经病变。以上,中西药复方协同,共呈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之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为益气化瘀之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作用。用于脑血栓、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各种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引起的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肢体发麻、神疲乏力等症。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装0.5克(含盐酸托哌酮50毫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2粒,一日3次。
【配方来源】 部颁19册166页,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经络肢体脑系分册215页。
712.心可宁片(胶囊)
【药物组成】 丹参、三七、冰片、水牛角浓缩粉、蟾酥、红花、牛黄、人参须。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组成。方以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为主药,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丹参酮等活性成分能改善心功能和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降血脂,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等。三七、红花活血化瘀定痛为辅药。水牛角凉血安神;牛黄苦凉清心化痰,冰片辛苦微寒,蟾酥甘辛温,寒温并用,均能开窍醒神;人参须益气回阳扶正;均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活血散瘀,开窍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活血散瘀,开窍止痛之剂。临床用于血瘀气滞,血流不畅,心体失养所致的胸痹,心悸,眩晕等症。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闷,心前区疼痛,气短,心悸,眩晕,头昏,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弦或涩等。
1.胸痹 表现为胸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痛处固定不移,甚则胸痛彻背,时或心悸不宁,舌质暗红或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涩等。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表现者。
2.心悸 表现为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心痛,头晕目眩,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少,脉涩促或结代等,西医之心律失常,见上述表现,属心气不足,血瘀气滞证型者。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部颁9册48页。
713.复方鳖甲软肝片
【药物组成】 鳖甲、三七、赤芍、黄芪、冬虫夏草、连翘等。
【方义分析】 鳖甲软坚化癥,赤芍活血化瘀,共为主药;黄芪补气,三七活血,共为辅药;冬虫夏草补气养阴为佐药;连翘清热解毒为使药,共奏软化、散结、补气、养阴等综合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系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之剂。临床用于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兼热毒未尽所致的胁痛、癥瘕病症。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胁肋隐痛或肋下癖块,面色晦暗,脘腹胀满,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口干口苦,赤缕红丝,朱砂红掌,舌质暗绛有瘀点,苔薄腻,脉弦细等症。
1.肝积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疼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神疲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口干口苦,苔薄白,脉沉弦等。西医之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等,见上述表现,辨证为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兼热毒未尽证者。
2.癥瘕 表现为胁下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胁肋隐痛或刺痛,面色晦暗,脘腹胀满,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口干且苦;赤缕红痣;朱砂红掌;舌质暗绛有瘀点瘀斑;苔薄腻,脉弦细或细涩等症。西医之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见上述表现,属瘀血阻络、气阴亏虚、热毒未尽者,可用本方治疗。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6个月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配方来源】 WS3-127(Z-04)-2002(Z)、转正35册53页。
714.扶正化瘀胶囊
【药物组成】 丹参、发酵虫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绞股蓝、五味子(制)。
【方义分析】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治当扶正化瘀。方中丹参、桃仁养血活血化瘀为主药。发酵虫草菌粉性味甘温,益肾补肺,《药性考》云其“秘精益气,专补命门”;绞股蓝性苦寒,研究证实有保肝作用,对四氯化碳损伤大鼠,有抑制受损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对肝细胞有促进再生作用,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五味子酸温,滋肾秘精,有抗肝损伤、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与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等作用;三药合用扶正补肝肾,为辅药。松花粉为马尾松植物的花粉,性甘温,除风湿,解酒毒,《本草经解》云:“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气也。风气通肝,气温散肝,所以除风。”以松花粉散肝、益肝阳为佐。全方共呈补肝肾活血化瘀之剂,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用之适宜,既可软坚消癥,又可扶正以达邪。
【临床运用】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中医癥积范畴,胁下痞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积块日久,血络瘀结,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营气大虚,则面色萎黄,甚则黧黑;病程迁延,损及肝肾,可见腰膝酸软,头晕目涩,属正虚血瘀。临床运用指征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弦细。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①每粒装0.3克;②每粒装0.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一次5粒,一日3次(规格每粒0.3克);②一次3粒,一日3次(规格每粒0.5克)。24周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湿热盛者慎用。服药期间,遇感冒时暂停服用,表症解后方可续服。
【配方来源】 转正68册47页。
715.山玫胶囊
【药物组成】 山楂、刺玫果。
【方义分析】 本方由山楂、刺玫果提取物组成。方中山楂叶提取物其核心有效成分总黄酮,具有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强心、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清除氧自由基、降脂、利尿作用,增强耐缺氧能力,为主药。刺玫果提取物另含有17种氨基酸,锌、维生素C等28种维生素。具有明显的除血栓、降血压作用,用为辅药。两药合用,具有益气化瘀,扩张血管、降低血脂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化瘀之剂。临床用于心血瘀阻所致的胸痹,眩晕等症。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痛,痛有定处,胸闷憋气,或眩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紫暗等。
1.胸痹 表现为胸痛隐隐,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背,遇劳加重,胸闷憋气,时或心悸气短,倦怠乏力,或少气懒言,舌质瘀暗或有瘀点,脉虚缓等。西医之冠心病,见上述表现,辨证为心脉瘀阻证型者,可用此药治疗。
2.眩晕 表现为眩晕耳鸣,心悸不宁,肢体发麻,健忘失眠,倦怠乏力,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舌瘀暗,脉虚缓或沉涩。西医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见上述表现,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者,属此治疗范围。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2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疗程4周,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配方来源】 WS3-188(Z-025)-98(Z)。
716.正心泰胶囊(片)
【药物组成】 黄芪、葛根、槲寄生、丹参、山楂、川芎。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物组成。方中黄芪补气为主药;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为辅药;槲寄生补益肝肾,葛根、山楂化浊降脂,共为佐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山楂、槲寄生均具有舒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益肾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补气活血,通络益肾之剂。临床用于气虚血瘀,络脉不通所致的胸痹。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痛、胸闷、心悸、乏力、眩晕、腰膝酸软等。
1.胸部闷痛 或刺痛、绞痛,甚则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沉弦等。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表现,辨证为气虚血瘀,心脉闭阻兼有肾虚证者,属此范围。
2.心悸 胸部略有闷感,或有不舒感,常因劳累加重,舌苔白腻,脉象沉细。西医之心脏神经官能症者,可考虑用此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①胶囊。每粒装0.46克;②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胶囊。一次4粒,一日3次;②片剂:一次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胃虚寒者慎用;本品宜饭后服用。
【配方来源】 转正12册36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619页。
717.冠心静片
【药物组成】 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玉竹、三七、人参、苏合香、冰片。
【方义分析】 本方用于胸痹心痛,气短,心悸,冠心病,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属气虚血瘀证候者。方中丹参、三七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共为主药。辅以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强心。佐以苏合香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开窍醒神,温通止痛;玉竹滋阴养液。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脉,宣痹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脉、宣痹止痛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胸痹心痛,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胸闷气短,心痛、痛如针刺有定处,舌质暗红,脉弦紧或细涩,表现出一派气虚血瘀的征象。综上所述,冠心静片适应于西医之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凡呈现上述表现者,可用本品治疗。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相当于原药材0.8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患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配方来源】 部颁18册194页。
718.心痛康胶囊
【药物组成】 白芍、红参、淫羊藿、北山楂。
【方义分析】 本方系益气活血、温阳养阴、散结止痛剂。方中红参益气为主药,白芍养阴润脉为辅药,淫羊藿温阳补肾为佐药,北山楂活血化瘀为使药。全方共奏扶正祛瘀功效。
【临床运用】 主要用于胸痹、心痛疾患。症见心胸刺痛或闷痛,痛有定处,心悸气短或兼有神疲自汗,咽干心烦,舌质紫暗,脉象弦紧。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表现者,可用本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重0.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①凡肝火亢盛或虚阳上亢而头目眩晕胀痛者慎用;②服药期间不宜饮酒和食用辛辣之品。
【配方来源】 转正4册18页。
719.通心络胶囊
【药物组成】 人参、水蛭、全蝎、檀香、土鳖虫、蜈蚣、蝉蜕、降香、乳香、赤芍、酸枣仁(炒)、冰片。
【方义分析】 本方由12味药物组成,为活血通络制剂。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以行血;水蛭破血逐瘀;全蝎通络止痛,共为方中主药。辅以土鳖虫破血逐瘀;蜈蚣通络止痛;檀香理气宽胸止痛;降香行气活血止痛;乳香、赤芍活血祛瘀止痛。佐以酸枣仁养心安神;冰片通窍止痛;蝉蜕熄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主治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
【临床运用】 本方活血通络为主,并辅以益气安神。其临床运用指征为: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或结代。亦可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的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斜,言语不利等。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2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4周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出血性疾患,孕妇及妇女经期禁用。服药后胃部不适者改为饭后服。
【配方来源】 WS-429(Z-088)98、WS-210(Z-029)-96。中国药典2010年版1050页。
【参 考】 将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心电图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有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2)。
720.养心氏片
【药物组成】 黄芪、党参、丹参、葛根、淫羊藿、山楂、地黄、当归、黄连、延胡索(炙)、灵芝、人参、甘草(炙)。
【方义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组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强心;黄芪补气行滞;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三者共为方中之主药。辅以党参补中益气;当归养血活血止痛;山楂活血散瘀;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葛根所含总黄酮能降低血压和脑血管阻力,增加脑和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改善心肌代谢,改善脑及冠状动脉循环等。佐以淫羊藿温补肾阳;地黄滋补阴液;灵芝补气益精,安神定志;黄连清心除烦。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方中之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之功。用于气虚血瘀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合并高血脂、高血糖等证见上述表现者。
【临床运用】 本方为标本兼治之药。用于气虚血瘀型的胸痹、心痛,以及心肌梗死,或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糖症。临床见症为:心胸闷痛,精神困顿,气短乏力,口干而渴,时有心神不定,或并见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舌质暗红,苔白少津,脉象弦细而紧。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或高血脂、高血糖者,可用此方治疗。
【制剂与规格】 ①糖衣片:片芯重0.3克、0.6克;②薄膜衣片:每片重0.3克、0.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6片(每片0.3克);一次2~3片(每片0.6克),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部颁16册101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943页。
721.肾炎四味片
【药物组成】 细梗胡枝子、黄芩、石韦、黄芪。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组成。方中以细梗胡枝子活血化瘀为君药;黄芩清热燥湿,石韦利水消肿,黄芪补气利水共为臣药。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清热燥湿、补气利水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慢性肾炎的清热利尿,补气健脾之剂。凡因肾气虚弱,湿浊内生,热毒内侵,瘀血阻滞所致的慢性肾炎,呈现水肿、腰痛,周身乏力等者,均可服用。其应用指征为:慢性病容,精神不振,恶寒肢凉,面目浮肿,腰腿酸困,甚则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无力。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36克、0.7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小片一次8片,大片一次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慢性肾炎患者,应注意身体保温,少食含盐食物,忌酒。
【配方来源】 部颁12册86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