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是指盆腔的急性炎症。发病部位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及盆腔结缔组织等。可在一部分或几部分同时发病。临床以高热、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为主要表现。
【病因病机】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加之不注意卫生,或经期同房。或平素体质虚弱,湿热邪毒内侵,蓄积下焦,客于胞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邪毒壅盛,正邪交争,气血瘀滞,壅遏不行,故见高热、腹痛等症。
【急救方法】
1.降温
(1)高热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强刺激。或用推拿降温。
(2)用荆芥、薄荷各30克,煎水擦浴。或用乙醇擦浴。
(3)内服大剂量清热解毒药,如败酱草、白茅根、连翘、金银花等。
2.开窍 邪毒传入营血,出现神昏谵语、抽搐、发斑、吐血等症者,可用安宫牛黄丸及紫雪丹开窍。或以醒脑静注射液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60毫升内,静脉推注。亦可采用清瘟败毒饮:石膏30~60克,生地黄15~30克,犀角1~3克(用水牛角30克代),黄连9克,栀子12克,桔梗6克,黄芩12克,知母12克,赤芍12克,玄参12克,连翘21克,甘草3克,牡丹皮12克,竹叶6克。水煎服。
3.止痛 针刺子宫、三里、三阴交,中强刺激。耳针子宫、卵巢、内分泌。
【辨证论治】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可分为热毒壅盛及瘀毒壅结两型。但两者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当热毒壅盛未得到控制,可成瘀毒内结;或当热毒壅盛的同时,有瘀毒壅结的存在,因此,临证时须灵活掌握,随证施治。此外,本病需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
1.热毒壅盛
主症:高热恶寒或不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或赤白相兼,质稠秽臭。口干喜饮,恶心纳差,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燥结或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银翘红酱解毒汤(验方)。
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大血藤30克,败酱草30克,牡丹皮9克,生栀子12克,赤芍12克,桃仁、薏苡仁各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9克,乳香、没药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服2剂,每剂服2~3次,每6小时服1次。
2.瘀毒内结
主症:壮热减退,小腹疼痛拒按,带下黄稠。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小弦或带数。
治法:破瘀散结,清热解毒。
方药:棱莪消积汤(验方)。
三棱、莪术、丹参、延胡索各15克,赤芍6克,牡丹皮、桃仁各12克,薏苡仁15克,大血藤、败酱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2剂,每剂服2次或3次,每6小时服1次。
【单验方及其他疗法】
1.取半卧位,下腹冷敷。必要时用液体疗法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2.大黄藤素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内注射,每日2次。
3.抗炎1号,每支10毫升(内含生药蒲公英10克,白花蛇草10克,苍耳草5克),每次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毫升。静脉滴注。或本药2~4毫升肌内注射,每天2次或3次。
4.中药灌肠。大血藤30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鸭跖草30克,三棱9克,莪术9克,延胡索12克。将上药煎成100毫升,灌肠。用5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4厘米以上,在20分钟内灌完。灌完后卧床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5.金黄膏外敷下腹部。每天1次。
6.新鲜蒲公英250克,捣烂如泥,外敷下腹部。每天1次或2次。
7.大蒜泥外敷下腹部。每天1次或2次(如皮肤起疱时暂停)。
【文献摘要】 盆腔炎急性炎症阶段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调气法。本阶段患者感染病邪较重。机体正气未衰,故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促邪排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常佐以活血调气之品,以利病灶局部血流通畅,促进炎症吸收,避免组织形成瘀滞(粘连或包块)。并加利湿药物,以促使病邪(湿热)自小便排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常见病经验汇编·对盆腔炎的治疗探讨》)
【医案选录】 一妇人,48岁,经后1周,下腹胀痛,拒按,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口燥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脉洪大,舌质红,苔黄燥。西医检查:阴道灼热,小腹压痛拒按,后穹窿穿刺有脓流出。诊为盆腔脓肿。中医辨证:热毒炽盛,热入血分。服清热解毒汤。
丹参30克,赤芍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30克,败酱草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30克,大黄10克,萹蓄30克。
服药20余剂,肿块消失,基本治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